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2018-04-02

社科纵横 2018年12期
关键词:均等化城乡居民公共服务

马 迅

(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国城乡社会的整体性繁荣,有赖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多维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指南,必将产生有效的发展政策体系、制度的保障和支持。城乡新的改革正在推进,变革中的城乡未来必然海阔天空。正确的行动来源于科学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必然把人引入歧途。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城乡关系演进的最高阶段,它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得以逐步实现。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体育产业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城乡一体化问题,不仅涉及经济社会、自然地理与空间形态、生态环境而且涉及文化、教育、体育等诸多方面。通过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大大促进城乡社会的稳定,推动城市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增加农民的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使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大大缩小,使农民充分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在体育公共服务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这是需要多种力量共同长期作用的重要改革。

新型城乡体育发展形态构建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把城镇体系、村镇建设、产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等作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要内容。以严肃公正的科学规划、合理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建设区域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基础支撑网络密度,为城乡发展保持必要的绿色生态空间,确保城乡居民在社会服务需求等方面对生活质量提升的要求。二是面对社会矛盾逐步下移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亟待进一步跟进的复杂现实,必须彻底消除任何形式人为割裂城乡社区空间内在联系的各种障碍,摒弃社区“衙门化”、“行政化”主要弊端,坚持政府指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紧紧围绕公益性质的福利便民服务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目标,以社区居民所进行的自助服务、社会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突出政府的社会责任、强调政府的组织倡导和公共投入,不断延伸和承接政府对城乡社会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职能,构筑能切实为城乡居民服务的多元化平台和城乡一体化社会长期稳健运行的保障机制。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需要我们认真借鉴其它国家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经验,但必须根植于现阶段中国城乡体育发展现实的创造性思维,基于立足城乡发展实践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策略。既不能否定城乡一体化推进的难点制约因素的存在,又不能因已经出现的新型城乡形态而过于乐观地估计城乡发展的未来。现实的选择是必须立足不同地区的具体实践,特别是在尊重城乡居民生活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从城乡内外部共同寻求破解城乡体育发展难题的良策。

伴随城乡居民追求自由幸福能力的增强,集聚正在重塑中国城乡经济地理的空间结构,交通设施正在重塑着中国城乡联系的物质通畅保障,开放与市场则为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制度安排。体育产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便利的交通。未来时期,进一步利用改革力量打破行政干预造成的市场壁垒,更加重视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农村的体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保障城乡居民体育服务的高效发挥至关重要。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与权利、社会福利与结果等方面的均等,要求在同一制度安排下城乡居民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从直接消费公共服务中获得均等的福利水平,这赋予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在制度设计、公共产品提供、消费过程和最终结果等各环节对于满足均等要求的复合型特征标准。根据老龄化趋势对城乡社会保障需求,继续增加新的设施和服务机构组织,逐步促进非营利性机构、营利性机构和慈善机构的多元化介入,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强化服务标准和监督,优化社会保障资源配置,实现城乡“区域并轨、异地衔接”,促进城乡要素市场健康运转,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面对社会矛盾逐步下移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亟待进一步跟进的复杂现实,必须彻底消除任何形式人为割裂城乡社区空间内在联系的各种障碍。摒弃社区“衙门化”、“行政化”主要弊端,坚持政府指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紧紧围绕公益性质的福利便民服务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目标,以社区居民所进行的自助服务、社会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突出政府的社会责任、强调政府的组织倡导和公共投入,不断延伸和承接政府对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职能,构筑能切实为城乡居民服务的多元化平台和城乡一体化社会长期稳健运行的保障机制。

为了权衡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有必要从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框架层面健全要素交易市场,注重土地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信息与技术服务市场之间的互动,消除对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素交易监管。

二、实现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

(一)以改革精神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发展的改革目标必须明确。中国城乡改革的目标并不是一次性建立最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体制,并且最完善的推进机制在现实中并不一定就存在,也很难在短时期内建立。因此,城乡改革就是要基于空间差异性而创立一系列相互递进式的、过渡式的、具有不断创新潜力的制度安排,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等多元目标。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区域普遍面临居民收入水平低下、产业经济发展缓慢、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缺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公共设施跟不上等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系列问题。解决以上问题,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益,逐步降低对农村和农业领域投资的机会成本和风险,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目标,构建能够有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公共治理结构和重大公共政策体系。

