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间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8-04-02黄云琼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同伴习惯笔者

黄云琼

(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51100)

倾听是指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认真听讲”不仅指认真倾听教师的讲授、提问、引导,还指与学习伙伴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在同伴之间相互倾听过程中,能够互相启发、激发灵感、自我反思、深化认识。培养良好的倾听能力,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一、引导示范,培养静心倾听的习惯

(一)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倾听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是天性活泼、贪玩好奇,学习持久性差,对外界的认识比较肤浅,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纵观今天的数学课堂,大部分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教师的问题一出来,他们就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手,大声嚷着:“我——我——”“老师,我知道——”有的甚至兴奋地站起来喊叫。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为突出。被教师点名回答的学生显得很高兴、自豪;没有被提问到的则表现得很失望、沮丧,根本无心倾听同伴的发言。还有一部分学生习惯了“洗耳恭听”教师的讲解、传授、引导,而对于同伴的发言往往一脸茫然,不愿意倾听,或者摆出一副假装倾听的姿态,而真实情况则是目光呆滞、精神涣散、内心游离。他们认为同伴发言是教师的倾听任务,与己无关。这样的倾听是单向的,缺少思维活动,学习低效。因此,教师的示范非常必要,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平时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提前提醒其他学生,静静地倾听同伴的发言,必要时将请个别学生对同伴发言的内容进行复述或转述。这样由于担心不认真倾听而无法复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安静下来,静静地倾听。而此时,教师首先要专注于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精彩或平淡、完整或残缺、正确或错误,教师绝对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也不可以做任何事。同时教师不能简简单单局限于用耳朵听,还要用表情倾听、用肢体倾听、用心灵倾听,以达到情感共融,心灵共振。教师可以移步靠近发言的学生,俯身侧耳,适时点头微笑。看到教师这样做,学生就会明白倾听是怎么回事。经过这样具体的零距离的示范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像教师那样凑近同伴,侧耳倾听。

(二)树立榜样帮助同伴学会倾听

除了教师的示范外,同伴之间更要互助互学,互勉共进,将个性化的学习转化为团队共同的成长行为。同伴之间年龄相仿,容易相互模仿学习,交流沟通更加顺畅。这需要树立同伴之间、学习小组之间的榜样,引导学生在同伴间学会倾听。课堂上出示一个问题之后,让同伴互助学习,教师要静静地观察,寻找典型,树立榜样。如甲、乙两人是同伴关系,其中甲同学倾听时特别专注,全班交流时,就让甲同学来说说自己刚才是怎么倾听同伴发言的,同伴都说了些什么,能复述一遍吗?之后表扬甲同学倾听同伴发言特别用心,值得学习。

同伴互助学习中,各小组的成员之间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互帮互助的能力都存在差异。有的小组同伴间合作分工明确,秩序井然,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能安静地倾听,等待同伴发言完再补充;有的小组同伴间讨论时争先恐后,混乱无序,争着表达,不会倾听,没有达到同伴互助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对同伴互助学习做得比较好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刚才某某小组的几个同学学习得很和谐愉快,他们能够耐心倾听同伴的发言,不抢同伴的话头,这个小组真棒!我们都要向这个小组学习。”这样引导,学生渐渐明白与同伴互助学习时,要耐心倾听同伴的发言,这是对同伴的尊重。学会倾听彼此的想法,才能更好地交流、沟通、合作、互助,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思路,汲取他人的精华。

二、关注弱者,培养专注倾听的习惯

学生的生长过程、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心理水平、性格特征等等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预先清晰地梳理自己的逻辑思维,组织自己的数学语言,条理清楚而满怀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在倾听的过程中进行批判、质疑,在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中受到启发,点燃自己智慧的火花。但是每个班级总有少数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表现,学习能力比较弱,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处于滞后状态。他们在同伴互助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不能真正参与同伴互助学习,不要说发言,连倾听都有困难。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讨论发言时,往往只顾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地一吐为快,不考虑同伴的学习能力,不留给同伴思考过程及发表见解的机会。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就成为同伴互助学习的旁观者,甚至陪衬者。他们被动地参与同伴互助学习,倾听同伴发言时,目光呆滞、游离,他们的倾听是虚假的、伪装的。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关注,多鼓励、多赞赏,想方设法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倾听的内容中来,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积极参与同伴的学习之中,体验同伴互助学习带来的愉悦。

如教学中,笔者让六年级学生完成一道练习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同伴交流想法。学生学习过后,提问其中一个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刚才你们俩靠得很近,同伴跟你说什么了?”这位学生腼腆地回答:“没有说什么,就给我看了答案,说我的算式错了。”“那你说什么呢?”“没有,我只是把我的算式改正过来了。”笔者对那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说:“你们是好伙伴,你教教你的同伴为什么这样做,好吗?”这时他们俩才开始真正地交流解题的思路、解答的方法。全班交流时,笔者特别请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发言,尽管他发言时磕磕碰碰、并不完整,笔者还是真诚地给予表扬。在不断关注和鼓励下,这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认真倾听了。

三、科学评价,培养设身处地倾听的习惯

科学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纠正学习过程的偏差。科学评价包含肯定的评价和否定的评价。激励评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认真倾听的价值,养成设身处地倾听的习惯。

每次看到学生用心倾听时,笔者都会给予积极评价。如:“你能完整地复述同伴的发言,你刚才听得真专心!”“你能抓住同伴发言的重点,听得真用心!”“你听完同伴的发言后,能够大胆质疑,想法独特,值得夸奖!”对那些爱抢话头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你今天听得很耐心,能尊重同伴的发言,给你点赞!”除了教师的激励评价,同伴之间的激励评价也很重要。同伴之间相互激励评价能增进同伴的友谊,使学生尊重同伴、欣赏同伴,取长补短,愉快合作。学生积极参与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果得到教师及时的鼓励,能够促进同伴间的多向互动、互助、互学,促进倾听习惯的养成。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来倾听同伴的表达。对同伴的不同观点要设身处地地思考:“换个角度是否也合理呢?”只有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倾听,才能去伪存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同伴发言的要点,结合独立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缺乏主见。这样的倾听才是有效的,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二年级的课程“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时,笔者出示了一道变式练习:“一班得了12面红旗,比三班多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同伴交流想法。笔者发现一个学生原来的列式是12-4=8(面),后来改为 12+4=16(面)。问他为什么改,他说:“我们组的同伴都说‘多4面就要加4’,所以我就改了。”笔者引导他再思考,到底是自己对,还是同伴对,谁比三班多4面,哪个班的红旗多?经过引导后,这个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对了,同伴错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带着思考倾听,才能辨是非明事理。

参考文献:

[1]薛可人.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习得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3(4).

[2]郑跃.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5(29).

猜你喜欢

同伴习惯笔者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上课好习惯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