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图讲述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策略

2018-04-02陈冠灵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吊床小猫内容

陈冠灵

(福州市教育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看图讲述是教师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图意的一种教学活动。看图讲述活动需要通过教师的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图片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提问是在幼儿与图片材料之间架起的桥梁,是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提问是否恰当、有效,直接影响幼儿语言讲述的质量。为此,笔者所在团队开展了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一、看图讲述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浮于表面,无法解决图片讲述的重难点

看图讲述教师需要通过问题帮助幼儿通过细致地观察画面内容,从而读懂图片所要表达的内容。然而大部分教师在开展看图讲述活动前,并没有对图片内容进行有效深入的分析,无法把握图片关键画面形象、关键情景变化以及关键细节,导致无法根据画面的这些关键要素设计适宜性的问题,突破看图讲述中的重难点。

在看图讲述中,有的教师套用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问题模式,频繁地使用描述性的问题——有谁?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所提的问题只是画面的基本内容,没有通过问题对画面的深层次的关键点进行挖掘。如大班看图讲述活动《猴大哥大扫除》中,最后一个画面教师通过问题:“猴大哥发现了什么?”让幼儿观察到猴大哥发现打扫的桌子和椅子上出现了脚印,但是并没有继续追问:“这些脚印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联系前后画面让幼儿观察发现并且用语言表达出猴大哥是因为先擦桌子椅子后又站在上面擦窗户才留下脚印。缺少了这样追加的关键性问题就无法帮助幼儿将画面串联起来理解画面潜在的内容,解决讲述中的重难点。

(二)问题设计细化琐碎,无法帮助幼儿完整个性化的表述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有的教师担心幼儿不理解画面,生怕遗漏掉图片上每一个内容。因此将画面细化成多个细碎的问题,并且进行高密度地提问。例如看图讲述《捉迷藏》的活动中,小狐狸寻找大象这一页,教师提问:“小狐狸发现了什么?”“它怎么知道这是大象的脚印?”“小狐狸在什么地方发现大象的脚印?”“大象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看似将画面内容通过多个问题呈现给幼儿,让幼儿将画面的内容全部讲述出来。但是这样的问题会将幼儿的讲述分解成了好几个部分,让其变得细碎,缺乏完整性,也无法突出图片中“谁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这一重要信息。同时教师细碎的提问也限制了幼儿的自主观察图片,让其跟随教师的问题去被动观察画面,缺少个性化的讲述。

因此,面面俱到的问题并不适用于看图讲述活动。它既没有凸显画面的重点也帮助幼儿提高观察发现完整表达的能力,甚至还会因为提问时间过长,使幼儿对讲述活动失去理解观察和表达的兴趣。

(三)问题设计模式化,无法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需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在看图讲述的活动中,有些教师忽视了幼儿年龄的特点以及个体的差异性,设计的问题缺乏层次性,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有的放矢地运用问题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讲述的能力。例如开放性的问题固然能锻炼幼儿的细致观察画面,拓展思维,进行创造性地讲述。但是并不是每个年龄阶段和能力水平的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适用于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在活动中忽视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的差异,高频率地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导致提问高密度地集中在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身上,形成“强的孩子更强,弱的孩子更弱”的现象,严重的影响到整体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看图讲述中教师提问的策略

针对教师在看图讲述活动中种种问题,让笔者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让幼儿学会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能说、会说、喜欢说,提高观察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从中体验看图讲述带来的乐趣。

(一)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启发幼儿“能说”

3—6岁的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使其在看图讲述的活动中更加关注的是画面的直观内容,对于画面延伸的内容以及画面与画面之间联系的深层思考。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幼儿的思维特点,分析图片表面和深层所表达的内容,从而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线索”,提供适宜的“鹰架”帮助幼儿渐进式地学会观察画面,启发幼儿分析图片之间的线索,引导幼儿抓准图片表达的重要内容,启示幼儿理解图片蕴藏的深层含义,从而解决看图讲述中的重难点。

比如看图讲述活动《谁救了小猫》,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小猴救小猫的画面,先让幼儿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小猴是怎么救小猫的?”让幼儿通过观察小猴在画面中的动作,讲述“小猴爬上树伸出手臂想要抓住小猫。”这是画面所呈现出的内容。紧接着教师提问:“小猴抓住小猫了吗?它会说些什么?”这是画面所没有呈现出来的,需要教师通过追问帮助幼儿大胆想象丰富画面以外的内容,让幼儿的讲述更加丰富鲜活,进而解决幼儿在讲述过程中局限于画面的问题,实现创造性讲述的难点。再比如看图讲述活动《上床睡觉》,教师提问:“谁上床睡觉了?”让幼儿观察画面依次讲述“小蛇、狮子、斑马、河马、大象都上吊床睡觉。”这个问题是幼儿最容易发现和讲述的内容,但是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观察到画面的细节,提出问题:“这么多小动物上吊床睡觉,吊床有什么变化?”使幼儿通过细节的观察发现并讲述画面的关键要素“吊床越来越沉”,进而抛砖引玉提问:“除了吊床越来越往下沉,还有哪些变化?”让幼儿能细致观察发现并讲述“吊床两边的椰子树越来越弯。”“小动物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严肃。”并大胆猜想最后的结局“吊床塌了,小动物都掉下来。”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由浅至深、由整体到细节,引导幼儿观察讲述让其画面与画面之间产生联系和因果的逻辑关系,既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吊床为什么会塌这一活动的重点,又将看图讲述活动推向高潮。

