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硕士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2018-04-03李婉莹
许 超,李婉莹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2013年9月至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 “一带一路”倡议;英文简称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英文缩写B&R Initiative)。这一倡议随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的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加紧推进对外开放,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教育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从而切实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优秀人才,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翻译硕士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1.“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及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引导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目前我国的顶级战略[1]。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体现的平等互利、和谐发展;在“政治沟通、设施对接、贸易畅通、融资互助”框架下的理想蓝图;在“政治互信、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彰显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对加强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不同文明经验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造福人类[2]。
2.翻译硕士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往来,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文交流互鉴提供新的平台和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共包含6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东亚蒙古、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和中东欧16国。沿线总人口数达44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3 %。语言作为交流的主要方式,成为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与关键要素。在沿线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语言复杂多样。其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就达53种之多,并且还分属九大语系[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语言作为传播媒介的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应真正落实语言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加强语言类学生的自身素质、强化自身条件。MTI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是我国目前20个专业学位之一。作为先进文化传播和建设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基地,翻译硕士的教育教学工作肩负着培养在“一带一路”发展框架下的优质人才,实现沿线各国交流沟通、往来合作,引领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重任。
二、翻译硕士教育工作开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它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希冀和挑战。
1.翻译硕士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往来日益密切。在这些国家中,除印度、不丹、菲律宾和新加坡之外,英语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马尔代夫、泰国和文莱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东帝汶、斯里兰卡和尼泊尔人们也广泛使用英语。[4]现阶段,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通用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和跨文化教育发展不足等问题使得我国的翻译硕士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另外,现阶段优秀人才的缺乏也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才自身潜力的发掘和创新意识的树立。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发展眼光和精通语言的优质人才。但现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满足以上条件的“高精端”人才少之又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要求。
2.翻译硕士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剖析
我国优秀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对我国教育工作现状的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丰富、内容多样,其旨在连接相关国家间文化、科技、医疗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共涉及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沿线国家在国情、风俗、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各有特点,这也造成了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巨大差异[5]。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国家对战略人才需求等方面来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才是大势所趋。情况虽然如此,但就学生自身而言,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面向社会的经验,要成为复合型的优秀人才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另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冀。高水平、能力强、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关键前提和有力保障。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也在中国腾飞过程中不断寻求着突破和创新。就教师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教师在道德水平、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创新实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面对如此挑战,各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正视社会文化背景差异所带来的挑战,努力弥补空白,提高竞争力。
三、翻译硕士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翻译硕士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人文交流互鉴中的关键一环便是语言。“要架好′一带一路′这座桥梁,沟通、了解、理解特别重要,而沟通最重要的纽带就是语言。”[6]“语言的传播意味着文化的传播,语言的交流意味着文化的交流,语言的趋同意味着文化的趋同。”[7]语言已成为联通发展的必要因素,而外语人才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优势资源。高校教育,尤其语言方面的教育一定要扩展思路、调整思路、变换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做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翻译硕士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应优化高校翻译硕士的教育结构,用以实现其教育教学最优化,从而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应注意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促进了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教育教学工作应多方探索,力求突破和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体制和机制,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贡献力量,以此实现其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应把语言人才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放在重要位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只有将高等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教育与社会的适应度,才能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中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减缓现今劳动力市场所呈现出的就业压力。高校应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增强自身业务水平,根据企业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以期培育出高水平人才,并实现与市场需求的完美对接。
其次,应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高校教师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作为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摆脱所从事专业的束缚,通过讲座、会议等手段主动学习其他领域知识。不断尝试将其他行业文化引入到外语教育教学中来,鼓励学生对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可以将教育教学与相关行业巧妙结合,旨在建设国际一流师资,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再次,应改变教学方式,转变课堂结构,增加教学手段。要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例如,可利用互联网覆盖全球的特点,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选取具有鲜明国别或文化特征的语言交流场景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增加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8]。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其他方式加强交叉学科整合,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可尝试引入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个人感兴趣的领域使用语言工具广泛涉猎知识。
“一带一路”倡议对加强沿线国家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文明交流、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翻译硕士教育作为该倡议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为各国间的沟通交流、文化互鉴提供了支持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