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中“教育外包”的表现、影响及其规避

2018-04-02菲,黄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祖辈教养责任

但 菲,黄 昕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无暇顾及子女的教养问题,甚至出现“生而不养”或“养而不教”的现象;与此同时,社会服务所带来的精细化使得人们的生活逐渐“外包化”,由专业人士提供的教育服务成了商业产品[1],“教育外包”应运而生。“外包”原指商业中企业把不重要或自己不在行的业务承包给其他企业,以实现资源优化、提高自身经营效益[2]。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外包”就是指家长把教育子女的某些义务委托给他人。“教育外包”其实是家长推卸教养责任的一种表现,家长把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及义务转交给幼教机构、幼儿教师、其他家庭成员以及电子媒体等,必然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一、家庭教育中“教育外包”的表现

(一)教育责任的外包

1.把教育“外包”给幼教机构及教师

为幼儿营造良好教育环境需要的是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固然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之一,但是作为幼儿第一任教师的家长更是幼儿教育的首要责任主体。然而,现实却是部分家长认为自己不懂教育,不知道要怎样教养小孩,或者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因此,家长习惯于将自己孩子的教育责任直接转交给幼儿园及教师,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幼儿园和教师的事情,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从而推卸自身的教育责任。与此同时,“补习热”也使很多家长热衷于将孩子送入托管班或特长班,将孩子在幼儿园之外的时间转交给托管教师或特长班教师,把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外包”出去。在这些幼教机构中,教师完全替代了家长教养的责任,家长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只出钱就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送孩子上特长班或者把孩子“外包”出去,就是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了,就算孩子以后出现了什么问题,也绝对不是家庭的问题。

2.把教育“外包”给家庭教师

请“家教”对于许多城市的家庭来说已司空见惯[3],这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教育外包”形式。随着大众对家庭教师需求的增加以及家庭教师市场的日趋火爆,家长也逐渐把自己的教育责任“外包”给家庭教师。家长通常会在孩子上小学的年龄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来辅导孩子的作业等学习问题,甚至在孩子上幼儿园之时就开始请专门的家庭教师来家里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的关注,父母希望家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辅导孩子的学习,更多的是承担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许多80、90后新生代家长来说,出于自身经验不足以及过度关注自身事业发展等原因,家长更希望家庭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排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难题,不仅仅是“看孩子”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承担教育的责任。家长这种“想当然”的教育方式,更是逃避教育责任的一种表现。

(二)情感生活的外包

1.把陪伴“外包”给祖辈家长

把孩子“外包”给祖辈家长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父母选择把孩子“外包”给祖辈家长,既能让父母放心、省心,还不用花费任何金钱,于是,祖辈家长成为了很多父母“教育外包”的首选。在城市,很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和学习,无暇顾及孩子,于是很自然的把孩子交给祖辈父母照看;在农村,很多家庭已脱离农耕经济模式,年轻一代的父母更多选择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里,成为留守儿童,和年迈的祖辈父母生活在一起。把孩子交给祖辈家长照看可以培养孩子与祖辈家长之间的亲情联系,这看似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现象,但实际上是家长把自身的教养责任转嫁给了祖辈家长,把孩子的生活问题转交给了祖辈家长,虽然这是一种非常安全便利的方式,但是祖辈家长对孩子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加上慈幼之性以及“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补偿心理,容易造成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迁就,过度的保护和不应有的替代[4]。

2.把养育“外包”给保姆

除了把孩子的情感问题“外包”给祖辈家长之外,更多的家长还会选择给孩子请保姆、月嫂或者育儿嫂,把孩子的养育问题“外包”出去。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保姆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5]。很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便会请专门的月嫂、育儿嫂来照顾孩子,包括喂奶、哄孩子睡觉等,等孩子大点以后,还会请保姆,保姆除了照料孩子的生活之外,还负责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甚至陪孩子上亲子班等等。把孩子的养育问题外包给保姆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孩子与家长的相处时间变少,反而与保姆的相处时间变长。 普通保姆或许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随着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问题的关注,以及保姆素质问题的日益突出,“保姆式家教”应运而生。“保姆式家教”是指家庭教师在帮孩子辅导功课或“陪玩”之余还可以做做简单的家务。不少家长坦言,自己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空闲时间照看孩子,把孩子自己放家里不放心,单纯的保姆无法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报培训班学习又担心孩子没耐心,交给祖辈父母又怕把孩子惯坏,于是,请“保姆式家教”可谓一举多得,即能够辅导孩子学习,陪孩子游戏,又能够照顾孩子的生活,因此,很多家长都倾向于把孩子的教育及保育“外包”给“保姆式家教”。

3.把亲子互动“外包”给电子媒体

情感生活的“外包”还表现在把亲子间相处的时间“外包”给电子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也进入了儿童的视野,占据了儿童的生活空间。数字化生活环境下的孩子们也不仅仅满足于看电视这么简单了,孩子们的“手掌”和“指尖”逐渐被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所占据。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拿出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能让哭闹的孩子安静下来,孩子专注于看手机,家长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反思当今社会存在的这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电视宝宝”或者“手机宝宝”的出现,源于家长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和依赖。由此可见,过去各种亲子之间的互动游戏如今已被电脑、互联网和游戏所代替[6]。有研究表明,电子媒体作为儿童学习、娱乐、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工具,对儿童的认知方式、情感互动方式和参与社会的方式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7]。并且过早接触以及过度使用电子媒体都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家长认为把孩子“外包”给电子媒体是一种便利,不可否认,科技的迅速发展确实在某些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是陪伴孩子这件事情,是一定不能找“捷径”的。

