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

2018-04-02李抒望

社科纵横 2018年1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特色改革

李抒望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务部 山东 青岛 266071)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五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始终坚持循序渐进;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钥匙。40年前,思想的枷锁和牢笼一打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启动,源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神州大地。它冲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坚冰,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奏响了解放思想的序曲。邓小平同志指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12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其核心内容就是解放思想,进一步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和禁锢。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在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比如姓“资”姓“社”,一开始就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著名论断,破除了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谈话》明确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成为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一大二公”所有制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党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解放思想,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从“一大二公”到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转变。同时,正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而是坚持“三位一体”,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正是一次次思想大解放,扫除了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一道道思想理论障碍,破除了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和动辄“全盘西化”的右的倾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二、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

改革开放的进军号吹响以后,对于走什么样的路,一开始并不清楚,全党、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进。到了1982年党的十二大,道路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向全世界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用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成果和智慧所选择出的强国之路,它包容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探索。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就鲜明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和讲话,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极为宝贵的,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我国、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科学命题以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布局和任务,接续作出了集中、全面、深刻的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励精图治、开新固强,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新成就。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走自己的路”,是一个内含着深刻历史辩证法的命题,它强调了历史主体的主动性、选择性和能动性:

第一,根据中国的国情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成果和经验,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不能以此为由否定社会主义、全盘西化,中国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另一方面,中国不以别国模式为社会主义范本,不会回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只会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以及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第二,依靠中国的力量建设自己的国家。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接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是有着近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粮食要靠自己,实体经济要靠自己,制造业要靠自己。“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第三,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争斗,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世界并不安宁。特别是某些国家推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别国主权。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就必须顶住外来压力,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三、始终坚持循序渐进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我们的改革开放都在稳步推进。40年来,我们没有像原苏联东欧国家那样搞所谓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适应国情,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可承受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选择了循序渐进、由点到面和上下联动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方式。把立足于解决当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一定地区或改革领域开展试点,在对试点进行总结评估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再加以推广,由增量扩及到存量,由局部扩大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逐步走向全国一盘棋。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的改革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精辟论述“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不可能在马列主义本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也没有任何现成的实践经验可以照搬照抄,必须靠敢闯敢试。1992年视察南方时,他进一步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

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山之石,是在农村摸到的。1978年,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改革家群体,遵循“摸着石头过河”方法论,以农村改革为起点,支持安徽、四川等地率先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试验,积累经验后向全国推广。就这样,我国的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由农业到工业、由计划到市场、由沿海到内地,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外围到中心,循序渐进、稳中求进;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实践证明,中国渐进式的改革,是最睿智的策略,是最务实管用的一种改革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以后,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改革开放的路径逐渐由“摸着石头过河”向“顶层设计”演进。在新的形势任务和历史条件下,还需要不需要渐进式的改革呢?当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和传统不能丢。这是因为:

首先,决定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些基本条件,如改革的性质、方向、目标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都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强调“顶层设计”也不能放弃“摸石头”,还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次,进入新时代,中央虽然能够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整体性的“顶层设计”,但实施起来,仍然需要基层探索,需要循序渐进、稳中求进。最后,随着形势发展带来的利益多元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知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冲突,这就更加需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更加注重民主决策,更好地进行协商、沟通,避免操之过急,盲目从事。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安排,广泛调动各层级、各部门和社会力量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寻求改革认知的最大公约数,确保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实现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和协调一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要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顶层设计要与基层探索相结合,这实际上是对改革方法论的一种丰富和完善。毕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需要更加强调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但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四、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原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突破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只能立足国情,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艰辛探索中开拓前进。如果没有人民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许多改革开放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许多改革开放的思想就不可能形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同样,若没有当初个体私营创业者的创新冲动,哪有后来的所有制理论的大突破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所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其理论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坚定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念。“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结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讲的那样:“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干前人没有干过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除了紧紧地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之外,别无良法。

二是相信群众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能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措施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好作风中“最根本的一条”。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首先必须相信群众,如果我们连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都不相信,就难以做到正确地贯彻群众路线,还谈何尊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亿万中国人民群众用自己的伟大实践创造自己的辉煌未来。

三是创造条件,放手让群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用一些清规戒律来束缚群众的创造力。对一些短时期还看不准的事物,不要急于下结论,也不要搞无所谓的争论,看一段再说。要支持在探索中前进,并且坚持对的,改正错的。

四是坚持人民群众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而且是评价主体和所有者。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判断改革开放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真正践行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和执政理念。这样,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和决定作用,又肯定了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成果的绝对所有权,实现了历史发展动因和归宿的有机统一。

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和根本保证。

(一)坚持党的思想领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性问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必须长期坚持。

(二)坚持党的政治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制定出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障,也是抵御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强大武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深化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这条政治路线蕴涵着改革开放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失去压舱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二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事关改革开放的成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政治前提,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变了,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多长,这条政治路线就有多长。我们必须十分明确: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不是两个中心,是两个基本点,不是一个基本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奋斗目标,不能孤立,也不能割裂;只有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坚持党的组织领导。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改革开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不能各自为政、自行其是、无序乱闯,而是需要在严密科学的组织下有序推进。党的组织领导,一方面要按照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标准,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放在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重要岗位上,发挥领导骨干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遍布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党的基层组织,去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同时,党的组织领导还要通过一个个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党的政策主张落地见效。有了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正确领导,有了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有了基层党组织这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强化党的组织力量和组织优势,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特色改革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