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基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带灯》翻译实践
2018-04-03廉洁孙雪娥
廉洁,孙雪娥
(商洛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由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足,再加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某些误读,导致目前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为了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让外国民众能够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其中,对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戏剧作品进行译介就是一个有效途径。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商洛花鼓戏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商洛花鼓戏《带灯》的剧本是根据贾平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2015年一经上演,该剧便获得了戏剧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后又在全国各地巡演,反响强烈。该剧以秦岭樱镇为舞台,以善良、正直的镇政府女干部“带灯”为主线,通过展示带灯繁杂的工作和矛盾的内心世界,体现出当代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现状。虽然带灯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但却最终获得了同事和群众的拥护。该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积极向上的时代意义。对其译介不仅能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而且还能对外宣传以“带灯”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基层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
尽管这部充满正能量的戏剧作品具有很高的译介研究价值,但作者通过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学者们对该剧的研究尚未涉及翻译领域;现有的六篇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第一、女主人公带灯的艺术形象;第二、该剧的剧本、舞台表演及社会影响;第三、剧本中涉及的中国文化元素。
文化是指某个社会的成员用来应对世界、处理人际关系、彼此共享、通过学习世代相传的包括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行为方式和手工制品等内容在内的系统[2]。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除了体现自身的文化特点外,它还扮演着记录、传播其它文化现象的重要角色。因此,语言的各种要素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文化元素。其中,文化负载词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们存在于所有语言中,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独有的物质、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环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特点[3]。
《带灯》剧本中文化元素丰富。作为体现这些文化元素的主要载体,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势必成为该剧英译过程中的一大重点。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恰当英译这些文化负载词变得相当困难。因此,本文选择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这一视角出发,一方面致力于填补国内对该剧译介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该剧译介或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学者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归异化策略、目的论、互文性理论、阐释学理论、图示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关联理论、顺应论、权力话语理论等成为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主要视角。例如:李莉斌等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指出翻译手段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目的,译者应基于翻译的目的来选择适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相关策略和方法[4];张孟琳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指出译者必须掌握汉语文化负载词包含的互文性指涉[5];刘安洪选择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结合该理论的“三维转换”法,探析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策略[6];孙雪娥等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在英译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译者应坚持最佳关联原则,以使英语读者获得和原语文本读者相似的感受[7]。
但是,国内学者们中却很少有人选择以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视角去研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因此,本研究将选择以这两种翻译策略为视角,通过案例分析法,探析花鼓戏《带灯》剧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期为其他选择以这两种策略为视角研究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学者们提供一些启示。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针对西方翻译界长久以来对直译和意译的争论,纽马克认为,支持直译或意译的学者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即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目的语读者同样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素。基于此,他于1981年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策略。这两种策略相互对应,不仅涉及语言的词法和句法层面,更涉及文化的层面。
语义翻译以原文作者和原语文本为中心。根据纽马克的观点,在语义翻译策略中,译者需要按照目的语的语法和语义规则,努力准确再现原语文本的意义[8]。因此,语义翻译要求译者在目的语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复制原语文本的词法结构和句法结构、还原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保留富有文化特色的形式特征,而无需将原语文本转换到目的语文化语境中,并按照目的语的语言惯例和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接受能力对原语文本进行重释[9]。它强调在原语文化语境中传递信息,以实现传播原语文化的目的。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句法、词法,乃至风格上都尽可能地接近原语文本,只有当原语文本的内涵意义成为目的语读者无法克服的理解障碍时,译者才需要对译文加以解释[10]。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语义翻译是一种较为客观,强调译文内容准确性的策略。
交际翻译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根据纽马克的观点,在交际翻译策略中,译者要努力使目的语读者阅读译文时产生的感受尽可能地接近原语文本读者阅读原语文本时产生的感受[8]。这就意味着交际翻译的重点在于:以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惯例、文化惯例和语用惯例的形式来传递原语文本的信息内容,灵活地对原语文本进行重释,而不是在遵守目的语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复制原语文本的实际用词[9]。在交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他们需要根据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背景和能力,通过使用各种翻译方法重新编译原语文本,使形成的译文产生和原语文本最为相似的交际效果[11]。译者可以消除原语文本的冗余、歧义,调整原语文本的逻辑顺序和句法结构,甚至还可以改正原语文本作者的错误之处。
综上所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侧重点,优势各不相同。语义翻译始终立足于原语文本,体现了逐字翻译、忠实翻译、异化翻译和直译的优势。由此形成的译文能够忠实体现原语文本的表达方式、意义和文化特色。而交际翻译重视目的语读者的反映,体现了意译、归化翻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10]。由此形成的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即地道、流利、准确和易懂。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商洛花鼓戏《带灯》文化负载词英译中的应用
英译该剧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时,理想的译文效果应该是:既易懂准确,能够体现原词语的文化寓意;同时又保留了原词语的文化特色,能够发挥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但中西方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这一理想效果很难全部实现。对此,译者就需要结合每个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点,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间做出合理选择。
(一)语义翻译的应用
以原文作者和原语文本为中心的语义翻译要求在目的语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复制原语文本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使译文在句法、词法层面、乃至风格层面上都接近于原语文本。由此,原语文本中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形式往往能在译文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英译该剧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该在能够保证译文易懂准确且不会引起文化误解的前提下使用这一策略。通过该策略的使用,尽力将汉语文化负载词承载的中国文化元素向英语读者进行推广和宣传。根据该剧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语义翻译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直接复制原语文本的语义翻译
如果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结构清晰、意义明了,英语中存在与其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且译文不会造成英语读者的误解时,译者就可以直接复制该词的语言结构。
例1:蓬头垢面
译文:dishevelled hair and dirty face
“蓬头垢面”出自《魏书》,形容一个人头发蓬乱、满脸污垢。其意义简单明了,在英语中也可以找到与其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因此,该词语适用于语义翻译策略。通过语义翻译,该词语的形式特征能够在译文中得到忠实保留,同时,英语读者也没有任何理解障碍。
例2:度日如年
译文:Passing a day is like passing a year.
