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辅助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
2018-04-02郑冰心
郑冰心
(福州市台江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1)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的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具有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构成多样,学习情景真实、交互性强,注重教学设计,适合自主学习,制作技术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使用方式多样、全开放共享、数量众多等特点[2]。如何让这种一课一主题、生动有趣的“微”教学为我所用,提高课堂实效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尝试。
一、选择正确的知识点、教学环节,提高课堂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微课”在学校中的普及,迅速走入教师的视线,出现了大量制作精美、技术先进的“微课”作品。但是如何运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出现了各种争议,有的“微课”只是用来参赛,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有的教师将录像课作为“微课”在课堂中播放;有的教师将视频资料认为是“微课”;有的教师认为“微课”就是“PPT”。
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还是“人”的问题,是教师没有理清“微课”的本质,没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没有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只关注华丽的信息技术,正如国内“微课”专家胡铁生所言,“‘微课’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科的知识点为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科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制作的教学视频,是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因此,如何选择正确合理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制作“微课”,辅助课堂教学,是教师遇到的首要问题。
(一)选择教学重点制作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课程目标是:“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3]。从课标中可以得出,教学过程既要解决学生掌握“制作方法”这一“重点”,还要帮助学生突破“设计创意”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在这两个点的把握上左右为难。选择技法多讲解,创意就来不及引导;侧重创意,基本技法没掌握,学生无法表达创意,十分无奈!于是尝试将“制作方法”这一“教学重点”作为“微课”的学习内容,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设计创意”的能力培养留在课堂,在教师引导下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
如《眼镜的设计》一课,传统的教学,教师绞尽脑汁用尽各种办法缩短讲解、示范制作卡纸眼镜的方法与步骤,为的是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尝试设计有创意的眼镜,体验创意设计的乐趣。“微课”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困境,选择教学重点“卡纸眼镜基本制作步骤”作为“微课”的知识点,视频中教师请学生示范如何测量眼镜的尺寸,教师自己演示绘制、折、剪等制作过程,5分钟示范、讲解的微课,直观生动有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实践操作的欲望。
正是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不再讲授制作方法、示范步骤,学生尝试练习的时间也可以节省出来,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自己课前制作的卡纸眼镜,谈“微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或示范,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留给“添加、变形、联想”三个设计方法的学习,由于释放出更多的时间给创意部分的教学,学生都能在课内完成独特、个性的卡纸眼镜,课堂焕发出灵动、活跃与创意的火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相似,也是在学生掌握绘画技巧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如《指墨画动物》一课,将“水墨指画的基本技法”这一教学重点作为微课教学内容,示范如何调浓淡墨,如何用手指的不同部位画熊猫的身体各个部分,学生在视频中十分直观清晰的感受到教师有一双神奇的手,看得入神、学得有趣。由于课前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指画熊猫的技法。教授新课时,教师只要将“微课”里学习的指画技法进行迁移,学生能很容易的将方法用来绘画猫、狗、松鼠、兔子等等其他动物,起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最好体现。
因此,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贺卡的设计”“请柬的制作”“手提袋的设计”“纸袋玩偶”“剪雪花”等“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版画的学习”“中国画动物”“中国画花卉”等“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均可选择制作方法、绘画技法等“教学重点”作为制作“微课”的内容,让学生跟着“微课”开展课前自主学习,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更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从实践中可知,正确的选择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制作的“微课”,不是课堂教学的替代,也不是课堂教学中的PPT,它只是整个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是提供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为学生学习课堂新知识做好准备的教学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学辅助手段。
