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金融顶层架构设计的研究

2018-04-02陆岷峰汪祖刚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联网商业银行银行

陆岷峰,汪祖刚

1.2.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1

一、引言

在传感技术、视频识别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和嵌入式设备技术等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中,作为对互联网功能的延伸,物联网不断向物理世界进行延展,使得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日益频繁,形成了“人、物、网”三维立体网络空间,并在日常生产场景、生活场景中得以广泛创新运用。据相关统计,2016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高达10000亿元,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0%以上。而纵观国际国内金融发展历史,先进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带动金融业的飞跃,物联网技术也不例外。物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互动和发展,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物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不仅拓展了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和范围,更拉开了新金融革命的序幕,并将深刻改变传统的风险收益矩阵、金融市场均衡模式、风险管理模式、社会信用体系及金融监管体系(阙方平,2016)。

从当前中国金融发展格局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进入“深水区”、银行业监管强化预期增强、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度推进以及金融科技不断创新演进等经济金融发展环境下,如何实现智慧转型、重塑竞争优势、兼顾效益与风险,是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打造具有划时代符号意义的物联网银行①,是传统银行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有效路径。物联网银行实现了物联网场景中价值属性与物品属性的有机结合,智慧应用与金融服务的有机衔接,让金融更普惠、更智能、更高效。当前,传统银行在打造物联网银行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战略转型机遇、市场拓展机遇、技术协同机遇,应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通过强化物联网思维、建立行业标准、改造物联网场景、优化业务流程、重塑风控体系等策略,成功打造物联网银行新模式,构筑中国银行业前沿探索和创新实践的新高地。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物联网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理论研究探索,得出了不少有借鉴意义的研究结论和成果。欧盟委员会(2009)认为物联网是将计算机网络扩展到了物品之间的互联,这些物品可以有IP地址,嵌入到复杂系统中,通过传感器从周围环境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响应和处理。物联网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拥有互联网“开放、协作、分享”的基因,又通过与传统金融业务融合,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优化资源配置等10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爱东等(2012)将以物联网为动力源的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对比分析中、美、德、韩4个物联网发展主导国家各自的竞争力,发现美国和德国的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主导因素是需求拉动,韩国则主要取决于物联网技术创新推动。阙方平 (2016)指出物联网金融是对金融体系的一次全面的革命性颠覆,必将成为金融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全新领域,影响和意义非常深远。邵平(2016)则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物联网金融的改造作用更为明显,物联网金融可以让银行的信用体系更加客观化,动产质押的风险不断降低,金融交易行为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当物联网技术大规模推广之后,将更加丰富商业银行的商业形态,降低融资成本。刘芳(2016)总结了传统商业银行动产管理“看不住、抢不过、处置难”的根本性难题,认为物联网金融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式,通过物联网仓储、仓单、智慧网络,可以有针对性地突破传统业务难点,实现业务突破。以上学者对物联网及物联网金融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填补了物联网金融理论研究的空白,但针对物联网银行发展战略的具体研究相对较少。随着“物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深入开展物联网银行理论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充实物联网金融理论体系,同时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物联网运用和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物联网为商业银行带来全新机遇

伴随着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在生产、生活场景中的渗透和广泛运用,客户信息的获取渠道多元、获取成本低廉、获取效率提升,最大程度降低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为传统银行业战略升级、市场拓展、技术协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战略机遇

互联网金融发展经验表明,未来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转移到是否能够利用最新金融科技,实现模式、风控、产品、服务等协同创新,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以防止被同业超越或者被边缘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力量“赋能”传统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整体战略升级方面已达成共识,并明显加快了互联网化、智慧化、特色化的战略调整步伐,以应对行业利差收窄、同质严重、服务滞后等备受诟病的问题。自2017年上半年以来,国有四大行密集联手“ABTJ”互联网巨头进行全面战略合作(如表1所示),传统金融互联网化和互联网企业金融化变革正在提速。而随着物联网金融的兴起,传统商业银行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布局和打造物联网银行,契合当下银行战略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紧跟商业银行向互联网化、智慧化、特色化调整的节奏,力求在业内同质竞争、业外跨界整合中立于不败之地。

表1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全面战略合作

(二)市场机遇

在我国供给侧“三去一降一补”的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各个产业领域都将物联网作为其发展的“标配”,为促进物联网金融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物联网金融将全面覆盖三大产业,同步改造产业上下游的商业模式和融资结构,全方位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的物联网金融业务将随着产业升级而呈现指数式的增长,迎来全新的市场发展机遇。统计显示,全国平均每年有70多万亿的动产。按照国际惯例,动产贷款量占动产总量的60%~70%。而中国当前只有5万亿左右的动产贷款,因此,应用物联网技术撬动动产金融市场的空间非常巨大。商业银行通过近十年的飞跃式发展,在市场份额、客户数量、网点布局、资金资源等方面,已完全具备挖掘具有物联网场景的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逐步优化,“长尾客户”的服务边界限制被打破,传统金融市场中的痛点问题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当物联网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以后,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形态将更为丰富,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三)技术机遇

