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进展
2018-04-02孙敏
孙 敏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1 引言
为了回顾2017年度我国情报学研究的整体情况,描述追踪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和内容分析方法,分别对我国情报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著作和主要论文进行了系统梳理。
2 学术交流活动
2017年,我国情报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活动主题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科技情报和国家情报三个方面,更加重视情报研究与情报实践的融合、情报学与图书馆学的融合、军民情报力量融合等方面的发展。
3月,由美国战略与竞争情报协会和中国竞争情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竞争情报国际年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侧重竞争情报的实战经验、情报服务创新与商业创新,吸引了诸多知名企业的总裁、情报总监和专家参会。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延飞教授和南京大学沈固朝教授获得SCIP竞争情报教育杰出贡献奖。
7月,由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主办的第四界华山情报论坛“《国家情报法》与中国情报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共有来自解放军、武警、公安、国安和科研院所、服务机构和企业的百余名代表参加。论坛聚焦“国家情报法”和“中国情报学”两大关键词,强调知识互补和学术争鸣,以实现情报学和情报工作方面的跨界融合和军民融合[1]。同月,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第七届(2017年)全国情报学博士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情报学新方法、新能力、新范式”为主题汇聚了全国2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与博士生代表近三百人[2]。
9月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和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竞争情报年会以“新环境 新机遇 新挑战 竞争情报的创新发展”为主题在广州举行,吸引了200余名代表参加。同月,以“图书馆情报学的多元融合与协同发展”为主题的2017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10月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共同主办的“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7)”在南京大学召开,会议汇聚了我国科技情报领域、国家情报安全领域和医学情报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发展形成了南京共识[3]。同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2017竞争情报上海论坛召开,以“颠覆性技术影响力”为主题,话题覆盖颠覆性技术的预测、挖掘与追踪,涉及创新地图、开放式创新、科技革命的未来等。
11月,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7学术年会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迎接社会科学情报学发展的新时代”为主题在南京大学召开,吸引了从事社会科学情报研究和实践工作的130余位专家参会。
2017年度情报学界还举办了很多其他学术会议。3月,以“面向区域发展、技术专业和产业技术创新的竞争情报服务”为主题的2017“春之声”竞争情报沙龙活动在浙江召开。8月,2017竞争情报研究暨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双创”高地建设专家论坛在乌鲁木齐召开。12月以“科技资源共享与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中国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年会在北京召开。
3 学术著作
本研究利用国家图书馆资源以“情报”和“信息”为关键词,以专著为文献类别,搜索并经人工筛选,得到2017年度出版的情报学相关学术著作百余部。
综合类方面,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与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2014和2015年度的论文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的新视角》,从理论研究、资源建设与组织、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大数据与信息管理、信息安全与人才建设等方面收录了年会优秀论文。李广建编著的《情报学与信息管理研究文集》收录了19篇论文,内容涵盖了情报学理论、文献计量学、信息组织与检索、用户行为、情报分析、智库研究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作者在教学科研中的思考。类似的还有,陆伟著的《情报学研究进展》,孟广均编著的《孟广均国外图书馆与情报学文选》,曾建勋著的《文献情报的焦虑》等。
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靖继鹏等人著的《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肖明著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图谱研究》。法律出版社出版了高慧开著的《犯罪情报学纲要》。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高金虎著的《军事情报学》。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刘敏娟著的《基于知识图谱的学科主题识别方法研究》。
信息检索方面,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汪楠著的《信息检索技术》、高凯著的《大数据搜索与挖掘及可视化管理方案》和曾健民著的《信息检索技术实用教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柯青著的《基于用户认知风格差异的信息检索行为交互行为研究》。
