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2018-04-02冯超
冯超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引起思维”的情境。他主张,教学过程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所谓教学情境,也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从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和教学手段等诸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进而创设的一种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场景或教学环境。心理学理论表明,好的交流情境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尤其是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学生的思想、观点或政治理念若能和教学情境相融合,则定会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品味到政治学习课的获得感。同时,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真正形成政治理念,将政治学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将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念,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切实研读课标,并以情境创设为“牛鼻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以教学内容为基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因趣而学
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政治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导入,只有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先声夺人,让学生因趣而学,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拴在课堂。例如,哲学第九课讲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其导入部分,很多老师常以买和卖的矛盾关系来导入,然后让学生以其他事例来补充,于是就切入课堂正题——生活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其实导入情境在政治学科中犹如带领学生登山,学生“看山不喜平”,教师要想让导入有亮点,不落俗套,就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专业智慧,寻找生活中的经典问题案例,寓教学内容于经典问题案例中,让案例说话,由案例来彰显教学的核心内容,于此,则导入效果大不一样。
同样,作为对比课,另一个老师就同样的内容设计了以下导入,让学生眼前一亮:先以多媒体展示《狼羊菜》的互动游戏,一羊、一狼、一筐菜,猎人需要将它们全部带过河岸,但若猎人不在,则狼定吃羊,羊也定吃菜,而且船小,猎人摇船只能带一样,请问,如何能将此三者安然无恙地带到彼岸?教师以这种情境来导入新课,形式新颖,内容贴近,而且游戏类话题正是学生兴趣所在,和此时学生的认知点有同频共振的效果,学生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中,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从而抓住了矛盾的本质,教师及时发问,并在学生思维的观照下自然而然过渡到新课。这种导入,能将课本内容和导入案例无缝对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案例的事理正迁移到课本内容中,这既起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以教学难点为基点,悉心设计体验情境,诱发学生生趣而学
当下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颇为常见,很多教师课下抱怨道:“这道题我讲了很多遍,但学生就是不长‘见识,头脑一点不开窍!”其实,这里教师或许有一个误区:教师从自我的角度认为题目简单,但学生不一定认为简单,角度不同,认知不同,往往思路也不一样,教师往往对正确答案、思维方式或可能的理解错误早已学深悟透,因而,教师往往能驾轻就熟、单刀直入般直抵正确答案的“黄龙府”。
比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神奇的货币》章节内容时,假如采用传统的归纳或者演绎的方法来教学,教师往往能清晰且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也有“后遗症”,那就是学生对于商品与货币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无法深入理解,因为,这种教学很难触及教学难点的本质,无法让学生透过现象厘清概念间的微妙关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且看以下三位教师是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来攻克教学难点的。第一位教师采用了归纳法教学,问题设计有:①人们购买商品的原因是什么?②为什么一定量的货币只能换取等量的商品?第二位教师采用演绎法教学,先介绍商品的含义,然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怎样使一般物品成为商品?②商品和货币,哪一个首先存在?第三位教师采用体验情境法,先对课文材料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改编成了如下文本:在原始社会的早期时代,由于生产力极其落后,产品也极度缺乏,随着生产工具的逐渐改进以及劳动技能的缓慢提升,人们的产品偶尔也会产生短暂剩余,于是,人们零星地会相互间交换下手中剩余的劳动产品,比如,有劳动者就用一把斧头去交换十五千克大米;随着剩余劳动产品的日渐增多,一些剩余的盐、棉布、米和茶等也相继出现了,此外,教师让学生想象下较有规模的商品交换场景,然后顺势提出以下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把大米和斧头交换?为什么一把斧头刚好能换取十五千克大米?商品交换的规模扩大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如何应对这些结果?然后,教师以这些问题为“破题点”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深度学习,从而一步步在体验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破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要想突破重难点,不是靠教师的“过度教”,也不是靠学生的“题海战”,而是学生要真正在体验情境中获得真知。“向课堂要效率”的理念也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创设让学生有探究欲望的情境,在前两个案例中,由于学生本身的“前认知”局限和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很难从根本上开展深度探究性学习,因此,照本宣科或死记硬背往往成为最终选择,这给后期的复习埋下了一个隐患。相比较而言,第三个案例能激活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深度学习,问题呈现也很有梯度性和层次感,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解决问题的欲望较为强烈,只有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起来,并循序渐进地在教师“问题串”的引领下形成对政治概念的深度理解,这对形成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三、以社会话题为基点,用心设计运用情境,引发学生趣味学习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和教育的鱼水关系决定着教师必须从生活中攫取源头活水,由于思想政治课与生活的特殊关系,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征要求教师和学生需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高中生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他们大多是网络时代的“土著”,对社会的时事热点非常关注,对社会的热门话题有很强的参与感,因此,他们在课堂上的政治“话语权”特别强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潜在优势,用心设计富有实际运用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趣味的陪伴下实现交流学习、深度学习。例如,在教学《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课时,正值世博会召开不久,有一名教师的设计如下:在课前,教师让学生分成三个合作小组,让他们积极关注并寻找能够体现文化多样性的时事素材,为了激发学生的趣味,让学生有的放矢,教师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将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重新进行了整合,并依次创设了三个富有实际运用的情境:“猜猜我是谁”“领略我的风采”和“感受我的魅力”。这三个情境分别对应于亚太国家的国旗图案、亚太国家的一些民族节日活动和亚太国家的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并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讲台上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演绎。于此,教师及时启发和点拨,融“文化多样性”内容于这一富有“政治韵味”的运用情境中,让学生借助这一运用情境就多元文化的话题进行深度理解和碰撞,进而将课堂引向深入,引向学生的心灵,引向思维的拓展。
事实也证明,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热点极为关注,并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一个好的政治教师往往能将时事热点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时事和课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社会话题为起点,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将充分发挥出来,因为他们喜欢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热爱交流,这种融思维、生活、学科内容于一体的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程理论提出,教师要用教材教會学生学,尤其是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千万不能做政治理论、名词和概念的搬运工,而要将课本知识染上浓浓的生活味、情境味,让生活走进政治课,为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提供最适切的注释,助推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