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4-02何小杰

社科纵横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孟子中华中华民族

何小杰

(西安体育学院思政部 陕西 西安 710068)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和根基性问题。他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

一、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八个字凝结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苦苦追求和艰苦奋斗,是“中国梦”在国家层面的价值选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中国梦”对社会形态的价值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中国梦”实践主体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理想、社会导向和个人精神共识交融统一,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

当代中国,价值领域呈现多元、多变、交流、碰撞乃至冲突的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面临严峻挑战。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观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选择。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内在需要

共同的价值目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习近平说:“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2](P16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各种利益矛盾及思想差异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避免社会转型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增进社会团结与和谐。

二、坚定价值观自信,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根本、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就难以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我们的脚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以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人权、博爱为代表的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也进入到国内,在西方媒体的大肆鼓噪之下,其影响有日渐扩大之势。对此,习近平强调说:“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1]

“普世价值”是一个抽象虚幻、虚假的概念,宣扬“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体现极端个人主义、专制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普世价值”观的本质是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民主体制以及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信仰,诋毁、否认民主的具体性和多样性,企图用“美式”、“欧式”、“西式”民主改造世界和驾驭全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但同西方宣传的“普世价值”观有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本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利益置于首位,具有“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习近平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本框架:“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缩影。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求大同、尚和合”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和升华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看出,“大同”社会国家富强:老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能贡献才力,儿童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矜、寡、孤、独、废疾者”,都能得到丰厚供养;“大同”世界社会民主:大道实行、天下为世人所共有,人人平等。“大同”世界社会文明:没有奸邪之谋,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发生;“大同”世界社会和谐: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他人父母、儿女视为自己亲人,全社会亲如一家。“大同”社会是人类对于国家社会的最高理想,蕴含最高的“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的价值追求与千百年来人们的最高理想高度契合。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典籍《国语·郑语》:“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殷商朝官员契为使平民百姓安身立命,遂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不同的人伦之教加以融合,实施于社会。《尚书·尧典》中早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论述。崇尚“和合”,以克制自我、消除矛盾;国家兴盛寻求“和合”,君与臣、官与民、国与国、朝与野,要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同,才能兴盛不衰。因此历史学家汤因比将“和谐”看作中国文明的精髓,这一精神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人类的主导,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3]。孙中山也指出:“中国更有一种极好的道德,是爱和平。”[4](P55)

“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传统理念对于消解人类发展中个人主义、霸权主义的负面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协和万邦、走向共赢”始终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理念。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根植于传统文化“重民本、崇正义”的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民贵君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彩的民本思想命题之一,他发出了“一切政治权力的依据,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声音。孟子又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着重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国家体系、政治稳定的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国家执政规律,要求统治者的政治主张要顺应民意,人民幸福是执政目的,这种“为民而治”的思想反映人民对自由、平等的诉求。

中华文明“正义”传统历史悠久,在传统文化中,“义”就有“正义”的含义。墨子说:“义者,正也。”(《墨子·天志下》),意思就是“义”一定正,不正不可为“义”。崇正义,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孟子认为人要以天下大义为重,在“义”与“利”不可兼得时,应“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主张在社会中倡导浩然正气。民间朴素的“邪不压正”的文化心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公平正义的信心和坚守。孟子的思想闪耀着正义的光辉,体现崇高理想和视死如归的高贵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可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并非是西方独有的价值原则,它们也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中。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传统文化中塑造人性品格的基本道德要求

“爱国”,是个人对国家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也是中华儿女的道德信念,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传承,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敬业”是勤劳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孟子将传统文化中的“义”,推行到处事公正,办事尽心的职业道义,即“敬业”。

“讲仁爱,守诚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是治国为政之本,也是个人进德修业之根。

“仁爱”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在孔子看来,人只有具备了“仁”才能称之为人,“成人”的过程就是人“求仁”的过程。因此,“仁”是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首,“仁爱”观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最重要的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它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独特标识。“仁爱”之道就是发自内心,善意对待他人的过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孔子将“仁”,推行至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

“诚”,对内诚于己不自欺;“信”,对外信于人不欺人。《中庸》讲:“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诚信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君子的道德修养,要“身致其诚信”,“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孟子将“朋友有信”提升到“五伦”之中,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成为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与人交往,就要“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守之以信,守之以礼”(《左传》)。

传统美德五常“仁、义、礼、智、信”深入人心,体现中华民族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五常”在现代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职业、个人与他人的具体伦理关系中的体现,这些滋育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着新的活力。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亲和力,业已积淀为国民的普遍心理因素。大学生内心深处是渴望了解中国的传统,很希望去认识、去感悟中国文化的精髓的。我们应尽可能挖掘和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便于大学生从文化层面理解、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猜你喜欢

孟子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