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以《四季放歌》单元教学为例
2018-04-02陈清
陈 清
(古田县第二小学,福建 古田 352200)
对小学生而言,音乐表现就是个体心理和情感的体现;音乐表现能力就是把“音乐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通过外部情态来展现的能力”,是在演唱、演奏等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响媒介来抒发音乐情感的一种能力”。[1]表现能力是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教师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治感情”[2],以便有效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发展其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表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表现欲望,才可能有好的音乐表现。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做基础,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音乐表现等学习任务就无法顺利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可能比多学习一点音乐知识或音乐技能更重要。只有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才可能有更好的音乐表现。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兴趣和表现欲望。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接龙比赛情境——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各选3人,共12人,选择学生已经学过的歌曲进行接唱比赛(第一个人唱完一句后,其他人接着每人唱一句),看谁唱得好,唱得准,唱得快。比赛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通过比赛,学生对尽快学会新歌曲的积极性非常高,希望有更多机会表现自己。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欣赏情境,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春天春暖花开,夏天枝叶茂盛,秋天树叶飘落,冬天大雪纷飞……学生在欣赏课件的一幅幅图案中一边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一边倾听优美的《四季童趣》歌曲。学生在听、赏活动中能初步把音乐与自然有机融合起来,有助于从音乐特有的表现形式中亲近自然,热爱音乐,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
教师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角度考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丰富多彩、优美动听、富有艺术性和审美性的音乐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其音乐表现欲望也越来越大。
二、创造机会,为学生表现提供可能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培养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把每个学生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心灵与完美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这也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如果教师只想滔滔不绝地给学生灌输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就会缺乏学习自主权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习热情就可能消失,自信心就会不足,思维就可能退化……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积极表现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积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如果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还学生自信心,为其提供更多表现机会,说不定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倾听和欣赏钢琴独奏曲《晓风之舞》(丁善德钢琴组曲《春之旅》第四首),然后引导学生自主介绍或展示课前了解的作曲家生平情况、音乐作品的产生年代、历史背景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再引导学生自主把教科书中的树叶、太阳和小鸟三条旋律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空白方框中画一画,最后采用分段与整体相结合(主题旋律与第二主题分别进行欣赏和评析后再整曲欣赏)的欣赏方式。欣赏时,教师可以要鼓励学生自由举手示意或变化动作等方式表现自己对音乐段落变化的感受。
三、有效引导,发展学生表现技能
学生自信的演唱能力、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和读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渐培养的长期过程。教师每节课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所侧重地坚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使学生的表现技能不断发展和提升。这就离不开教师的长期指导和帮助。如果教师指导有方,学生的表现技能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学生的表现技能就会事倍功半。简而言之,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以便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演唱歌曲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而且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演唱技能的练习,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还要帮助学生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学唱《四季童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想一想春、夏、秋、冬四季所喜欢的活动,然后“和着前奏念一念”,再在乐曲声中按“春、夏、秋、冬”四季表现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如滑雪撬或放风筝),最后,在熟悉旋律后跟教师学唱歌曲,并进行对唱或齐唱。如果学生能用正确姿势、自然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用不同力度和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甚至有表情地独唱或齐唱,就不但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演唱技能,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能促进他们在演唱表现中享受音乐美的愉悦感。
四、多元评价,提升学生情感表现
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内涵积淀有着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有助于学生充满活力地学习和探究,从而产生无限创造可能。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就成了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催化剂。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评价应着眼于诊断、激励和改善的功能。[3]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同学或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听、唱、动、奏和拓展部分,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在“我的创造”中,学生创编“四季童谣”歌词并按自己喜欢的节奏朗诵、演唱或用其它形式表现出来时,教师可以提出合作建议,引导学生表演“春夏秋冬交响曲”,并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自评、互评或师生共评;在“采集与分享”中,教师可以组织“才艺大比拼”活动,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如歌曲、器乐曲或歌舞等),用唱、跳、奏的形式与伙伴们分享;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描写季节美景的古诗(如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作为情境创编音乐剧,将朗诵、演唱、演奏、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于剧中,师生共同排练、表演。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态度和程度。在“拓展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文学家和美术家热衷于以春、夏、秋、冬为题材创作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杂志或网络搜集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并从中选取经典作品进行诵读和观赏,帮助学生感悟音乐、文学和美术作品表现同一题材时的相似或不同手法,并对学生的诵读水平和观赏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时,对难以具体量化的内容可以用较为准确的评述性文字进行定性评价;对学生在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程度等可以进行定量评价。
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音乐学习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在被肯定的激励中容易点燃提升自我的欲望,在欲望中求得进一步发展,真正促使音乐活动的深入和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向勇.音乐表现能力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0(8).
[2]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江春珍.多元评价,促进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发展的培养[J].基础教育课程,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