技术创新是推动物联网银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近5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迭代升级,以金融科技为主导的技术在降低传统金融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改善金融服务体验、惠及长尾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自上而下的科技规划(如表2所示)和自下而上的科技创新相互叠加,各级政府、科技企业、高等院校不断推动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步伐。据零壹数据中心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共计1668亿元,而中国金融科技投资占比超过50%。中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凸显出摩尔定律效应,使得技术运用边际成本不断降低,为传统商业银行打造物联网银行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机遇。

四、打造物联网银行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商业银行运营模式不同,物联网银行作为一项全新的模式探索,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在思维、标准、场景、业务、风控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物联网银行的构建。

(一)传统银行对物联网思维的认识有待深化

中国银行业经过几轮改革创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经营思维,模式、产品、风控、管理等方面基本趋同。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传统银行的互联网思维意识薄弱,金融互联网化程度不高。同理,在物联网发展初期,积极尝试和布局物联网金融的商业银行也屈指可数,其对物联网思维的认识有待加强。传统银行业的这种惯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抵押思维。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首要条件以抵质押品作为贷款增信工具为主,对其它增信方式认可度偏低、涉及面偏窄。截至2016年末(如图1所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抵押类贷款占贷款余额的平均比例为43.16%,质押类贷款占贷款余额的平均比例为11.95%。(2)二八思维。大多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风险、规模效应、经济效益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更倾向于将大型央企、国企、上市企业、地方政府等作为优质客户群,对固定资产较少的中小微民营企业、新兴科技型企业等长尾市场客户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3)主观思维。在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流程中,银行获得客户生产经营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仅仅是通过客户经理、风控经理等调研搜集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状况,特别是财务报表和信用状况,往往通过主观判断和从业经验对企业客户进行主观信用评级并授信决策,贷后管理也主要依托于客户经理数月后的回访和反馈。如果商业银行不打破上述惯性思维,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物联网银行的发展。

图1 2016年度国有五大银行贷款担保方式分类结构图数据来源:五大银行2016年度报告

(二)物联网银行标准尚待建立

表2 近五年国家发布的科技发展规划

物联网银行行业运用标准具有鲜明的金融属性,需要按照金融规范加以配置和推进。截至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在部分细分产业领域已初具规模,但物联网行业应用集中的领域相对分散,相关行业标准尚未成型,物联网银行标准有待建立。从行业运用角度来看,物联网银行标准可大致分为横向标准和纵向标准,其中横向标准包括物联网软件和硬件标准;纵向标准包括物联网银行服务标准和评价标准。在横向标准方面,主要为物联网操作系统、通信技术、通信协议、信息安全等软件标准以及芯片、感知设备、生物识别等硬件标准。在纵向标准方面,主要为物联网银行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产品类型、风控模式、内部管理等服务标准以及物联网银行的评价标准。物联网银行横向和纵向标准缺失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将造成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在银行业的无序运用和浪费投入,影响物联网银行在生产、生活场景中的业务拓展,导致物联网银行不能真正实现广泛推广。

(三)物联网场景改造相对滞后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无场景不金融,在物联网金融领域也是如此。物联网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最大价值,在于为金融机构打造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通过真实场景产生信息、存储信息、挖掘信息等,从而降低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有效、更透明、更科学地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只有实现物联网场景改造,才能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化传递,直接将金融服务切入实体经济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场景中,从而增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黏度。当前,物联网场景已逐步涉足智能家居、能源、矿产品、液态化工、建材等细分行业,但其潜在的长尾市场空间远不止于此。物联网场景改造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银行业布局物联网金融的战略转型进程。

