基于辩证施教的体育尊重教育探析
2018-04-03蔡丽燕
蔡丽燕
(漳州第八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一、尊重的内涵及界限侵犯清单
当前,学校里有“学霸”“学渣”的戏说,但其实几乎没有学生能从容戴起“学渣”帽。对所谓的“学渣”,教师如果没有接纳的胸怀并采取有效的帮助措施,就有让学生自暴自弃的可能。反之,如果处理好所谓的学渣现象,就可能收获“牧羊人”的赶群效应,推动班级整体进步。这里引入尊重定义、辩证施教用来理解并知悉“尊重”具体是如何“教育”的。尊重是指以自身的无界限本质去面对与证明每一个有界限的个体存在,是一种无期待的行为;它有“无我、无固定对象、无期待预设”三大本质。
文章引用美国心理学克里希那南达和专业心理治疗师阿曼娜在《走出恐惧》这本书中列出的部分“界限侵犯清单”来阐述尊重教育的辩证特性。部分“界限侵犯清单”如下:
(1)当你说话时,被忽略、插嘴或打断(除非对方本身愿意,否则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人给我们注意力,但是如果他已经给了我们注意力,我们就可以期待是全然的注意力)。
(2)被告知你应该有怎样的感觉,你想要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3)你的约会对象迟到,或者有人没有遵守你们彼此之间的承诺。[1]
二、尊重“教育”的对象没有“固定对象”
在学校学生一般以单一的学习活动为主,学霸专注力的优点得到极限的放大,而所谓学渣的缺点也常常令老师头疼不已,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如“迟到、不执行”问题,教师的批评策略只好在鼓励策略失效后注意“天时地利人和”时启用,[2]可教师经常会顾及优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无意识选择所谓学渣做反面教材,比如,若优生迟到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之可能就有情绪产生,这种选择性“教育”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所以对待体育教学常规的管理要形成管理机制,专人负责体现公平原则。另外尊重还包含着对问题现象“允许”“正常”“接纳”的态度,但却不是宽容的不处理的做法。
案例1:6月某高中艺体班上午第四节的体育课,体委叫集合的音量从小到大,老师哨音从柔和到尖锐,情绪从平和到尖锐、到河东狮吼、到歇斯底里,喜欢打球的男生分秒必争已开赛,爱美怕晒的女生躲在树荫下,希望等大家队伍排得差不多了,再过去凑个数,可这样的队伍恐怕再过十分钟都排不好。
分析:该案例符合“界限侵犯清单(3)”即“你的约会对象迟到,或者有人没有遵守你们彼此之间的承诺”中的“迟到”。教师准时上课是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准时上课是对老师的尊重,可体育课的集合要求“快静齐”,这对班风或者习惯不好的班级来说是头疼的事,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你若站在那里等集合可能会被戴上“傻”的帽子,还不如去打打球或者找人玩更实在些。所谓“法不责众”,这种无力驾驭课堂的感觉会让人愤怒。采用尊重教育的办法是允许取消排队等待,但活动范围为集合地的周围百米区域,集合以教师的哨声为准,十秒内集合完毕,十秒后速度末位者要履行“蹲起20次”的课堂协议“游戏”,这个尊重下的教育惩戒取得明显的扭转效果,因为学生其实也很渴望改变原有的集合方式,这是教育惩罚措施得到执行的条件,但是重点强调的是“教育游戏”,它没有针对某个特定的同学或让人出丑的意思,是一种善意的愿望表达。运用尊重定义的“无固定对象”本质,如针对“迟到”的惩罚教育对象,是读秒后最后到位的人,无关优生或差生。
三、尊重的“无期待预设” 重视教育过程
1.选择执行“必须的”
教师对学生纠错的教育手段建立在对学生“全然注意力”的“可期待”基础上,对分心的学生可增加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不想跑的可以选择平板支撑)。虽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倡重点关注“用心守护学生能够得到学习当下的快乐和满足”的乐学过程,对学习结果不要有过高的期待,但教师对学生“全然注意力”的期待是允许的,否则就是对教师的尊重缺失,也是无效的施教课堂,其依据是符合“界限侵犯清单” (1)条的“当你说话时,被忽略、插嘴或打断(除非对方本身愿意,否则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人给我们注意力,但是如果他已经给了我们注意力,我们就可以期待是全然的注意力)”中的“期待全然注意力”,也可以简单地说“如果老师说你不听那你来学校做啥”。“听”是教师有效施教的前提,但国家义务教育下,很多学生不想听也得来学校,可有很多学生因为挫折、兴趣等原因根本听不进去,这对后进生大脑的新颖性、兴趣性刺激缺乏激活和挑战;避免教育内容单一,如不想跑的可以选择平板支撑,这是教学经验积累后不得已的选择,也是理解的让步,更是尊重的简单执行。
2.教育重视过程但结果降低期待
案例2:A中学篮球传统赛进入倒计时30天,B班级正在紧张集训中,C生被留到快下课了才姗姗来迟,上场后表现不尽人意……
教师甲:C要跑快点……
教师甲:D要举手接应……
教师甲:E眼睛要看对手……
C生(对教练)吼道:你能不能闭嘴!你厉害你来……
分析:该案例中教练的讲话符合“界限侵犯清单(2)”即“被告知你应该有怎样的感觉,你想要什么,或应该怎么做”中的“应该怎么做”!这触碰了该体育生的反弹底线,不能被接受,因此产生了逆反情绪导致“不执行”现象。
教师重视教育过程,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无期待”预设,注意避免如“回防要快,要大胆突破,投篮要稳……”等场外大声呼叫的有关“要怎样、必须怎样”的语言。
总之,人们都有过关于“等待”的不愉快体验,会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它的严重性(触碰底线),这符合“界限侵犯清单”的触碰底线,即迟到的同学其实界限侵犯了守时的教师和同学,可以理解教师的情绪感受,但继续等待的同时更意味着教师对守时同学的界限侵犯,犯了相同的错误。所谓“亲其师信其教”,体育课遇到有关师生彼此不满意的问题,教师的尊重意味着允许、理解和接纳,因为接受是改变的开始。而教育要提出清晰、简单、可行的做法,但执行可以让步而不是妥协,特别注意的是教育举措要公平,没有优生或差生,选择也没有执行不执行的自由,以体现教育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1][美]克里希那南达,阿曼娜.走出恐惧[M].王静娟,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173,177.
[2]李伟. 体育教学中批评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J].中国学校体育,2012(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