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都之乱与元朝北部边防
——兼论元臣郭明德的备边之策

2018-04-03赵彦风

商洛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明德边防

赵彦风

(商洛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至元初开始的海都之乱是对元朝有较大影响的政治事件之一,目前对海都之乱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贾丛江梳理了海都创建窝阔台汗国的过程,也分析了海都叛乱意图的产生[1];徐黎丽探讨了海都与窝阔台汗国兴衰的关系,对其功过及影响进行了评价[2];任崇岳则认为海都起兵不是叛乱,而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3]。另外在一些著作中也见对海都事件的叙述。

海都之乱从至元五年(1268)开始,到大德五年(1301)基本结束,这数十年间战事在元朝疆域的西北、漠北多地展开,不仅给元廷边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边地发展也遭到持续的扰乱与破坏。本文从海都之乱的史实出发,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对这一事件与元朝北部边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期间,由于双方的战事是在元朝的西北地区和漠北地区展开,所以这里提到的北部边防主要是指漠北地区,由于和林城(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在元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双方在此地区争夺最为激烈。

一、西北藩王与元朝中央的交锋

海都(1235-1301)是蒙古汗国第二代大汗窝阔台之孙,于13世纪60年代在中亚创建窝阔台汗国,他本人后来也成为反叛元朝中央政府的西北各系蒙古诸王的首领。

研究一般认为,海都从有反叛之意到起兵对抗元朝中央政府,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大致可以追溯到1251年蒙哥继任大汗,这标志着汗位由窝阔台系转入托雷系。海都无法认同汗位的这种转移,便萌生了反叛的想法。为此海都从迁往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开始,便设法聚集实力,“一是拉拢窝阔台系各自为政的诸王,建立以自己为首的统一的窝阔台系政治势力;二是结交术赤系后王,引钦察汗国为援。”[1]

海都的努力收到了成效,特别是在中统时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位之战中,海都站在阿里不哥一方,反对忽必烈,在中亚趁机扩充实力,迅速崛起。当至元初期忽必烈稳定国内局势后,伺机反叛的窝阔台汗国已初具规模。到了至元五年,海都正式举兵东犯,开启了与元朝中央政府近半个世纪的对抗。这场战争贯穿整个忽必烈时期,到成宗大德五年海都死去,战事基本结束。大德十年(1306)海都之子察八儿投降,西北诸王的叛乱到此结束。

海都起兵内向,不断对元朝军队发动进攻,这场藩王与元廷中央之间的交锋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在元朝的西北和漠北广大地区展开。双方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也给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从1268—1301年,数十年间战争不时的发生,元朝西北和漠北两个方向事实上承受着巨大的边防压力。为了对抗以海都为首的西北诸王发动的军事进攻,元廷派遣宗室、重臣等出镇戍边,在西北和漠北两个方向进行军事抵抗甚至反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战争在距离大都很远的地方展开,然而对这些战争进行物资供应却需要大都进行决策,尤其是漠北地区,所获取的物资中有不少还需要从大都运去。即使有着内地的支持,连年的战争仍然给元廷带来不小的负担。为了对抗海都以及同时期诸叛王的侵扰,忽必烈在灭南宋之后几乎倾全力以资应付,派遣亲王、重臣镇守漠北地区,如皇孙甘麻剌和枢密副使、钦察卫亲军都指挥使土土哈等。“元朝的绝大部分兵力都被牵制在这一条漫长而人烟稀少的防线上,其负担之沉重是可想而知的。”[4]312

元朝的北部边防承受的不仅是同时期来自海都方面的军事威胁,期间还有与海都有联系的东北乃颜叛乱,甚至令世祖忽必烈亲自领军北征,以消除来自北部边防的这些压力。相比于西北边境,北部边境属于草原地区,人烟稀少,防守不易。来自海都方面的进攻也不是一直持续,而元廷却依旧要在此经常的维持一定数量的驻军来防范,所需物资大多需要从其他地方转运,造成的负担是可以想象的。之所以强调海都之乱与元朝北部的边防,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海都起兵首度攻打就是位于漠北的和林,而海都最后一次率军攻打的依旧是漠北地区,可见此地区的重要性。

二、北部边防的形势与对策

海都在蒙哥汗时就已萌反叛之心,从被迁到海押立时他就开始聚集实力,趁元朝中央无暇顾及时迅速崛起,终于具备了同元廷对抗的势力。

海都起兵之后,元朝在北部边防形势上首先就是所受到的军事威胁。和林城在忽必烈之前为蒙古汗庭所在,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忽必烈迁都汉地之后,和林作为岭北行省的治所所在,仍然是漠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亲王帅重兵以镇,中书省丞相吏有优秩,兵有厚饷。重利诱商贾,致谷帛用物,轻法以怀其人,数十年来,婚假耕植,比于土著。羊牛马驼之属,射猎贸易之利,自金山称海,沿边诸塞,蒙被涵煦,咸安乐富庶,忘战斗转徙之苦久矣。”[5]和林在元朝的政治生活中享有着重要地位,“盖和林国家肇基之地,敌人之所必争”[6]171。

