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 致力传承
2018-04-02杜松楠
杜松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8中明确指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提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此次实践研讨会上,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语文研培部为全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精心安排了四节传统文化方向的研讨课,分别是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姜洋老师讲授的《离骚》,绥化市第一中学李尊志老师讲授的《优美的汉字》,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孙秀萍老师讲授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雪莲老师讲授的《兰亭集序》。四位教师以清新的教学思路、新颖的教学模式、独特的教学方法、形象的教学设计,从传统文化中发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强烈的专业追求。四节研讨课,意在贴近新课标和核心教学思想,从骨干教师抓起,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兼收并蓄,進一步提升高中骨干教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节展示课将语文学科素养落实在教学行为中,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聚焦传统文化,致力文化传承。《优美的汉字》属于梳理探究模块,专家点评时说:“很多年没有看到教师将汉字文化作为公开课的形式拿出来展示。”汉字文化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的基础。这节课从汉字起源讲起,延伸到汉字文化的层面就是突破,是非常有价值的课程。
2.把握文体特点,通过语言文字来解读文本。三篇古文《离骚》《兰亭集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较难篇目,难在传统篇目如何不脱离文本而讲出新意。《离骚》中,教师带领学生对屈原的悲剧命运进行深刻分析,后面加入《渔夫》作为佐证,是非常必要的。可见,教师在准备环节中做了大量的功课,课外延伸运用得当。《兰亭集序》这节课,教师将悲悯的情怀把握得很准确,把魏晋玄学引申进来,在加大对知识的拓展同时,没有脱离文本而进行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古诗文阅读的障碍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懂古诗文的字词句,二是不懂古代的文化常识。显然,三位授课教师基本功扎实,点拨精准到位。教学中有追问链条,有课堂生成,显示了教师的个性风格,体现了教师智慧。
3.抓住关键语句, 提炼具体内容核心来逐层分析。文言诗文的理解与分析,是在作品所展现的世界里与古代作者进行交流,从意义上说,是借读者的眼光去看,借读者的耳朵去听,借作者的心灵去感受,从而使自己获得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孙秀萍老师抓住一哂一叹两个核心词,鼓励学生运用审辩思维进行文本深读,效果显著,课堂上智慧火花四射,令观摩教师赞叹。我们说,教育是要用智慧叩击智慧,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三节古诗文教学都达到了传统文化教学示范的效力。
2018年高考考纲中指出:“在文言文阅读上,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如何运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注意挖掘古代作品中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作用。未来的教研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语文教师的国学修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将教师的学养有效转化成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既可以治学著书、反思自我,也可以立足于每一堂文言诗文,让国学和风细雨地进课堂,助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