因此教师设计看图讲述问题之前,需要仔细地观察画面,分析思考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哪些问题简单幼儿容易发现但是必须讲述的,哪些是需要在这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启发幼儿的,让其解决活动的重难点。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相互关联的设计才能引发幼儿细致地观察,发现画面以外蕴含的深意,尽所能地说出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二)关注问题设计的适宜性,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会说”

在看图讲述的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幼儿看懂画面的同时,尝试运用完整、有序、清楚的语言表达画面所呈现的内容。但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方面并不是越多越好,越细化越能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完整表述。教师必须围绕本次看图讲述的活动目标,通过精简的问题隐性地引导幼儿自主、完整地讲述,并注意语言简洁,突出画面的主题。

比如看图讲述《谁救了小猫》活动中,教师出示小猴救小猫的图片时,提问:“小猴看见小猫飞上了天,它是怎么做的?”“它成功了吗?”“它和小猫之间会说些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幼儿运用动作、对话等语言完整生动地讲述小猴搭救小猫,但是没有成功的过程。接下来的图片是长颈鹿救小猫,类似的图片信息就不需要教师运用类似的问题继续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可以运用概括开放性的问题“长颈鹿又是怎样救小猫的?”这样,让幼儿迁移上一幅图的经验,进行自主地讲述。这样适宜的放手性问题,才能有效地提升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再比如看图讲述《捉迷藏》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小狐狸寻找小动物第一幅的时候,重点围绕“小狐狸发现了什么?”“谁藏在那里?”三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帮助幼儿完整讲述“小狐狸发现了大树后面的大尾巴,是小松鼠藏在那里。”在后面小狐狸找小动物的图片中教师可以继续精简问题“小狐狸又找到了谁?”甚至是“谁来完整地说说这一张图片?”这样的问题,引发幼儿拜托问题的束缚,大胆自主地讲述小狐狸寻找小动物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高效地引导幼儿完整地讲述。类似的图片在设计第一张图片的问题的时候,应抓住主题信息,用简洁适宜的问题帮助幼儿梳理出讲述的要素,比如角色的动作、表情、对话等。在接下来的画面中就需要教师设置的问题适度放开,让幼儿在迁移经验的基础上,隐性支持幼儿学会个性化的讲述。

(三)着眼问题设计的挑战性,有的放矢地鼓励幼儿“喜欢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面向全体同时,尊重幼儿年龄和个体能力的差异性。通过不同难度的问题帮助其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让每一个幼儿融入到看图讲述的活动中,享受讲述带来的乐趣。

首先,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应该有所侧重。小班阶段的幼儿在开展开图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运用描述性的问题。比如“画面上有谁?”“他们在什么吗?”“表情是什么样的?”描述性的问题指向对整个画面的感性认识,符合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有助于培养小班幼儿初步的观察力和表述能力。中班阶段的幼儿能根据连续换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因此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多运用分析性和判断性的问题。比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类型的问题有助于中班幼儿关注图片中实践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大班阶段的能根据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了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多运用推向性设问。比如“后面会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前会怎样?”它可以激发幼儿形象力,挖掘发散性思维,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的讲述。

其次,同一年龄层次的幼儿其观察和讲述的能力有会有所差异,因此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应该提出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问题。灵活性大,具有想象和创造性的问题可以交给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可以组合所获得的信息讲述自己的理解,有助于拓展性思维的发展;综合性的提问可以交给中等幼儿的能力,帮助其观察画面,完整地讲述图片内容;图片上显著特征的地方,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交给能力较弱的幼儿,促进其观察发现,激发其讲述的兴趣。比如看图讲述《猴大哥大扫除》的活动中,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设问:“猴大哥旅游回来看到了什么?”帮助其很容易铺捉到房间很乱的信息。对于能力中等的幼儿,教师可以提问:“猴大哥是怎样打扫卫生的?”让其对画面进行整体的观察,完整表述猴大哥打扫的过程。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提出:“猴大哥打扫完卫生了,为什么桌子和椅子上还会留下脚印?”引导幼儿进行逻辑推理与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能力水平的幼儿,教师要做到充分的考虑,有的放矢地设置问题,才能给予每个幼儿讲述的机会,让每一个幼儿都乐意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最后,教师还应把握待答的时间(注意观察,巧妙把握)。经常而细致地观察幼儿,对于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师既不能不给幼儿以思考的时间,也不能一味地静等幼儿的回答,当孩子答不上来的时候,教师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回答不上了,如果是因为孩子没听清问题,教师应该清晰缓慢地再重复一遍;如果是因为孩子不理解问题,教师应该分解问题或简单化问题;如果是孩子胆小,教师应该在眼神上动作上,语言上给予勇气和耐性。提出问题后,教师还应专注倾听。这是是一种无声的感染,能培养其他幼儿善于倾听的习惯,同事对回答问题的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尊重,能让他们感觉受到重视,更愿意表达这样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养成喜欢说、大胆说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提问策略的行动研究中表明,教师提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应做教育“有心人”,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把握好提问的有效性,以分析图片教材为先导,以发展幼儿观察讲述的能力为目标,以尊重幼儿个性,发挥幼儿主动性为基础,优化看图讲述活动的教学方法,促进其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娟.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设置与指导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2).

[2]蒋月铭.浅谈幼儿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5).

猜你喜欢

吊床小猫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吊床
摇摇摆摆投投乐
神奇的吊床
骇图
小猫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