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2018-04-02那小红李玉秋张蕊丁瑶
那小红 李玉秋 张蕊 丁瑶
那小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逐渐开始采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更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情境。而现在如何运用好这些数字化信息资源,创设富有语文特质的教学情境,是我们语文老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就结合讷河市第三中学吴雪老师的部级优课以及香坊区教师的获奖课例,围绕“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我们先一同观看吴雪老师获奖课例《星星变奏曲》的教学片段,看看吴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的。
【播放教学片段】
师:老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段视频是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的片段?
生:《紫藤萝瀑布》。
师:在这个片段中紫藤萝花经历了什么呢?
生:经历了文革,花架被拆毁了,花几乎灭绝,但多年以后它又枝叶茂盛,盘虬卧龙。
师:文革时期人民物质匮乏,精神束缚,生活非常痛苦。这些就是文革时的图片。(屏幕展示图片。)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诗人,他也经历了文革,目睹了当时的情景。这位诗人作为知识分子,内心充满了质朴的渴望,他就是八十年代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江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江河笔下的《星星变奏曲》。
师:先来听老师的朗诵。(教师配乐朗读诗歌。)请同学们思考在这首诗歌中,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和物?
生:蜜蜂,萤火虫,星星,湖,睡莲。
生:春天,鸟,白丁香。
生:冰雪,夜晚,僵硬的土地。(学生边说,教师边在白板上圈画。)
师:这些景和物在文学作品中被称为意象。(屏幕展示意象的概念,教师以蜜蜂为例,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大家想一想,诗中的这些意象,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我想说鸟,鸟给人一种快乐、生机、自由的感觉,让我感到生机勃勃和动感,让我心情很舒畅。(教师在屏幕上批注“生机”两个字。)
师:那你能带着心情舒畅的感觉给大家读一读这几句诗吗?(学生朗读,屏幕出现鸟的图片。)
生:我找到的意象是白丁香,白丁香给我芬芳舒适的感觉,仿佛闭上眼睛就能闻到白丁香的香味。
师: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他朗读,看我们能不能闻到白丁香的香味。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在白板上展示相关意象的图片,并且把学生分析出的关键词语标注在白板中诗歌的相关语句旁边。)
那小红:从吴老师这段教学实录中,我们大家觉得她在数字化资源运用上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丁 瑶:吴老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写作背景介绍这种做法很可取,对于今天的初中生来说,文革是一个很陌生的历史,也是他们很难理解的历史。吴老师利用各种图片信息,让学生走进那段历史,让那段历史不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种影像,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星星变奏曲》这首诗歌主旨的理解。
那小红:我还注意到吴老师在出示文革图片之前,先出示的紫藤萝花的图片,联系学生先前学过的与本课有着相同写作背景的《紫藤萝瀑布》一课,这样把历史与文学,把旧知和新解联系到一起,设计得很巧妙。
张 蕊:吴老师通过配乐朗读这种形式,将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教学意境。这种方法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是可以广泛运用的,比如《黄河颂》一课,很多学生从未见过黄河,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随着音乐响起,播音员的配乐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黄河边,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色,他们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李玉秋:吴老师在赏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这个环节中,利用现代化白板适时进行批注,把批注、赏析、朗读融为一体,符合语文学习特点,营造了诗歌赏析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小红:看来,大家都非常看好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创设知识文化情境、朗读品析情境和情感体验情境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接下来,我们就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创设知识文化情境
丁 瑶:谈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知识文化情境,交代历史背景,补充相关材料,我还是体会挺深的。在执教《诫子书》一课时,我也运用了这种方法。《诫子书》一文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学生如果不了解,就很难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在导入部分,我再现了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利用形象、直观的数字资源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自然融入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的氛围。这里给大家播一段我当时的教学片段。
【播放教学片段】
师:当汉之末,群雄云拢,一世人龙如孔明者,高卧隆中,当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立能高屋建瓴,纵论天下,于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上偏能用火攻。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二十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屏幕同时播放相关影视作品中的历史画面。)但是,诸葛亮还有一重属于他自己的身份——他是一个父亲。今天,學习《诫子书》,体会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如何把自己一生的智慧以简短的文字,深切的情感传递给自己的儿子。
师:诫,言不。有忧虑而劝告警惕也。《文心雕龙》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篇文章包含诸葛亮怎样的情感还需要我们到文本中寻找答案。第一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长短错落,音韵和谐之美。(学生齐读课文。)
师:这篇《诫子书》,是晚年的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此时蜀国倾颓,诸葛亮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快快长大,为国效力。朗读时要读出什么情感?