至元五年海都起兵东向,首先将和林作为进攻目标,先是击溃了进军路上的纳邻部,然后与北平王那木罕在和林附近大战,因无法取胜,海都勒军西归。为了打击海都的势力,至元七年(1270)皇子北平王那木罕率军从漠北出发,西征海都,在西北阿力麻里建大本营,此后双方的战事转向西北地区,互为攻守。但是海都对漠北地区的觊觎从未放弃,元朝北部边防的形势并不稳定。

到至元末年,元廷与海都方面的争夺重点开始移至漠北地区。据《史集》记载,在漠北“双方都有军队和哨兵驻于边境上,他们防守着并警惕地看守着。有时也发生战争。”“[沿着边界]都派有宗王和异密坐镇”[7]349。

至元二十五年(1288)正月,海都犯边,再次进犯漠北地区,与元军在漠北展开数次交战,六月“戊辰,海都将暗伯、著暖以兵犯业里干脑儿,管军元帅阿里带战却之。”[8]313十月“庚午,海都犯边。”[8]316十二月“丁巳,海都兵犯边”[8]317。朝廷“敕驸马昌吉,诸王也只烈,察乞儿、合丹两千户,皆发兵从诸王术伯北征。”[8]308五月,“以左右怯薛卫士及汉军五千三百人从皇孙北征。甲午,发五卫汉军五千人北征。”[8]312

叛乱并未被平息,海都继续割据着和林以西地区,成为元廷的后顾之忧。至元二十六年(1289)七月,海都再次犯边,大败元军于杭海山,并攻战了漠北的政治、军事中心和林。忽必烈闻讯,决定亲自率军北征,同时从内地筹备军需,如“命百官市马助边……丁亥,发至元钞万锭,市马于燕南、山东、河南、太原、平阳、保定、河间、平滦”,又“发和林所屯乞儿乞思等军北征”[8]324,后来左丞李廷等也相继加入北征大军。但是这次北征的结果却是“海都按游牧方式已经远遁”[9]。

至元三十年(1293),元军以和林为基地,成功地发动了一次对海都的远征,将其势力逐出岭北,并驻军按台山及称海(又称镇海,今蒙古国哈腊乌斯湖之南)沿边之地,由岭北诸王、安西王阿难答、汪古等部军协防,与阿只吉、出伯所率西北军遥相呼应。同时命铁穆尔为最高统领,以便统一指挥诸路大军。至元三十一年(1294),铁穆尔回大都继承汗位,是为成宗,命“晋王甘麻剌还镇漠北,与大将土土哈、宁远王阔阔出、驸马阔里吉思等据守和林至别失八里一线,以防遏海都与笃哇的连年窜扰。”[4]575大德三年(1299),阔阔出遭到都哇的突然袭击大败,朝廷遂以海山总漠北镇戍诸军,以勋旧月赤察儿、大将床兀儿为辅,加强北边防御。

成宗大德四年(1300)六月,出伯奉命率领驸马蛮子歹、太子海山等,经由亦集乃路入戈壁石川,征伐海都叛军。八月,元军再次“与海都军战于阔别列之地,败之。十二月,军至按台山,乃蛮带部落降。”[8]477到大德五年,海都亲率察合台、窝阔台系后王四十余人大举进犯,漠北大震,“边民大惊,宣慰司悉焚仓廪,独辇金帛南徙,久之方定。”[6]170这是海都领导的最后一次与元军的战事,元军“与海都战于迭怯里古之地,海都军溃。越二日,海都悉合其众以来,大战于合剌合塔之地,师失利,亲出阵力战,大败之,尽获其辎重,悉援诸王、驸马众军以出。明日复战,军少却,海都乘之,帝挥军力战,突出敌阵后,全军而还。海都不得志去,旋亦死。”[8]2950-2951