(四)传统银行业务流程固化严重

受银行业外部监管以及银行自身风险偏好两方面因素影响,传统银行业务在流程上较为固化和趋同,不能完全适应金融科技时代的发展需要。传统银行业务流程固化的表现主要有:(1)在信贷业务结构方面,传统银行在办理个人和企业信贷业务过程中,过于偏好强抵押、强担保业务,而对于弱抵押、弱担保的动产融资业务,主要采取被动管理方式,无法有效解决重复抵质押、押品不足值、押品不能特定化、货权不清晰、监管过程不透明、监管方道德风险、预警不及时等一系列风险隐患,也降低了银行拓展动产融资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在中间业务服务方面,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依托于手续费、佣金等被动型中间业务收入,而在移动支付、财务咨询、现金管理等主动型中间业务方面缺乏创新与突破;(3)在获客渠道方面,由于银行各部门之间存在系统割裂、条块割裂、人员割裂等现象,客户信息在全行内不能充分实现共享和挖掘,传统的银行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多存在关系营销、被动营销、滞后营销等问题,不足以适应金融科技时代的发展需要。这种流程上的固化,限制了银行的业务开展范围,降低了用户体验满意度,不能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使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鸿沟”不断加大,导致客户的黏性和忠诚度降低。

(五)传统银行风控逻辑局限明显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核心环节。传统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风险管理体系上不断完备和优化,已形成一套适用于自身发展需要的风控逻辑体系。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银行风控逻辑体系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局限性。第一,风控信息来源较为单一。传统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线下调研的形式获取用户的核心信息,其次通过与公共部门数据、第三方数据公司合作获取用户核心信息,而对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每日生产状况、库存状况、销售状况等生产场景信息基本无法掌握,不利于银行充分和及时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而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金融的风险溢价水平也越高,导致客户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第二,风控信息质量不高。银行对用户风险的把控过于依赖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数据,如上下游采销合同、财务报表、资金流水、内部管理等方面信息,但现实是,这些信息造假严重,参考价值不大。商业银行难以通过这些信息判断企业的真实状况,所以,一般会通过更高的风险溢价或强抵押/担保,对抗潜在的违约风险;第三,风控决策主观性强。大多银行业金融机构现行的风控体系主要由业务/风控队伍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主观信用评级,授信决策更多依赖于银行相关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积累,缺乏一套相对科学、客观的决策标准和依据。

五、物联网银行的打造路径

打造物联网银行是一项创新性工程,需要在物联网银行思维、标准、场景、业务、风控等方面积极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在生产场景、生活场景中的信息挖掘作用,促进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展,让金融真正实现普惠化、智慧化、便捷化。

(一)植入物联网思维,打破思维定式

物联网是一个社会化组织架构的思维,是大事件思维,是高度自适应的 “中医思维”(刘海涛,2016)。传统商业银行打造物联网银行必须从物联网思维出发,把物联网思维贯穿到商业银行的模式、业务、风控管理中,对传统商业银行进行“帕累托改进”。第一,由抵押思维向质押思维发散。通过借助物联网技术方案,对企业存货等动产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进而助推供应链金融、动产金融的发展;第二,由二八思维向长尾思维发散。物联网在金融领域运用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打破传统银行的固定思维,让不动产不足而动产充足的中小微民营企业、新兴科技型企业、三农企业等长尾客户能够获取更多的普惠服务,最大程度解决长尾用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第三,由主观思维向客观思维发散。随着传统产业和企业的物联网化改造,将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直接链接到生产场景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通过真实的、实时的、客观的生产场景数据信息进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避免信息失真和主观判断。转变三大传统思维方式,真正把物联网思维植入到银行的全流程经营管理中,为打造物联网银行扫清思维障碍。

(二)建立行业标准,打造物联网银行

建立物联网银行标准,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需要充分结合国际、国内物联网最新技术前沿和我国银行业务发展规范,进行全面统筹规划,逐步建立起物联网银行标准化工作体系。建立物联网银行标准体系,需要秉持导向性、操作性、集约性原则,真正让传统银行通过物联网银行改造,实现在物联网金融领域的深耕细作。建立物联网银行业标准,第一,在国家层面应成立工作组,由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引领和推动物联网银行标准研究和部署工作;第二,传统商业银行和物联网产业上下游应积极主动配合,在部分地区、部分业务、部分管理方面先行先试,在物联网银行横向标准 (软件标准和硬件标准)和纵向标准(服务标准和评价标准)方面,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第三,鼓励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物联网银行标准,以标准“走出去”带动物联网银行产品和服务在海外应用和推广,同时要加强物联网银行标准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加快物联网场景改造,增强虚实黏性

对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的物联网改造是物联网银行回归本源的基本前提。与实体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样,传统银行业脱实向虚、资金空转、监管套利现象也一直广受诟病。打造物联网银行,应通过物联网场景改造,实现物质世界和互联网虚拟世界互联互通,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起来,密切银行与企业间的联系,围绕个人生活、企业生产各环节,按需提供金融服务。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在打造物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应主动与生产企业、交易平台、仓储物流企业开展合作,合力推动中小微企业进行物联网改造,直接将银行产品和服务切入到客户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中,构建物联网金融生态圈;另一方面,在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传统产业应顺应行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物联网化、智能化更新换代,主动降低物联网银行对自身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获取物联网银行的普惠金融支持。

