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抑郁症的中西医综合干预临床分析

2018-04-03苏志斌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心理药物疾病

苏志斌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主要以显著心境障碍为基本特征,患者通常可见活动减少、思维迟缓等[1]。此疾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患者可见悲观、焦虑等情绪,甚至会出现妄想、幻觉,严重者存在自杀企图或行为,对患者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均造成直接影响,临床主要以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常规西药治疗并不十分理想[2],故寻找更为可靠的干预方案极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综合干预在抑郁症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4年6月12日—2016年9月30日的抑郁症患者78例,按照干预方法的差异,均分为两组(随机数字表法),每组39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40.19±3.48)岁,最小27岁,最大62岁,男女比21∶18,病程(3.98±0.67)个月;其中,18例为轻度抑郁,14例为中度抑郁,7例为重度抑郁;在受教育程度方面,15例为初中及以下,10例为高中,14例为大学及以上。

观察组:平均年龄(40.38±3.35)岁,最小28岁,最大60岁,男女比23∶16,病程(3.66±0.73)个月;其中,20例为轻度抑郁,13例为中度抑郁,6例为重度抑郁;在受教育程度方面,17例为初中及以下,11例为高中,11例为大学及以上。

诊断标准:出现以下至少四项。(1)睡眠过多或者失眠、早醒。(2)思考能力下降或者思维困难。(3)自杀倾向。(4)对日常生活兴趣下降。(5)精力减退,不明原因持续疲劳。(6)体重减轻明显,食欲不振。(7)性欲减退。(8)罪恶妄想,自我评价过低。(9)精神运动型激越或者迟缓。

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为抑郁症;无系统抗抑郁治疗史者;积极配合此次研究者;初次发病者。排除标准:器质性疾病所致抑郁症者;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者;药物过敏者;其他系统或脏器严重疾病者。两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干预,使用艾司西酞普兰,1天1次,口服剂量为10~20 mg,针对合并焦虑失眠者,予以劳拉西泮片,口服,1天1次,剂量为0.5~2 mg,于每晚睡前使用,连续干预2个月。

观察组予以中西医综合干预,主要包括:(1)西医干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1天1次,剂量为10~20 mg。(2)中医干预,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予以中药方剂治疗,针对肝郁气结者,选择陈皮、茯苓、柴胡及龙胆草,针对寒湿腹泻者,选择清半夏、代赭石以及旋覆花,针对痰湿内盛者,选择郁金、清半夏以及枳壳,针对心血不足者,选择赤芍、丹参、黄芪,针对湿热蕴结者,选择代赭石、丹参、旋覆花以及浙贝母,1天1剂,以水煎服,早晚两次服用。随症加减药物,如失眠者,加以夜交藤、酸枣仁,便秘者加用麻子仁等,津伤口干加用玉竹、沙参。(3)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等,选择合适语言,予以个体化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告知其遵医嘱用药对病情发展的重要意义,保证态度亲切、语气温和,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以自身专业性获取其信任,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配合度,认真倾听患者主诉[3]。(4)心理干预,了解患者不良性格,并分析原因,予以针对性疏导,引导其积极面对,调整情绪,培养乐观稳定、顺其自然的人格,每次时间维持30~45 min,1周1次,连续4周;结合内醒精神法,以中医传统心理文化为基础,患者于单独房间静坐,与外界保持隔离,凝想与家庭成员互动情况,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如为他人做了什么等问题,医护人员每两个小时查看一次,并予以指导;指导患者教学脑保健操,步骤包括闭目养神(3~5 min)、按压风池(10次)、太阳穴(10次)、指端叩头(100次)、梳发活络(20次)及活动颈部(10次)等,全套操2次/d。(5)加强随访,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药物使用情况、生活习惯及病情,及时予以针对性干预,引导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遵医嘱使用药物,定期复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即为与疾病自然转归相反,导致住院时间、治疗时间延长等现象。

心理状态以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前者最高54分,后者采取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HAMD量表共17项,其中,10项为0~4分,7项为0~2分。SDS量表共20项,每项1~4分,总分根据系数(1.25)换算为百分制得分。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2.0软件对两组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SD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概率进行分析,HAMD评分、SDS评分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抑郁情况对比

两组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4周及8周后,两组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数据均更低,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HAMD评分、SDS评分(n=39,分)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n,%)

3 讨论

中医认为抑郁症即为郁病,涉及不寐、郁证以及脏躁等,其主要是因气机郁滞、情志不畅等所致,而情志不舒又会对多个脏器造成影响,如恐则伤肾、怒则伤肝。临床当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养心安神、温补脾肾等为基本治疗原则。本文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综合干预,在常规西药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施治,根据具体证型选择合适方剂,体现中医治疗独特优势,选择丹参、茯苓、龙胆草等药物,发挥养心安神、活血化瘀、调节气机、祛痰开窍等功效[4-6]。与此同时,观察组结合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消除患者认知误区,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引导其正视疾病,借助中医心理文化,采取内醒精神法、脑保健操等,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度,另外,定期随访利于日常行为的纠正,可保证患者生活健康,避免意外事件发生[7]。

此次结果中,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性不强,干预后,两组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干预2周、4周、8周后数据相比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更低,P<0.05,显然,两组干预后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抑郁评分下降程度更高。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事件,安全性较高。高新立[8]等人曾对抑郁症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可见,相比常规治疗组,中西医治疗组效果更佳,总有效率达85%,这也进一步表明中西医综合干预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中西医综合干预应用于抑郁症患者中,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疗及预后效果,且危险事件发生风险低,安全性得以保证。

[1]迟媛媛. 中西医结合治疗联合护理干预抑郁症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16,48(9):200-202.

[2]滕精强. 不同方法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8):99.

[3]温亚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 新中医,2016,48(1):26-27.

[4]文平,周宜.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优势探讨[J]. 山东中医杂志,2015,34(12):903-906.

[5]王华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7):805-806.

[6]陈琴.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30,2567.

[7]胡学慧.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2013,28(10):1566-1567.

[8]高新立,马玲,闫翌君,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60例[J]. 河南中医,2013,33(6):943-944.

猜你喜欢

心理药物疾病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