情报分析与研究方面,王延飞等著的《情报研究论》从情报研究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情报研究的流程与方法,并介绍了地平线扫描法等相关新方法探索的成果。时事出版社出版了李景龙著的《情报分析》。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陈云伟著的《社会网络在情报分析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竹群著的《网络情报检索与分析》和《竞争情报分析与教育》。
信息服务与用户行为研究方面,武汉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了“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管理方法技术与服务创新丛书”,其中包括了胡昌平等学者合著的《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服务跨系统协同组织》、严炜炜著的《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和吴丹著的《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李辉著的《情报3.0时代科技情报服务能力构建》。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颜端武著的《信息服务活动中用户技术接受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易法敏著的《农村信息服务的虚拟价值网络模式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钟新春著的《信息服务实践与应用》。
信息计量方面,郭涵宁著的《新型领域识别计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利用多元科学指标和信息可视化手段来识别新兴研究领域。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庭孝著的《专利信息计量学》、陈立新著的《信息计量学》、刘细文著的《科技政策研究之科学计量学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肖明著的《网络计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董克著的《科学知识多元计量聚合研究》。
情报发展史方面,高金虎著的《中西情报史》归纳分析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军事情报的发展历史与规律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高艺著的《前秦军事情报思想》等。
4 期刊论文
由于我国情报学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获得较高认可的研究成果多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之上,因此分析CSSCI情报学来源期刊2017年度的载文相关情况能够通览本领域的发展全景。本文选取了CSSCI来源期刊表(2017-2018)中情报学领域的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包括:《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现代情报》等9种期刊。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获取了2017年度这些期刊的论文数据,经过整理得到了近两千篇学术论文,说明了我国情报学领域在2017年度的繁荣发展。本文对获取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归纳整理,借鉴2014年度和2015年度情报学进展的维度划分[4-5],从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情报分析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信息计量等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主要进展。
4.1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
2017年,大数据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情报法》的正式颁布激起了情报学界对自身学科定位、内涵等方面的反思,情报学的基础性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在情报学基础理论建设方面,黄长著认为情报学的交叉性和跨学科特点是情报学在学科名称、定义和研究范围等方面存在争议的首要原因[6]。包昌火先生在张晓军对其的访谈中指出:广义信息的情报化,即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是一切情报活动的基本任务,也是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问题[7]。苏新宁认为需要在大数据环境中重建情报学理论,强化情报工作的“耳目、尖兵、参谋”作用,并要成为“引导”科技的尖兵等[8]。董克、邱均平等认为大数据将在情报学基础理论和范式方面都带来变革,多学科横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情报实践发展的方向[9]。赖茂生提出了“大数据时代,迷失的情报在哪里”这一问题,指出大数据时代为情报学界带来了新的情报空间、新的资源工具,同时在组织体制、工作模式和队伍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挑战,需要在学科发展上夯实专业化、发展路径上突出多样化、研究方法上创新以实现新的突破[10]。
在研究方法方面,孙震和冷伏海提出了基于知识元来分析文献隐性知识的新型科学计量范式[11]。同样是基于知识元,孙琳等为跨领域知识融合提出了多元竞争情报融合新方法[12]。王芳等分析了2000-2014年间《情报学报》发表的近两千篇论文的研究方法按照应用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探讨了在我国情报学研究中混合方法的应用情况[13]。郭崇慧等针对共词分析过程中过于主观等缺陷,提出了基于AP聚类的共词分析方法[14]。齐世杰等就科技论文定量评价方法发展进行了总结述评,发现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聚合和科研过程的评价是该领域的发展趋势[15]。而李勇男等基于贝叶斯理论提出了反恐风险分析方法,以提高反恐领域情报预警的效率[16]。