生:急切、期盼。
师:写这封信的时候儿子尚年幼,诸葛亮垂垂老矣,恐怕不能在儿子身边躬亲教导,还要读出什么情感?
生:遗憾、担心、牵挂。
师:所以在朗读时要读出殷殷期盼和丝丝牵挂。如此深挚绵长的情感需要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放慢语速,细细品味。(学生朗读。)
师:诸葛亮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一封信提到“瞻,八岁,聪慧可爱,不成重器”。小时伶俐大未必佳。这篇文章中有哪一句话能体现出诸葛亮担心自己的儿子有怎样的结局呢?用原文回答。(屏幕显示相关资料。)
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师:淫慢和险躁是一种外在体现,而不是结局。再找找看。
生:“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师:准确。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生:担心自己的儿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去,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师:这位同学在解读这个句子的时候首先能找到书下注释,书下注释是解讀文本的最标准依据。要学习他这种方法。
师:年华老去,意志消沉,既不能独善其身,更不能兼济天下。隐忧与警策之意逐层递进。朗读时语气要逐渐加重,读出语重心长之感。(学生朗读。)结尾是什么标点?
生:叹号。
师:大将军岳飞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叹,汉乐府中也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长叹,所以这一句要读出叹的意味,再读这一句。
生:“将复何及!”
那小红:课堂教学效果确实很好。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不但在上课之初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把教学的德育和美育功能推向最高境界。
丁 瑶:文言文教学是语文课堂上的重头戏,但由于文言文简洁、精炼的特点,学生的可读量十分有限,数字资源就可以补足传统文言文教学的这一缺陷,它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迅速准确地呈现我们所需的信息资料。以《诫子书》一课为例,数字资源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手段,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更有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运用数字化资源,可以扩大课堂容量,提升效率。教师能够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直接从屏幕上的数字资源中就可以获取比较全面、直观的知识,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激发学生思维,淡化难点,无形中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也更便于教师及时进行知识的总结、迁移、链接。本文篇幅短小精悍,但意蕴深刻,文本学习后设置了学生自主练笔的环节,生动形象的画面是学生展开深度思考的依托,深度思考依托于画面又超越画面,又是对具体画面的抽象概括和再度创造。借助声音、画面引导学生的创作,也是教学方式的更新。
张 蕊:数字化教学能够通过将课本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知识的拓展。古代的许多礼制、习俗、称谓等都是学生所不知道的,可以用来设疑。采用设疑、开放网络、自助查找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以文本为中心,进行传统文化的积累。例如:《曹刿论战》中,教师设疑为什么称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为“肉食者”,学生经过网络可查找可知:古代统治者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当时帝王及贵族在每月初一所备食物,较平日丰盛,叫做“朔食”,食物规格也提高一等。此外,在祭祀或天子、诸侯举办宴会时,大夫才得以食用牛。再如《陈涉世家》中“闾左”来历、秦朝纪年方法,等等。通过网络解决疑问,不仅能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那小红:概括地说,语文教学利用数字化资源创设知识文化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介绍写作背景,营造学习氛围,扩大课堂容量,丰厚文化积累。
创设朗读赏析情境
那小红:接下来咱们谈谈运用数字资源创设朗读赏析情境。前面课例中,吴老师通过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了氛围。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读的熟,自晓其义。让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意境由朗读创造,让形象由朗读树起。通过朗读可以深入文本,体会感悟文意、感情。