除了军事方面的压力之外,元朝北部地区的物资供应无疑也是问题。就和林所处的岭北地区而言,自然条件“为朔漠穷处,地冱寒,不敏艺植,禽鸟无树栖,而畜牧遂水草转徙。举目莽苍,无居民。盛夏亦雪,风则沙砾胥飏,咫尺无所辨。”[10]590窝阔台时建和林城,此地开始出现农业生产,《史集》中曾记载“有个人种植了萝卜,获得了不大的收成”[7]94,严寒成为了经营农业的限制条件。即使如此,为了获取粮食以供给驻军,元廷在和林附近地区进行了一定的屯田,如至元十一年(1274),曾“徙生券军八十一人屯田和林”[8]156,另外还有其他一些驻军在无战事时同样担负屯田任务。然而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些屯田产出有限,不能满足全部需要。为了解决此问题,元廷从其他地区运送粮食补给和林,“大致有两个途径,一是国家转运,二是募商入粟。”[11]而运输粮食的线路,则主要是从大都、上都一线或大同、沙井一线。如至元十八年(1281),朝廷“遣兀良合带运沙城等粮六千石入和林”[8]233,至元二十三年(1286),“给和林军储, 自京师输米万石”[8]291,二十五年,“命上都募人运米万石赴和林。”[8]317朝廷也会给予和林驻军钱钞以供其购买粮食,如至元二十五年在运粮赴和林的同时,“发钞即其地籴米万石”,通过运粮来补充当地屯田之不足。除此之外,对北部边防所需其他物资如马匹、战具等很多情况也是从内地进行调度,如为了备战海都,大臣李庭曾“请下括马之令,凡得马十一万匹,军中赖其用”[8]3798。

自中统年间和阿里不哥内战之后,元代北部地区边防就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如大臣姚枢就建议世祖“修边备以防虞”[8]3715,几年之后海都起兵并进攻漠北地区,更加剧了北部地区的形势。海都方面屡为边患,边民流离失所,虽然元朝中央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予以打击,然而北部地区的边防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而这也成为元臣郭明德提出系统边防策略的原因。

三、元臣郭明德的备边之策

元廷在漠北地区的防御虽然有效,但是从整体上看,其北部边防策略并不成体系,只是做到了随机应变,所以难免出现疏于边备而吃亏的情况。而大德五年海都集重兵再次对漠北地区发对进攻,带给北边极大的震动。战事结束后,朝廷立刻派出官员巡边安抚,而这次巡边所见情形,也同样加深了一些官员对于加强北部地区边防的印象,郭明德即是其中之一。

郭明德《元史》无传,其事迹见于元人苏天爵《慈溪文稿》中所收录的一篇碑铭,即《故少中大夫同佥枢密院事郭公敬简侯神道碑铭并序》[6]169-173。根据记载,郭明德,字德新,是中山无极人(今河北无极县),其“少长仪貌伟然,力能兼人”。曾在至元初为围困襄阳招募民兵时中选,后为枢密使张易留下,其后又在屯田总管府任职。在忽必烈领兵北征平定乃颜叛乱时,郭明德就曾随行,“间亦执兵御敌”,回朝后历任枢密院架阁库管勾、断事官知事、前卫经历、枢密院都事。在漠北地区因海都进犯而引起慌乱之际,郭明德受命赴北边安抚,回来后即向朝廷陈述了系统的备边之策。

(一)屯田安边

郭明德将屯田作为解决北部边防给养问题的重中之重。他指出,“安边之策,务在屯田积谷,且耕且战,自古如此。”此前元朝中央政府对漠北地区不断输送粮食,“所须钱谷不少,然岁岁而输之,运米一石,其直中统钞百余贯,贵则倍之”,对朝廷而言已构成一个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在北方频繁遭到袭扰的情况下。郭明德指出漠北地区在粮食供应问题上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山北每岁有秋,输米者其家富完,委输官不敢为奸,加以路无盗贼之虞,仅可供一岁之用。”即使在假设各方面条件都正常的情况下,漠北地区粮食供应依旧是一个难题[6]170。

郭明德建议根据漠北地区形势来进行军屯,而屯田者也不仅限于汉人。“今和林之北,地宜麦禾,昔时田器在在有之。夫京师六卫每军抽步士二人屯田,以供兵士八人之食。和林寒苦,汉军不能冬。若于蒙古诸军拣其富庶者戍边,贫弱者教之稼穑,俟其有成,如汉军法,以相养资。”同时建立相应的考课制度。郭明德也考虑了如果遇到霜旱灾害时的应对,那就是往内地买粮。“募民入粟塞下,厚直酬之。和林之钱或不足偿,以江淮、长芦盐引偿之,则数万之粟可坐而致。”[6]170

(二)内地运粮

郭明德并没有放弃从内地转运粮食这条途径。他提出了一套运粮方案,即从大同运到和林。“此外别立转道,买牛二万头,车二万辆,用军士四千人,人月给米三斗。自大同达和林止四千里,百里置一驿,用军士百人,车五百辆,配牛五百头,可运米二千五百石。三日一返,一月运二万五千石,何患军储之不足欤!”[6]170-171

此方案中,大同北上到和林城的距离被若干驿站分割,各驿站间的短途往返、接力运粮来达到补给边军的目的,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此处郭明德的“别立转道”极有可能是利用已有的木怜站道,只是在驿站的数量和设置上会有所不同。木怜站道是元朝从腹里地区通往和林地区的两条驿道之一,据陈得芝先生研究,木怜站道有38处驿站,其路线是“自李陵台向西行,经兴和路,大同路北境,由丰州西北甸城谷出天山,经净州、沙井,过‘川’中,西北至汪吉河上游,折北行达和林。”[12]由于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也无法得知郭明德所提议的运道是否就是利用木怜站道来进行,毕竟额外新建一条驿道是非常耗费财力的。