4.2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是情报学发展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之一。2017年国内信息检索研究热点包括了用户信息检索(搜寻)行为、信息检索技术和具体应用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用户搜索行为方面,刘萍等认为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用户搜索行为较之以往更加多样复杂,认知观为给用户搜索行为规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型和路径[17]。李月琳等探索了搜索任务复杂度和难度与用户相应搜索行为之间的关系[18]。刘锦源等基于心流理论测量并分析了用户在信息检索中的情感体验[19]。韩正彪等采用实验方法分析了学术用户在信息检索中心智模型与信息检索效果间的关系,提出未来的数据库应当从用户情感和认知两大维度优化设计[20]。欧阳博等针对移动虚拟社区应用中用户信息搜寻的持续性意愿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等因素对后者的影响情况[21]。
在信息检索技术方面,不同学者分别追踪了协同信息检索[22]和交互式检索[23]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程煜华等针对信息内容的语义不确定性问题,基于D-S证据理论构建了相应的信息检索改进模型[24]。司莉等在数字出版领域多语言本体构建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中英信息检索模型[25]。
在信息检索应用方面,网络学术信息检索和在线健康信息检索成为研究的热点。刘冰等在不同网络学术信息搜索情境下,分析了有限理性的用户在信息搜索过程中的认知特征、信息检索效果评判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26]。陈淑英等针对在线学习用户信息搜索中的自我卷入现象进行分析,以提高用户在线学习的效果和动力[27]。在网络健康信息搜寻方面,不同学者分别从网络社区健康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28]、在线健康信息搜寻任务[29]、用户个体特征差异[30]、信息传播媒介选择[31]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4.3 情报分析与研究
在情报分析与研究领域,学者们除了在情报分析理论与方法、竞争情报分析、专利情报分析、科技情报分析等传统方面持续发力以外,在大数据环境和国家安全新环境下情报分析和智库相关的研究继续升温。
在情报分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面,学者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王延飞提出情报研究是解决决策信息不完备问题这一情报工作的核心,在情报学理论探索中占据重要位置,认为情报研究中的治学分析必需坚持生态观,营造共享共融的环境等[32]。徐敏等探讨了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对情报研究在用户、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影响[33]。孙敏等分析了情报研究团队在分析过程中因为认知局限和任务属性等原因所产生的过程损失,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34]。王小鹏[35]和李宇[36]分别探讨了直觉思维与模糊性思维在情报分析中的作用。李广建等[37]针对人脑分析的局限性提出了新技术条件下的计算型新情报分析过程,并指出理论体系、计算化思维、工作模式等方面是情报分析计算化中的关键问题。
竞争情报分析、专利情报分析与科技情报分析是情报分析应用研究方面的传统领域。在竞争情报领域,李杏丽[38]对我国三十年的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就发展阶段、空间和领域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路燕等[39]采用改进的K-Means算法构建企业间竞争力矩阵和竞争网络,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对其竞争情报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估。王超等在创新驱动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视角分析了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策略[40]。郑荣等分析了在云服务技术支持下竞争情报联盟所应当具备的动力机制、信任机制、协同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41]。储节旺等认为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从知识产权、专利情报服务平台、企业专利情报扶持力度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发展我国的专利情报战略[42]。在科技情报领域,北京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就科技情报机构在情报3.0时代的服务能力[43],情报生产线优化[44]和能力指标体系[45]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在大数据情报分析和智库研究等方面,学者们取得了如下进展。李超等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传统情报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7类新的情报分析方法以及常见的分析软件[46]。梁春华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中情报分析的工作流程与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情报研究工作平台[47]。赵蓉英等提出应当将大数据的数据特征融入情报业务历程,构建大数据时代的情报服务新模型,以实现情报服务个性化定制的目标[48]。在智库研究相关方面,杨瑞仙等从理念、工具与方法三方面分析了大数据情境下智库情报分析的新思路[49]。赵宗康等从理论关系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智库与情报机构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智库研究与情报研究的协同发展措施[50]。计宏亮等对国防科技情报体系现存的困境进行了分析,经过和智库进行对标分析,提出了智库型国防科技情报能力发展的路径[51]。
《国家情报法》的正式颁布极大地激发了相关学者在国家安全新环境下情报分析领域展开相关研究。在应急情报方面,苏新宁领导的研究团队就应急情报分析框架[52]、体系理论模型[53]、知识库构建[54]等形成了一系列成果。郭路生等围绕着应急情报需求提出了工程和范式构建[55,56]、徐绪堪等构建了突发事件驱动的情报分析与融合框架,通过实现快速响应的应急情报生产以满足相关决策需要。在反恐情报分析方面,不同学者分别分析了数据预处理[57]、数据聚类[58]和开源信息与深度学习[59]对反恐情报量化处理、分类和分析等方面的作用和应当关注的相关问题。孙韶聪等人从反恐情报支持决策的角度在分析模式、分析方法、方案遴选、监督评价等方面构建出了相应的机制[60]。
