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路上 且歌且行
——读李育善散文集《惊蛰之后》

2018-04-03马修亚

商洛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散文集支书散文

马修亚

李育善的第三本散文集《惊蛰之后》不仅收录了《新华文摘》上曾转载的《乡镇干部》和《一个村子的选举》,也收录了他涉及扶贫攻坚一组散文,如《惊蛰之后》《担保支书》《过了霜降》《在皂河村过重阳》等扶贫内容的散文。这是他这本书中的一大亮点,其中的《担保支书》曾原刊在《光明日报》上,被全国多家报刊转载,《惊蛰之后》在《美文》杂志发表后被《散文选刊》选载,亦在读者中引起关注。这本书取名《惊蛰之后》,其寓意“惊蛰之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预示着全国扶贫攻坚工作有“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势。当然,这也是作家“站在陕南商洛山地的皂河村来看得并实践中国式的扶贫攻坚”,这是具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当代性的,更有着对于本来农村生活的启迪。

作为一名公务员,李育善的单位也和其它单位一样,组织扶贫攻坚工作队,背上被褥,带上锅碗瓢盆,驻村入户,摸清底子,找准对策,要让贫困户早日脱贫。他们单位包扶的是秦岭深处的柞水县凤凰镇皂河村,这里位于凤凰镇的北部四十余里,山大沟深,气候偏寒,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皂河村地域较大,人口居住分散,重深度贫困户较多,扶贫攻坚工作难度较大,但脱贫任务还需完成。作为作家的李育善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的同时,更要站在一定的思想认识高度,来理解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这项工作,竭尽全力做好这里的扶贫攻坚,要思索、探究、体察、理解这个村子扶贫攻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他要把这一过程用文字表现出来,体现这个时代的特点,他要为这一工程塑像,来实现一个关注民生、对百姓有悲悯情怀的扶贫作家的责任。

作为作家,李育善对扶贫工作一往情深,充满激情。他是扶贫攻坚路上的歌者。在他包扶工作期间,发现每当贫困户家有经济上的难处时,村支书郑安魁总是出面担保贷款。村人称其“担保支书”,凤凰镇上信合工作人员也这样叫。于是,他经过走访,写出了《担保支书》这篇散文,发表于《光明日报》,产生了积极社会影响。使郑安魁在商洛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商洛扶贫攻坚战线上一张亮丽的“名片”。之后,他的一组写扶贫攻坚的文章《惊蛰之后》《过了霜降》《在皂河村过重阳》等相继问世。因反映社会热点,内蕴丰厚。这些文章受到读者关注。

其实,李育善很早就用散文颂扬扶贫攻坚。他的《李育善散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就有一组关注扶贫的文章,如《民事纠纷》《到扶贫点上去》《在农村收税的日子》等;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山里的事》(新华出版社,2011年),中也收有《冬日里去种地膜洋芋》《烈日下我和一群男女在修地》《那一夜,我和一群男女吃方便面》《副书记的高兴》等多篇文章。这些反映扶贫工作的文章分别发表在了《人民日报》《文汇报》《散文》《北京文学》《作家》等报刊上。这些文章均来自基层工作的深切体验,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李育善不仅是扶贫攻坚战线上的歌者,更是行者。2015年重阳节,他和十几位同事一块带上米、面、油、食品、被褥、棉衣慰问品,到包扶的皂河村去看望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并带上慰问金,专门到九十岁以上的三位老人家里去看望,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他还和镇上、村上干部一块商量脱贫项目,捕捉信息,相互支持配合,做好扶贫攻坚的工作。他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村上修建了便民大厅,解决了村上的办公问题。他还积极争取市上和县里的资金,拓宽硬化了通村路,重修了村上的两座危桥。

如今,他包扶的几户人家也都逐渐地脱了贫。卫光荣家,丈夫猴年春节去世了,儿子在县读高中,她人不聪明;李局长又给她掏了1000元,让她把春季的农活安排好,可以多种点洋芋。收获的时候,他领着单位的人来,一人买上三四百斤,也能买好几万斤。卫光荣家就脱了贫。黄帮成在石场干活,一年能挣3万元,又兼护林员,一年下来也拿好几千元,他和母亲也脱了贫。潘石印和儿子去河南了,二儿子从江苏无锡电子厂打工刚回来,说去了半年,一月3000块,也挣了18000元,给家里了5000元,说年前不去了,把家里收拾收拾,儿子的脸上都亮堂堂的。这家人也开始能脱贫了。

这就是一个作家、一个公务员以满腔的济世情怀,自觉的责任担当,认真地践行着脱贫攻坚的责任,化解着贫困的冻土,蕴育着温暖的春天。惊蛰之后,到处是盛开的花儿,充满了生机和希望。播种的希望!秋天来了,自然有沉甸甸的收获!

猜你喜欢

散文集支书散文
好支书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读雍措的散文集《凹村》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李玉洋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沈腾香:让“难坑”变“富谷”的好支书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