李玉秋:数字资源创设的朗读情境有利于文本解读,从本质上讲,数字资源创设的朗读情境就是呈现和再现文本及隐性资源,为思维搭建一条途径。让文本由厚变薄,由繁变简,由宏观变微格,由无我到有我。
常见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强调文本词句,呈现朗读的精华
一篇文章全文朗读后,通过析词品句可以突破主题,突出重点。数字资源通过具体词句字体变色加重和调换,便于读者深入理解。
例如诗歌《星星变奏曲》,变奏曲的意思是变化,主题演变。
设计问题1:学生在朗读中,画出与星星代表的主题意向的词语。
数字资源呈现:光明、诗、春天、光明、希望。
设计问题2:学生在朗读中,画出与星星代表的主题意向相反的词语。
数字资源呈现:寒冷、苦难、冰雪、冻僵。
设计问题3:把两列代表不同意向的词语对比,学生分节朗读,读出不同意向代表的不同情感。
数字资源呈现:学生在朗读时在诗句旁做朗读批注,在实物展台展示,分组赏析。
数字资源的呈现便于学生理解,便于生生交流共享。
二、丰盈朗读资源,再现文本隐性信息
初读时冷静客观的文本背后实际上站着一个具有鲜活个性和独立意志的作者和无法复制的时代背景,还有更多不同时期的作品或者不同的人对作品的解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为了帮助理解,教师往往会运用数字资源链接相关资料,并对隐性信息进行加工再现。
例如诗歌文天祥《正气歌》的朗读教学时,通过对资料的重组加工,设计了这样的朗读情境。
不同情境下如何朗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当降元的南宋皇帝来劝降文天祥时,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朗读?)
2.当沦落乐坊与妓院的妻妾和女儿来乞求文天祥时,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朗读?)
3.当元朝大臣逼降文天祥时,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朗读?)
4.当元世祖忽必烈以相位相许诱降文天祥时,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朗读?)
通过再现历史背景重组资源,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能有切身体会,触及心灵。数字资源把这几个情境再现给学生,简约、真实而生动。
三、搭建平台,参与朗读多元互动
在课堂上把学生朗读被关注和评价的机会平均到学生个体是很难的,通过数字资源搭建朗读平台,学生把朗读音频发到共享中,教师和组内成员点击进行评价,可以让人人参与,个个被关注。制定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的朗读,使朗读学习实现线上和线下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让学生利用先进的数字资源产生朗读的兴趣,实现朗读的价值。
那小红:李老师对这个问题分析得很全面,如果说前两条是对传统朗读教学的锦上添花,那第三条绝对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朗读教学的创新开拓。朗朗上口的文字、悠扬悦耳的音乐、触动心灵的图像会使学生陶醉于文本的意境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创设情感体验情境
那小红: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丰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这方面张老师有一定的经验。
张 蕊:语文学习是一个由文字触发情感,从而丰盈智慧的过程。但是仅仅是书本、教师、学生的三方对话,难以满足多元社会结构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的需求,因此数字化教学就能够发挥引生入境的重要作用。背景音乐、情境画面都能触发学生未曾经历的情感体验。例如《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孤独是学生难以感受到的,可以利用媒体将茫茫的芦苇荡、孤零零的小船画面展现出来,同时引入《草房子》中关于描写父子之间干巴巴的对话的内容、杜小康孤独心理感受的内容,并配以伤感的音乐,让学生走进杜小康孤独的心灵世界。这些情境的设置不是靠音乐、画面、书中文字就可以营造出的,需要教师对情境有深刻的感受,并具有相应的设计创设能力。数字化情境创设的成功在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与平日的丰富积累。
那小红:这让我想到陈蕊老师执教的《盲孩子和她的影子》一课,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的声光特效,创设了“雷电交加”的情境,此风雨突袭,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此时内心的惊恐,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具体语句体会盲孩子一个人面对困难时,恐惧、无助又充满企盼的复杂心情,课堂上许多学生泪光盈盈,教师自己也眼睛湿润。
可贵的是陈老师不是简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步入用声光电、音像画替代语言文字品析的常见误区,而是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用情感来带动学生学习。教师将以境激情、以情染情、文字揣情、角色入情、生活触情、想象悟情等多种情感体验的方式运用到品析词语、比较句式、改换人称、联想想象、分角色朗读等具体的语文活动之中。师生带着情感的温度去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将情感体验与语言文字的理解自然地融于一体,彰显了语文学科的特质,让语文课堂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道”。