4.4 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
情报工作的核心在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行动决策服务,因此情报学领域一直比较关注信息服务与相关用户研究。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层次关联理念,结合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分别展开论述信息服务的相关研究。
在数据服务方面,随着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的到来,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成为焦点。陈媛媛等人从理论实践、政策与教育等方面就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新型服务模式与服务系统将是未来研究方向[61]。杨国立等人在数据即服务的时代大背景下,探讨了图书情报机构在数据组织、服务模式、服务推广、管理规划、人才转型等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62]。黄鑫等分析了“互联网+”的环境将推动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发展,从多方面融合的角度提出了科学数据服务的模型[63]。沙淑欣等人分析了图书馆在数据服务合作中的利益博弈问题,然后构建了相应的保障机制[64]。
在信息服务方面,个性化信息服务和政务信息服务研究在2017年成为重点。宋振超从信息用户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出发,为网络信息提供商评价构建了指标模型[65]。崔伟等基于文献调研分析了国内外移动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态势,发现大数据环境下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备受关注[66]。王巍等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对用户使用在线健康社区获取医疗信息服务的意愿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相应模型[67]。为解决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服务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同学者分别构建了能够满足用户偏好的自适应信息服务系统模型[68]和个性化服务模型[69]。刘波等利用微信服务平台为高校信息服务搭建了新媒体平台的总体架构[70]。在政府信息服务方面,杨菲等就服务质量与公众使用意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71]。高洁等基于公众需求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72]并构建了服务质量评价的概念模型[73]。
在知识服务方面,学者们就不同服务背景从知识服务需求、模式和系统多方面展开了多样化的研究。陈芒等基于扎根理论对高校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构建了微信知识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模型[74]。应璇等用户需求的知识关联测度了用户兴趣的动态变化,构建了用户兴趣的动态知识空间演化模型[75]。杨莉等从需求特点、动机与信息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了创新领军人才的知识需求,为图书馆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奠定了基础[76]。学者们还对图书馆知识服务工作中的流程框架[77]、系统平台[78]、知识转移演化[79]进行了研究。贾佳在用户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体交流社区模型[80]。
4.5 信息计量学相关研究
信息计量学一直是情报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下面从信息计量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分析研究态势。
信息计量学在理论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量指标的对比优化和计量方法的创新上。刘艳民发现替代计量指标(Altmetrics)和引文量以及影响因子这样的传统文献计量指标存在正相关,但是具有一定的学科差异性[81]。孟阳等通过对比发现数据计量和文献计量这两种计量方式既有差别又有相互联系,认为两者相结合实现科研全过程的计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82]。刘爱军等针对期刊计量指标存在的时间窗口不统一问题,提出了累计因子和次年因子结合使用的解决方案[83]。李信等提出了使用全时间域的参考文献出版年图谱(RPYS)来补充传统文献计量分析工作[84]。
信息计量是情报学领域学者把握不同学科或者研究主题领域结构、演化过程与发展态势的经典方法和手段。2017年,不同学者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电子商务[85]、微政务[86]、国内信息公开[87]、国内区域链[88]等研究主题进行了热点追踪。
5 结语
2017年,情报学领域紧扣大数据技术和国家安全新发展的时代脉搏,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国内的学术交流不断增多,一些学术会议已经成为学术思想争鸣和融合的重要平台,起到了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国内出版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既是对前期研究的总结,也为未来情报学工作提供了指导。从期刊论文来看,学界表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移动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已经融入情报学各个分支研究,促进了情报学在多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形势变化和《国家情报法》的颁布促使很多学者对情报学内核、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反思,推动了情报学学科在百家争鸣与融合中发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