“度日如年”出自《戚式》,形容时间过得缓慢。根据该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语义翻译形成的译文不仅流利、易懂和准确,而且还成功保留了该词的文化特色,使英语读者能够了解这一独特的中国成语。
2.增加注释的语义翻译
剧本中一些文化负载词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根据纽马克的观点,语义翻译虽然要求译文在词法、句法等层面上尽可能地接近原语文本,但是当原语文本的内涵意义成为英语读者的理解障碍时,译者就需要对译文加以解释。因此,当译者试图通过语义翻译保留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色彩时,他还需要考虑原词语的内涵意义(文化寓意)是否能够准确体现在译文中,并被英语读者所理解。如果不能时,译者就需要采用注释的方法对其内涵意义加以解释。
例3:软柿子
译文:a soft persimmon (It refers to a person who is weak and easily bullied.)
“软柿子”的文化寓意为软弱、易被欺负的人。该词语的字面意义决定了译者可以使用语义翻译策略。由此形成的译文保留了该词语独一无二的文化色彩,但其蕴含的内涵意义却无法被英语读者所了解,从而导致误解的产生。为解决上述问题,译者必须采用加注的方法,补充说明其内涵意义。
例4:王宝钏跪拜鸿雁。
译文:Wang Baochuan bowed to a swan goose(It can be used to deliver letter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iterary quotation and folklore.)
根据上下文语境,“鸿雁”在剧中具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为:鸿雁本身;第二重含义为:根据民间传说,能够替人传递书信的鸿雁。该词语本身并不难翻译,采用语义翻译即可。但仅仅译出“swan goose”,却无法让英语读者了解其文化寓意,从而导致误解的产生。对此,译者就需要以注释的形式对“鸿雁”的文化寓意进行补充说明。
例5:狐假虎威
译文:The fox relies on the tiger's power(Its implied meaning amounts to the implied meaning of"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
“狐假虎威”源自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文化寓意为仗势欺人。“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出自《伊索寓言》,具有和“狐假虎威”相同的寓意。
为了让英语读者了解这一中国成语,译者应尽力在译文中保留其文化特色。首先,译者可以选择交际翻译策略,使用借译加注法,先套用该英语习语的模式对“狐假虎威”进行编译,然后再加以注释。由此形成的译文为“the fox in the tiger's skin (Its implied meaning amounts to the implied meaning of"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 )该译文虽形象生动,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词语的文化特色,但却无法保证英语读者对其的感受最大限度地类似于中国读者阅读原词语时的感受。这是因为原词语和该译文的字面意义完全不同。原词语的字面意义为“狐狸依仗老虎的威势”,而the fox in the tiger's skin的字面意义为“披着老虎皮的狐狸”。因此,译者就需要转而选择语义翻译策略。首先复制原语文本的实际用词和句法结构,然后再在注释中说明其寓意等同于“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的寓意,以彻底消除理解障碍。
3.音译加注形式的语义翻译
历史发展、生态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不同语言间存在词语空缺的现象。所谓词语空缺就是指一种语言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与其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12]。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名和地名。针对翻译中的词语空缺问题,语义翻译策略中的音译法是首选之策[13]。
在英译《带灯》剧本中的人名和地名时,采用英语单词直接复制它们的方法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只会造成译文的晦涩或不伦不类。译者只能使用汉语拼音复制原词语的中文发音,以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词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词语空缺问题,而且还能尽量保留汉语词语的文化特色。但音译形成的译文又会使英语读者不知所云。对此,注释的使用就变得极其重要。
例6:王昭君
译文:Wang Zhaojun(52—15 B.C.)(she,as a maid in the Imperial Palace of the Chinese Western Han D ynasty (202 B.C.—8 A.D.),married the King of the Hu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two nation's peace.Besides,she is one of the Four Beauties in ancient China.The other three beauties are Xi Shi,Diao Chan and Yang Yuhuan.)
