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若干思考
2018-04-02王林宝武国辉
王林宝 武国辉
编者按: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等方法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于我国还属于比较新的事物,需要不断的摸索、探讨与实践,以使其羽翼渐渐丰满起来。因此,从本期开始,我们特开设“综合实践”专题,发表相关理论、教学设计、优秀经验介绍等文章,旨在为各位教师提供一个研究、探讨、展示的平台,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實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种主要活动方式之一的“考察探究”中。研学旅行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现实意义重大。
一、何为研学旅行
在多省前期试验试点研学旅行的基础上,教育部等11部门于2016年11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有人说,离开栖息地50公里以上才算旅行;也有人说,旅行至少应该超过24小时,也就是说,要在外住一宿;还有人说,研学是目标、旅行是手段;有人说此“研学”再也不是彼“游学”了,此研学旅行再也不是“领着学生停留在迪士尼、免税店的那种游而不学了”,也不是“只有进名胜古迹参观才算旅行,形成游而不爽、学而不成的鸡肋效果”,更不能成为教育工作者趁机旅游或创收的借口和挡箭牌,而应该是“知行合一”,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路径,更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实践教育专业发展的大舞台。
纵观世界公认的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国际PISA测试前三名的芬兰,积极倡导在入大学前学生要到国内外做一年的相关专业考察调研、收集资料学习;日本与之相关的课程“修学旅行”已实施多年。这种学习方式在我国古代就已开始,比如众所周知的徐霞客的游记,其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地理、技术的名著。古人云“学而时习之”,我们知道这里的“习”有实践之意,而今“习而时学之”可不可以呢?答案是肯定的。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说,能力=知识+经验+机会,研学旅行能够为学生个性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机会。一句话,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与研学旅行相关的教育方式。
教育要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过重的现象,而研学旅行正是国家落实核心素养的三条路径之一。研学旅行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这也是研学旅行的深层意义所在。
当下,中国正走进世界舞台的核心,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地位与作用,相关课程从“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春游、劳动课、研究性学习、班团队活动、活动课程、游学活动”,发展到目前的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的一门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纲要》也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考察探究中。这两门课程的理念和实践形态都体现了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总目标上高度一致。目前,我国正快速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创新时代,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正发挥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的先进性引领着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必将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研学旅行已被明确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个主要活动方式之一“考察探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二者不是平行、并列关系。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有不同的育人作用和目标,学校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需要统筹考虑各主要活动方式的活动内容,不能以一代全,也不能因所谓的“特色”而在一所学校只进行一种活动方式的主题活动,从而导致课程价值的缺失。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春游或秋游,作为课程,在设计中就要包含课程的基本要素,即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效地联结学生的学科学习,体现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课程设计中的项目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与自然、他人和社会、自我产生多维互动,生成可分享的成果,促进自我的反思。
在具体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一般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呈现课程,即教师指导手册和学生学习手册。教师指导手册一般应包括研学旅行线路图、行程安排、教师安全指导方法、学生行为规范及安全须知、教师的指导策略或方法、学生学习单等。在教师的指导策略或方法中,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指导方法要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基本原则是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定,参谋不带谋,同时要关注预设和生成问题。学生学习手册除必要的信息类内容外,最主要的是学习单。学习单通常以项目的方式呈现,一个项目至少应包括项目说明(背景信息)、项目目标、项目任务、项目要求、过程记录、反思与评价、拓展阅读等。过程记录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记录性文字,也可以是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还可以是图片或视频等,采取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项目的内容和目标。
通过课程的设计,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以任务趋动的方式,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二)课程实施
学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适合研学旅行的资源,一般情况下,应该开发2个以上的基地,以保证不同的学年去不同的基地。基地的类型要尽可能不同,因为不同类型的基地承载着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有着不同的意义。比如红色教育资源、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科技场馆、博物馆等。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自行开展,一种是委托开展。学校自行开展即从组织到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均由学校负责,适合于行程相对较近的研学旅行活动。好处在于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如,由有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组织和指导,活动的实效性可能会更强一些。委托开展即由学校组织或联系,其余的部分均由被委托方来执行,较适合于行程相对较远的研学旅行活动。好处在于出行、食宿等问题较容易解决,缺点在于被委托方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是很熟悉,课程的设计不一定是有针对性的。
(三)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意见》提出,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这就容易导致在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时,把所有问题都交给被委托方来处理,学校只负责组织学生。被委托方一般为旅游部门或相关场馆(场所)的工作人员,姑且不论其他问题,单就课程设计而言就不很妥当。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活动方式,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开发不是随便谁都能做的,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学旅行有清晰、明确的认识,需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不同于那些校外的文化学校,设置好课程,谁愿意来学谁就来学。因此,学校需要建设好研学旅行的师资队伍,选择一些素质较高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针对具体的活动目的地设计相应的课程,并在学生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及时的指导,同时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和活动的相关工作,使研学旅行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或排斥与相关人员,如导游或相关工作人员的合作,我们主张合作,而不是全部交给他人去完成,毕竟有一部分旅游的专业知识不是老师所熟悉和擅长的。由导游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内容的讲解或指导,其他的部分则由本校专门的教师进行,这样更有利于研学旅行活动常态有效地实施。
总之,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考察探究”的一种活动方式,我们需要认真钻研相关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只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实践者坚持结合教育的基本理论、理念,坚持从实践教学中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佳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