二、家庭教育中“教育外包”的不良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也流行过一段“家庭教育外包风”[8],但是“教育外包”带给孩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及影响,让美国的中产阶层家庭转变了“外包”的家庭教育观念。因此,他们认为一切均可“外包”,唯独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教育外包”会导致以下不良影响。

(一)淡化亲子间的情感关系

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曾说:“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用很小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到了后来,使用百倍的力量也做不到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缺位、责任缺失,不仅淡化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并且不利于早期亲密关系的形成。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父母与孩子之间共同的生活体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彼此形成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父母陪伴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亲子间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研究表明,早期形成依恋,有助于培养婴幼儿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以及积极的探索行为和交往能力,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陪伴是感情升温的基础,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久,自然而然的便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弱化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生家庭的教育质量对一个人的性格以及身心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包孩子”在长大之后患抑郁症的比例是普通人的4.8倍,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到了中年仍然独身[8]。这些不正常现象与他们早期接受“外包教育”的经历有密切联系。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类幼儿园、幼教机构及早教机构的完善和发展,使得家庭教育的某些功能正逐步向社会教育转移,本该由家庭承担的早期教育功能与责任也逐步在减弱,家庭教育的某些内容正逐渐被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所替代,其功能也逐步呈现出弱化的发展趋势。父母在转移自己的教养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势必会弱化家庭的教育功能。因此,父母缺位、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中“教育外包”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孩子在长大后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分化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

我国《宪法》及《婚姻法》都明确指出,抚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必须认真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任何人都不得借故推脱,更不能随意放弃。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可替代的作用,父母角色在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害怕承担责任,选择不生孩子,或者“生而不养”,或者“养而不教”,推卸自身的教养责任,缺失必要的陪伴及教育,以至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当初父母将教育进行“外包”埋下的种子。

(四)增加家庭教育成本与支出

外包式的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父母要付出大量的金钱,孩子在校外的其他学习机会都是通过购买获得的,购买这种教育资源的父母通常都抱有一种“花钱买成效”的心态。“我没有时间,我只能花钱买别人的时间来对我的孩子进行教育”是大多数父母的想法。中国式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据了解,“公立园挤不进、私立园上不起”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情形在各地都比较普遍,加重了家长的负担[9]。有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在我国家庭总支出中一直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贫困地区家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地区家庭教育支出所占比例,为什么父母甘愿负债也要进行“教育外包”,毫无疑问,在中国,知识或多或少能够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尤其是贫困家庭。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拿到高学历的文凭,他便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还是更愿意将他们的家庭财富投资于孩子的教育,投入的越多,以期回报越多,但是家庭负担也随之加重。

三、家庭教育中“教育外包”不良影响的规避策略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如果抛开先天禀赋暂且不谈,那么在一定意义上,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细胞单位的家庭,是儿童与社会进行接触的最初场所,是儿童进入的第一所学校[10]。在人生最初的这所学校中,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面对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外包”现象的不良影响,可有以下规避策略。

(一)家长要提升自身的教养责任感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研究表明,儿童成长期(0—12岁)时的父母缺位会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交往情况,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更注重儿童3岁以前的长期陪伴,并在之后的成长阶段分配好父母的角色[11]。因此,父母应明确自身的教养职责,主动学习早期教养及家庭教育相关的科学教养观念,做到教子有方,爱子有道。感情的升温,需要陪伴,也需要时间,而“外包”就意味着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减少。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增加对孩子的陪伴,承担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职责[12],合理使用电子媒介进行家庭教育,除了系统化的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碎片式的学习[13]。在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家长若能够静下心来,陪孩子散步谈心,陪孩子读书看景,那种静谧带给孩子的将是一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无声教育。

(二)加强对家庭科学教养知识的宣传普及

家庭教育不仅是关乎个人健康成长以及终生幸福的事,也是关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公共性事务。在九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从国家层面加强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普及。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有不少代表就家庭教育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如重视在有条件的大学设立家庭教育相关专业,培养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人才;建立家、校、社联动的立体化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等。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介入家庭教育,加强对于家庭科学教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明确的法制规范,强化家庭的教养责任,是保障家庭教育顺利实施、杜绝“教育外包”现象的基本诉求。

科学合理的教养观念是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南针,避免了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迷茫以及不知所措的情况。因此,应加强对家庭科学教养观念的宣传力度,通过多渠道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的家长懂得科学的教养观念。科学教养观念的社会宣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例如通过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可以使家长全面的了解科学的教养观念,走出教育误区。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是一个面向全社会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的公众平台,从2012年起,教育部将每年的5月20日至6月20日定为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了解到更多的科学育儿知识,获得更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全面教养观念的形成。另外,通过宣传月活动,也能够使家长意识到“教育外包”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能力,以及重视早期教育的社会氛围。

(三)幼儿园应通过家园合作增强家长的教养能力

所谓亲职教育就是“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利用本身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开展亲职教育[14]。因此,要充分发挥亲职教育的优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帮助家长走出教养误区。

家庭和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两大责任主体,两者若能在一定程度上良性配合,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必定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应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做到两者在教育观念及教养态度上的无缝链接,避免“5+2=0”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幼儿园需要对家长的不当教养观念、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家长应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幼儿园老师联系,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双方及时积极的沟通,是保证幼儿教育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外包教育”只能是家庭教育的补充,而不能完全替代家庭教育。因此,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多渠道宣传和普及科学教养观念。家长更应明确教养职责,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学习科学教养观念,合理使用教育资源。

猜你喜欢

祖辈教养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教养方程式
调查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