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分析
2018-04-03唐凤丽黄轶群张捷马旭东
唐凤丽 黄轶群 张捷 马旭东
癌症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国内,淋巴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的3% 左右,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1]。心理社会因素及情绪的改变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2]。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医务人员除了治疗患者的生理疾病,还要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给予心理干预。本课题研究不同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指导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2016年1—12月我院血液科住院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58例为试验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27~77岁,平均(54.3±12.2)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NHL,均为初诊患者。(2)知晓自身病情。(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4)临床资料相对完整。排除标准:(1)预计生存期少于3个月;(2)合并有其它危及生命的疾病如心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3)有精神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终止退出情况:(1)因病情恶化不能参与研究者。(2)因其他原因而自行退出者。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58份,回收率为82.86%。失访患者12例,其中1例转至上级医院治疗,4例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后症状好转,担心化疗反应拒绝返院治疗。1例由于继发感染死亡,3例由于症状加重拒绝治疗,3例失去联系。选择同期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科患者50例为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0~84岁,平均(55.04±13.99) 岁。
1.2 研究方法
1.2.1一般资料调查表格为自行设计,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保种类、病程、疗效评估、既往病史及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
1.2.2心理状态评估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疗效评定不包括脱落患者。问卷要求患者在20~30 min 内自行完成填写,视力差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以不带任何暗示或偏向的方式将问卷读给患者,然后由其做出选择。在患者诊断明确3日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试验组患者第4疗程化疗结束1个月内返院评估时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对象焦虑、抑郁障碍检出率的差异。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患者焦虑、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分析
试验组化疗前39.65%(23/58)出现焦虑症状、43.11%(25/58)出现抑郁症状,共33例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SAS得分(53.24±7.66)分,SDS得分(56.61±8.22)分。对照组中22%(11/50)出现焦虑症状、24%(12/50)出现抑郁症状,共20例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SAS得分(48.65±8.43)分,SDS得分(50.35±8.92)分,对比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存在比例更高、更为严重的焦虑、抑郁。试验组化疗前后及对照组SAS、SDS评分见表1。第4疗程化疗结束后多数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得到改善,SAS得分为(42.69±9.45)分,SDS得分为(43.53±1.48)分,焦虑、抑郁感受较化疗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规则的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见表1、2。
表1 试验组化疗前SAS、SDS与化疗后及对照组的比较
表2 试验组情绪障碍患者化疗前SAS、SDS与化疗后及对照组的比较
2.2 治疗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焦虑、抑郁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患者化疗前的焦虑、抑郁与临床分期存在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III、IV期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高于 I、II期患者,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焦虑、抑郁存在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焦虑、抑郁程度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另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医保等因素与患者的SAS、SDS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提示这些因素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无关,见表3、4、5。
2.3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焦虑、抑郁的改善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疗效评估为有效的患者化疗前后的抑郁改善高于评估为无效的患者(P=0.012),而焦虑的改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化疗前后焦虑、抑郁的改善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医保、分期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6。
3 讨论
肿瘤合并焦虑、抑郁可导致患者出现自伤、自残乃至自杀,是治疗依从性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3-4]。国内近几年的研究显示,恶性肿瘤病患中,焦虑及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2.0%~40.0%、25.8%~58.0%[5-6]。淋巴瘤患者知晓病情后较普通血液病患者出现更明显的焦虑、抑郁,主要原因:肿瘤压迫引起躯体不适及对疾病的担心:如感觉癌症是无法治愈的,恐惧肿瘤在体内生长,恐惧肿瘤复发、死亡。认为化疗只是姑息性的手段而恐惧化疗,而化疗药物在消灭肿瘤细胞的过程中对机体的正常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7],给患者带来痛苦。经济负担也是患者焦虑原因之一。第4疗程化疗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较治疗前改善,考虑跟以下因素有关:多数患者发病时症状轻,多因发现肿块就诊,有症状者治疗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对化疗反应能较好的耐受,其中脱发最为常见,多数患者起初较为困扰,但逐渐接受这种现状,部分患者通过戴假发、理光头戴上帽子解决这个问题,另外胃肠道症状也较常见,症状主要出现在化疗中及化疗结束后1周,治疗前医务人员会告知不良反应多是暂时的,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来减轻反应。而随着全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多数患者在初期得到干预,治疗效果好,能胜任接近以往强度的工作量,故患者总体健康自我评价较好,经过心理反应期后,应激症状减轻,能较好接受病情并配合治疗,因而不良情绪障碍的检出率也会减少。
表3 患者一般资料与化疗前SAS、SDS的相关性分析
病情较重的III、IV期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高于I、II期患者。同周玉梅[8]等的研究相符,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比早期患者严重,对于中晚期患者的心理健康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疗效评估为有效的患者化疗前后的抑郁改善高于评估为无效的患者,表明疗效密切影响着患者的抑郁状态。在诊疗过程中,应尽可能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亲身体验到治疗的希望,增加信心,改善心理状态。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医保、分期患者化疗前后焦虑、抑郁的改善无明显差异,考虑社会因素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影响较小,医疗行为对情绪的改善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注意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为患者提供肿瘤常识,尽量缓解癌性疼痛等躯体症状。密切观察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患者的心理改变,及时给予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帮助患者减轻压力,缓解不良情绪,从而顺利完成治疗。
表4 化疗前SAS、SDS与分期的回归分析
表5 治疗效果与化疗前SAS、SDS的回归分析
表6 患者一般资料与化疗前后SAS、SDS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1]袁延楠,杨雷,孙婷婷,等. 1998-2010 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恶性淋巴瘤发病情况[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8):669-673.
[2]曾庆勇. 心理因素在癌症发病与防治中的作用[J]. 重庆医学,2008,37(5) :554-555.
[3]Massie MJ,Gagnon P,Holland JC. Depression and suicid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 J Pain Symptom Manage,1994,9(5):325-340.
[4]Michel Reich. Depression and cancer:recent data on clinical issues,research challenges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J]. Current Opinion in Oncology,2008,20(4):353-359.
[5]Yang YL, Liu L,Wang Y,et al.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Chinese adults with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C Cancer,2013,13(1):393.
[6]彭玲,梁婧媛,李达. 伴抑郁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分布特点及情绪表达的调查研究[J]. 肿瘤预防与治疗,2013,26(3):143-146.
[7]Kimby E, Brandt L,Nygren P,et al. 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chemotherapy effects in indolent non-Hodgkin's lymphoma[J]. Acta Oncel,2001,40(2-3):224-230.
[8]周玉梅. 康复期恶性肿瘤病人最担心的心理问题及探讨[J]. 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