在中国,大多数人是农民,大多数的贫困问题也主要发生在农村。如果我们承认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城乡居民的公平发展和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那我们就必须承认城乡一体化的难点不仅仅存在于发挥城市的带动功能,它更重要的还在于农村的内生发展,在于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政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功能担当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强调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竞争中,资本禀赋丰富的地区通过供给公共产品产生的财政收入有助于本地城乡发展,此时外部竞争会激励当地政府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公共产品服务领域;而在资本禀赋稀缺的地区,外部竞争反而可能弱化政府对当地公共产品的提供的积极性。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体育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公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调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民生服务———包括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公共事业服务——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体育、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公益基础服务——包括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公共安全服务——包括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政府只有提供上述基本公共服务,才能使城乡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尽管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本身并不会直接带来城乡一体化的显著效果,但公共政策体系却能够排除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也能够使得政府可以直接地更多关注处于劣势地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例如健康的农业部门普遍需要关注土地、劳动力、资本的有效使用,政府可以通过谨慎研究、延伸服务以及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农村繁荣和农业发展。在城乡行政管理体制领域,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部门,树立政府支出就是一种投资的理念,逐步实现从控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从审批政府向填表政府的转变,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对省级政府的管理幅度加以合理化,在此基础上构建省管县的公共行政体制。

三、提升城乡体育发展的资源承载力

与不同层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同时给城乡社区发展规划给予更高的重视,促进城乡社区管理创新,通过科学的监督、评价和考核机制,协调政府、居民和开发商的利益,保障城乡发展项目的高效运行等是城乡一体化的首要前提。自然生态是城乡居民生息劳作的舞台,人类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活动无一不是在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中产生并发展着。城乡形态涉及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全过程,其空间特征更是直接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物质的聚居形态必然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衔接和巧妙融合,城乡形态的每一项内容都是与自然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不同的聚落形态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关系。城乡是人类改造自然、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独特的城乡生态系统,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生态化城乡发展区域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城乡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息环境。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对于生态发展的强调,是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反思检讨和对生态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脉络作综合考虑的结果,不仅包涵生态学的概念而且也包涵历史、文化的概念;它不仅追求自然美,而且也追求人文美;它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而且更强调人与社会的协调。

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问题日益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负面因素,不仅影响居民的健康生活质量,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诸多疾病发病率的增加,而且还需要付出高昂的治理成本,导致城乡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可获得性降低,造成城乡区域和整个国家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促进当今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重新发现和真正恢复城乡居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发展哲学,在于真实地立足于城乡居民的生存现实,着眼于实现人的本真存在,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帮助人克服生存困境,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与生存境界,推进人的现实发展,从而使之逐步走向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境界。在哲学理性的层面上,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帮助人类正视自身与自然、他人与社会的联系,理解人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的真实地位,理解主体发展中各种因素创造价值的意义源泉作用,进而引导社会主体自觉地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建设方面,不仅能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在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方面,体育产业既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又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生产方式;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进步与治理方面,城乡居民应有良好的体育参与意识、又有文明节俭的绿色消费方式,还有健全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四、构建新型城乡产业协调机制,促进城乡新型体育产业发展

根据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现实,健全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协同力量互动的社区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实现城乡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城市与乡村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类型的城乡形态只能适应于特定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且与规模、功能、交通方式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城乡经济发展情况下,城乡形态会出现因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相应调整。城乡要素流动、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城乡用地结构的调整、城乡功能的转换等因素都会促进城乡形态的演变。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功能的变化,推动着新型城乡体育产业形态的孕育、产生和发展,不断适应城乡社会经济背景和城乡功能变化的要求,促进城乡体育产业发展形态与经济发展规模、空间结构功能的协调,是判断城乡形态合理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目标实现的基本理念。从操作层面逐步实现农民及其家庭成员在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与市民的同等待遇,自愿、有序、分类、统筹地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将城市的各类保障体系对所有农民完全开放,提升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搭建全体公民自主创业平台,构建城乡产业协调互动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和消除社会保障中的行政区划壁垒,将城乡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建立在效率提升的前提下,着眼于城乡不同资源禀赋特征的效率发挥和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猜你喜欢

均等化城乡居民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