创设写作素材情境
那小红:刚才我们探讨的都是在阅读课中如何创设学习情境,其实,在作文课中同样也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提供素材,创设写作情境。一段视频,一张图片,都可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写作之门。哈尔滨德强中学的王珺老师就做了这样的尝试。我们一起看她执教的《让动作描写为你的作文增光添彩》课堂教学片段。
【播放教学片段】
师:自古贾岛就曾因“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反复地斟酌。我们要想学会精准地运用动词,也要学习贾岛那种反复斟酌的精神。这里有一张图片,是一位父亲,他要翻过这座月台。(展示《背影》一课父亲攀月台的图片,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过这篇文章。)请大家留心观察图片中父亲的动作,然后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动词:
他用两手 着上面,一只脚在向上 ,他的身子向左 。
生:他用手撑着上面,一只脚在向上跨,他的身子向左倾。
师:他用了三个动词“撑”“跨”“倾”。首先说“撑”,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撑”挺好的,父亲是很使劲的,大部分身体的重量都压在胳膊上。
师:那“跨”怎么样?
生:“跨”表明动作幅度大,很轻快。
师:那你觉得他是笨重的父亲,还是相对挺灵敏的?
生:我认为这是相对挺灵敏的。如果不灵敏,“跨”是很费劲的。
生:我觉得这个父亲应该是笨拙的,大家看这个图片,如果灵敏的话,不应该是这样的姿势。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这到底是位什么样的父親呢?请看屏幕。(屏幕切换为父亲蹒跚走路时背影的图片。)这是一个老境颓唐、肥胖的父亲,他要爬上对面的月台。同学们再想想,应该用哪三个动词?(学生分别就“拄”“攀”“抓”“踩”“抬”“压”等动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师:同学们的分析越来越深入,已经能够关注到父亲的特点,非常好!这是一位老境颓唐、肥胖的,要为儿子尽每一份责任的父亲。他动作艰难,却执意要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播放电视散文《背影》中的影视片段。)
师:作家朱自清用的是哪几个动词?分析一下这几个用得好不好?(学生分析“攀”“缩”“倾”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师:看来,要想准确地使用动词,既要体现年龄、外形等人物的特点,还要符合文章主题的需要。
张 蕊:王老师把我们已有的阅读教学资源开发成了写作素材资源,这个方法真是很巧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难在学生苦于没有素材,没有生活体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好的素材,何来真情实感。尤其是情感类的记叙文,学生的选材极其单一,原本用日记记录生活是很好的方式,但是由于学生只是以应付作业的心态来完成,难以真实地记录原本可以感动学生的瞬间。而家长的朋友圈往往记录着与学生相关的成长记忆,我尝试通过开发家长的朋友圈信息,触发学生感悟,回溯成长的故事,从学生写出的作文看,笔下流露出了更多的真情实感!
那小红:如今的数字资源非常丰富,恰当地将其引入作文教学中,确实能唤醒学生的记忆,有助于解决一直困扰着学生的“无米之炊”的问题。
结束篇
那小红:今天,我们的研讨涉及了诗歌、文言文、小说等不同文体,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不同课型,这足以说明数字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大有可为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准确、恰当地把它们与语文学科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在今天研讨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大家为我们的同仁们送上一点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的建议吧。
李玉秋:能简不繁,便于使用;用为所需,非用不可;重组再现,不简单机械。
张 蕊:数字入境,由疑激趣,丰厚传统文化的积累;由情激趣,丰富如临其境的体验;由感激趣,还原丰富多彩的世界。
丁 瑶:关注文体和课型的差异,以生为本,适度、恰当地运用数字化资源,充分运用数字化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丰富知识积累,增强创造能力。
那小红:技术是手段,学科是本属,丰富语文视野,突显语文特质。
数字化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更深、更广、更美的天地,最后愿每一位老师都能用好数字化资源,让语文课堂变成海阔天空的美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