“王昭君”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国人对她的认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昭君出塞和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显而易见,英译该词语只能使用音译加注形式的语义翻译。在注释方面,根据该词的上下文语境,剧本作者强调的是“昭君出塞”这一内涵意义。因此,译者必须在注释中对其加以解释。此外,译者也可以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这一背景知识加以注释,以帮助英语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文化负载词。
例 7:潼关
译文:Tongguan(Located in Shaanxi Province,it was an important military fortress with the precipitous terrain in ancient China.)
“潼关”是具有历史内涵的地名。英语中没有与其对应的词语。因此,译者只能选择语义翻译下的音译加注法,首先音译该词语,然后再采用加注的方法补充说明其历史背景知识。
例8:唐僧肉
译文:Tang Seng's flesh (It is said the immortality can be realized after eating Tang Seng's flesh,who,as a monk,is one of the protagonists inJourney to the West.In Chinese culture,it symbolizes a thing that can bring great benefit.)
“唐僧肉”出自古典小说《西游记》,内涵意义为能带来巨大好处的事物。英语中没有与其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即使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将其内涵意义编译出来,也无法使英语读者阅读译文时产生的感受最大限度地接近中国读者阅读原词语时产生的感受。因此,译者应选择语义翻译策略,尽力将该词语的内容和内涵意义准确体现出来。一方面用“flesh”复制翻译“肉”,另一方面使用音译的方法翻译“唐僧”,最后通过注释,说明“Tang Seng”和“Tang Seng's flesh”的内涵意义。
(二)交际翻译的应用
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交际翻译要求译文语言必须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并接受[14]。它所关注的是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力求译文不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任何误解。对此,译者就需要根据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背景,采用各种翻译方法重释原语文本,力图准确传递原语文本的内容,使英语读者产生和汉语读者尽可能相似的感受,而无需拘泥于原语文本的实际用词和句法结构。
该剧本中,一些文化负载词具有特殊的内涵意义和文化特色。如果译者继续采用语义翻译策略,就会导致译文内容的错误、词不达意,甚至带来文化冲突,所谓传播中国文化的初衷也就成了泡影。因此,在这些案例中,译者就必须放弃保留原词语文化特色的目标,转而选择交际翻译策略,使用释译、注释、增译、省译等方法。在一些案例中,增译法虽然可以使译文完整表达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字面意义,但却无法同时体现其文化寓意。为清除英语读者的理解障碍,在增译的基础上再增加注释就变得极其重要。
例9:连理枝
译文:two trees with intertwined branches(It symbolizes the affectionate couple.)
“连理枝”又称夫妻树或相思树,指树枝缠绕在一起的两棵树,用来象征恩爱夫妻。如果译者采用语义翻译策略,就无法将“树枝缠绕在一起的两棵树”这一含义准确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译文的准确性。所以,译者应选择交际翻译,按照英语的语法规则通过增译“two trees with”来重新解释该词,然后再在注释中说明其寓意。以保证英语读者的准确理解,并产生和汉语读者阅读原词语时极为相似的感受。
例10:骨瘦如柴
译文:as thin as a lath
“骨瘦如柴”出自《埤雅》,形容人瘦得像柴一样。如果选择语义翻译,译者就需要直接复制该词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将其译为“the bone is as thin as a lath”。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译文并不能准确体现该词的内涵意义——瘦得像柴一样,反而形成了“骨头像柴一样瘦”的歧义。为了避免歧义,使英语读者与汉语读者的反应尽可能相同,译者就需要使用交际翻译策略编译该词,把其中的“骨”进行省译。
三、结语
汉语文化负载词呈现出中国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戏剧剧本等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文化元素,对其的翻译势必成为译者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为学者们研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借用案例分析法,以商洛花鼓戏《带灯》的剧本为语料库,探析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在语义翻译方面,除了直接复制原词语的表达形式外,译者还可以补充使用注释、音译加注等方法;在交际翻译方面,译者需要使用释译、注释、增译、省译等方法。
[1]孙雪娥,田亚亚,付丹亚.商洛花鼓戏《带灯》中方言俗语英译探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5,29(3):21-25.
[2]SAMOVAR LARRY A,PORTER RICHARD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李莉斌,葛文词.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2):50-53.
[5]张孟琳.互文性视阈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两英译本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37-38.
[6]刘安洪.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旅游资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0-64.
[7]孙雪娥,廉洁.关联理论视角下地方对剧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7,31(5):44-47.
[8]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He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1981.
[9]SH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0]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1]田亚亚,张建芳,胡琰琪.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景区公式语翻译——以商洛金丝大峡谷景区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28(1):50-55.
[12]蔡成龙.中英文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J].海外英语,2011(2):117-120.
[13]方梦之.译学词典[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