(三)任将练兵

“武欲胜敌,宜先练兵。夫兵在精而不在众,往年敌人扰边,我师虽众,逗留而不能进。且海都之众不及国家百分之一,甲兵之利非吾师之比,返能为害,何哉?良由号令专一,赏罚信明,士卒练习故也。”除了建议练兵之外,郭明德还认为朝廷应该给予边将一定的赏罚自由,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他建议“若举旧典授之将帅,使赏罚信明,则士卒百倍其勇,而于克敌何有。”[6]171

(四)筑城固边

在屯田、运粮、任将练兵之外,郭明德提议建立起一个可以固守的体系也至为重要。“固边安民,必当高城深堑。”他指出,没有城郭存在,储存的粮食也容易为敌人所获,“欲积粟以御敌,是犹委肉于虎。”同时筑城还可起到遏制敌人深入的作用,“近年兵少失利,因无固守之地,逡巡退避千有余里,致使敌人侵我疆域,刘我人民。”这样的退避在郭明德看来是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向若敌人深入不返,则将奈何。”为此,朝廷应该广筑城堡于沿边各地,“今当沿边规度,敌所来道,或五十里,或百里,各修一城,引和林河水灌隍。俟秋熟则贮刍粟于中,分军屯守,建大藩于和林以总之。如敌人来攻一城,诸城抽军以救之。则我内有备御之坚,外有攻敌之急,彼安敢轻动乎。”[6]171这个建议意在以守制攻,利用临近城池驻扎的兵力,得以牵制并在必要时威胁敌人,以此起到固边安民的效果。

郭明德提出系统的备边方案之后,“中书省下其事,会翰林、集贤博议,咸谓实备边经久之计。”[6]172他想要借助备边方案中的几项措施,起到“内有备御之坚,外有攻敌之急”的效果,保护作为国家肇基之地的和林,同时强化北部边防,可见在当时确实得到了肯定。

大德五年之后,海都死去,战事基本结束,到大德十年海都之子察八儿归附,西北诸王的叛乱到此结束。所以郭明德所提出的备边之策并没有得到完整实施。然而毕竟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系统的针对北部边防的策略,一些建议在以后看来似乎得到元廷的重视。如加大屯田的力度,大德十一年(1307),朝廷以汉军万人屯田和林,次年秋成,得粮9万余石[8]492。

四、结语

元朝北部的边防问题至元初就已经为人所注意到,只是当时统治者的目光较多注意到的是南方的战争。而随着海都方面叛乱的开始,北部边防也随之出现问题,屡次出现危机。由此元廷开始加强在北部边地的部署,派遣亲王、重臣戍军守边,双方互为攻守。同是朝廷也从内地调动物资以供给北边。

海都之乱持续数十年,所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这场战乱的双方,一方是打着捍卫蒙古习俗旗号的西北诸王,另一方则是谨慎实行汉法欲以加强统治的元朝中央。双方在西北和漠北地区展开争夺,人民无以为生,多次流亡。造成了边地社会的不稳定,同是也使得元廷改行汉法的势头明显减退。

郭明德的备边之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朝官员对北部边防的关注,由于有过相关的出仕经历,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方案,内容充实,有理有据,从为他撰写碑铭的苏天爵将其归入“有用于世”之列,可见一斑。方案内容包括从人员到物资的一系列建议,从而构成一套较完善的防御体系,对元朝的北部边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从史实来看,海都之乱后元朝更加注重对漠北地区的控制,如设立岭北行省来加强管理等。

[1]贾丛江.海都与窝阔台汗国的创建[J].西域研究,1999(4):27-35.

[2]徐黎丽.海都与窝阔台汗国的兴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97-102.

[3]任崇岳.从两通元代碑文看“海都之乱”的性质[J].中州学刊,1996(5):115-120.

[4]周良霄,顾菊英.元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虞集.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墓碑[M]//张元济.四部丛刊:第1439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重印本.

[6]苏天爵.故少中大夫同佥枢密院事郭公敬简侯神道碑铭并序[M]//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慈溪文稿:卷 11.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拉施特.史集:第二卷[M].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8]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M].蓝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73.

[10]张养浩.送田信卿上和林宣慰司都事序[M]//李鸣.马振奎,点校.张养浩集:卷 1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111.

[11]吴宏岐.元代农业地理[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45.

[12]陈得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M].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 1 辑,1977:22.

猜你喜欢

明德边防
谢明德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金鸡山上守边防
走边防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
论王阳明对“明德”释义的继承与发展
孤独
歌颂老边防
郑观应边防思想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