(二)选择示范环节制作“微课”,提升学习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在自己尚未表现行为时就已经学到了如何去做,这样就可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的技能与制作方法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中现场示范,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与技能,因其直观性与有效性得到教师的认可,学生的喜爱。因此,选择“教学示范”环节作为“微课”教学内容,是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便捷性与先进性的同时,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课堂教学现场示范的缺点:教师方面,要为每一个班级准备示范材料,耗时耗力;教师一天平均要上三节以上美术课,可能是在不同年级上课,难免出现错漏现象,影响了示范效果;教师在不同班级示范过程,也会因各种因素影响,出现讲解示范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这些问题均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影响教学效率。学生方面,在观看教师示范过程中,因距离教师的远近、角度等问题,无法全面观察教师的示范;出现看不清楚、不理解的情况,也难有机会再次观看教师的示范。教学硬件方面,投影范围较小,影响学生观察;投影有色彩偏差,无法观察正确的色彩。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示范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微课”教学示范的优点是:所有示范材料教师只要准备一份,避免浪费现象;讲解说明步骤,不仅有旁白,关键步骤关键词以文字形式,标注在画面中,统一规范,让学生听得清晰、看得明白;如需要观察局部细节,可利用摄像的近景拍摄功能,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如《奇妙的点彩》一课中,学生通过“微课”中近景拍摄的画面,观看教师调色的过程及笔触的运用,黄色的点与红色的点混合后出现的奇妙橙色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探究色彩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次看不懂教师的调色和点画的示范,可以回放再看,直到明白为止;如《编结艺术》一课中,学习“平安结”的编织过程十分繁杂,教师可以将每一个步骤分解一个个观看,可以在不明白的地方暂停,截屏放大观察细致跟踪学习,避免错误影响下一个步骤的学习;再如《小猪变形记》一课中示范毛线缠绕瓶身的环节,在课堂现场示范中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基本是缠绕一两圈就结束了,在“微课”中可以利用快进功能,既不浪费时间又能让学生观察到缠绕的全过程。
教学中的示范环节作为“微课”教学的内容,为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学习提供了新的方式,也是信息技术带给课堂教学不一样的样貌,是“微课”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实效性的有力证明。
二、选择“微课”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的教育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学习的关键是自主学习,包括培养预习习惯与问题意识,利用“微课”辅助教学,为进一步探索建立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
(一)利用“微课”培养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课前预习能有效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传统的美术课预习任务,基本是老师在课前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完成,上课时将预习作业带到课堂上,通过课堂提问个别学生了解预习情况,无法全面了解学情,对新课教学帮助不大,课前预习逐渐流于形式。
而“移动学习、选择性学习”是“微课”的特点,以“微课”形式发布的预习作业,因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直观有趣、容量较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流畅地在线观看,兴趣高、参与面广。更为重要的是“微课”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还可以选择其中某一难点反复观看,直到掌握,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后拍照上传网络平台,师生还可以在网络中开展生生、师生课前预习互动点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交流思考,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教师能在课前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到相关信息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服务。借助“微课”开展的预习,极大的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如《夸张的脸》的“微课”发布后,学生自主在课前进行观看预习,并将作业拍照上传到班级群,老师在课前就收到全班同学的预习作业,其中名称为“我的龅牙哥”的学生作业引起班级同学的关注,同学评价:“很赞,很有创意”“脸有点小”“颜色太接近”等等,从作业和点评中可以发现,能运用课前预习的美术知识给同伴合理的评价与建议,课前预习有实效性;而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已经学会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造型表现,但是对“夸张”这个概念还理解不到位,对色彩搭配没有关注等,可以将这些有代表性的作业照片,从网络平台中复制带到课堂上作为范例辅助教学,使教学更能有的放矢。
利用“微课”开展课前预习与网络互动相结合的模式,为养成预习习惯成为可操作可实践的媒介,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呈现的新形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更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受益无穷。
(二)利用“微课”培养问题意识
“微课”辅助教学的一大特点是给学生提供课前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微课”学习中的疑问,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在课前与同学探讨共同解决,或向教师请教,还可以将问题带到课堂中提出,这种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剪纸喜花》一课,在展示预习作业环节,教师发现有的学生预习作业“双喜”剪了两张,一张是断开的“两喜”,一张是正确的。学生解释说,第一次看完“微课”剪的“双喜”是断开的,想不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就再次回看“微课”寻找问题所在,发现是在折纸时;将开口的左右方向弄相反了,剪出来的“双喜”就断开了。如《指墨画动物》一课,学生在练习画熊猫时,发现调墨时水分无法控制,多次尝试之后发现是由于毛笔沾了太多水墨,一但落笔墨块就迅速晕染开,无法造型,于是准备一张纸巾或湿布一块,画之前先在纸巾或湿布上粘一下,让纸巾或湿布吸走多余的水分,这样画出来的墨块就比较好控制。在运用“微课”开展预习后,学生逐渐养成在预习中思考,培养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眼镜的设计》一课,学生根据老师的“微课”视频测量方法,制作出来的眼镜尺寸不是很准确,就想到用软尺来测量,还有戴眼镜的学生直接测量自己的眼镜,这样做出来的眼镜很适合自己佩戴,学生在预习实践中,逐渐有了质疑的意识,不再受到教师权威的约束,有了更多的自主思考的意识。
通过“微课”开展的自主预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问题解决时学生体验到的不仅是学习的乐趣,更是一种成就感。运用“微课”辅助教学,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一厢情愿的教,更多的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更加凸显;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思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2013(8):37.
[2]胡铁生.还原中小学微课本质[N].中国教育报,2014-11-05(6).
[3]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