(四)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

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中间业务、获客渠道等业务流程已不适应物联网银行的发展要求,需要进行流程优化和升级。在业务流程方面,物联网银行应充分利用物联网思维和技术,传承产业供应链金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理念,业务流程设置应按需定制,实现智能化、全方位、普惠化发展。在信贷业务方面,物联网银行的主要业务优势在于动产融资,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动产进行实时监控,由被动监管变为主动管理,由事后追踪变为事先防范,实现全过程数据化、网络化、实时化,大幅降低银行运营管理成本和道德风险。在中间业务方面,随着物联网化在生产、生活场景的广泛运用,物联网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日渐紧密,可主动提供覆盖所有环节的全方位的、定制化的物联网金融中间服务,如感知支付、财务顾问、投资咨询、企业信用评价、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等,开展附加值高的创新型业务服务工作。在获客渠道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和设备对个人家庭、生产车间进行物联网化改造,凭借在信息获取和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实现对客户的智能挖掘和主动营销,最终达到精准获客的目的(如图2所示)。

图2 物联网银行服务结构图

(五)加载物联网信息,重塑风控体系

随着物联网设备和技术在生产场景、生活场景中的广泛运用,物联网信息会最大程度地弥补传统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逻辑的局限和痛点,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物联网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将实现颠覆式的重塑。在风控信息获取方面,物联网银行将主要通过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实时掌控客户的采购渠道、原料库存、生产过程、成品积压、销售情况等真实信息,全面客观了解和掌握客户的真实情况,彻底改变银行现行信用体系存在的根本问题——缺乏对实体企业的有效掌控。在风控信息质量方面,物联网银行凭借“物信合一”的特殊优势,对反映客户真实、客观和有效的生产、生活场景的物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交易数据等,进行交叉验证并形成立体式洞察,对客户的“噪音信息”进行有效剔除,提高信息质量和可信度。在风控决策方面,物联网银行以收集到的海量真实场景的数据信息为基础,建立起客户的真实画像,构建物联网风控模型,精准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精确计量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帮助银行开展贷前尽职调查,贷中授信管理,贷后跟踪预警,将传统滞后、片面的“主观风控”重塑为实时、全面的“客观风控”,有效提升物联网银行的风控水平。

六、结束语

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物联网的发展为传统商业银行积极打造物联网银行探明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发展物联网银行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传统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市场拓展、技术协同的重大机遇。尽管当前物联网的很多功能还未在生产场景、生活场景中普及和推广,但物联网银行并不遥远。传统商业银行应从现在开始积极布局,强化物联网思维,加强物联网环境改造,创新物联网金融业务,重塑风险管理体系,把金融服务延伸至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通过打造物联网银行,真正实现智慧化发展。

注释:

①本文对物联网银行的定义,亦即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物联网思维和技术,有机地整合用户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等经济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为用户提供存、贷、汇等金融服务的新型智慧金融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阙方平.颠覆性变革悄然来临:物联网金融“十大假说” [J].银行家,2016(11): 32-37.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Internet of Things-AnActionPlanforEurope[M].Brussels: ECPublication,2009:2.

[3]阙方平.物联网金融:一场新的金融革命正悄然来临[J].武汉金融,2015(1):21-24.

[4]吴爱东,陈燕.基于物联网的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国际比较[J].现代财经,2012(1):36-42.

[5]邵平.物联网金融法律问题研究及完善建议——以商业银行物联网金融业务为视角[J].银行家,2016(2):26-30.

[6]刘芳.物联网金融试破动产融资难题[J].中国银行业,2016(5):93-95.

[7]刘海涛.刘海涛:“布道”物联网[EB/OL].中金在线,(2016-04-26) [2017-08-10].http://review.cnfol.com/chanjingpinglun/20160426/22642277.shtml.

[8]郭瑞波,陈永.物联网应用于金融服务的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93-95.

[9]陆岷峰,虞鹏飞.关于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及运用研究[J].西南金融,2017(1):1-6.

[10]葛和平.县域普惠民金融发展的聚类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2): 67-71.

[11]季子钊.供给侧改革下互联网金融监管“两难”目标的博弈分析[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7(1):69-77.

[12]徐阳洋.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7(3):29-50.

[13]张欢.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争议与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7(3):3-9.

[14]陆岷峰,王婷婷.互联网财富管理路径[J].中国金融,2016(15):29-30.

[15]徐阳洋.长三角互联网金融中心的模式与定位[J].2017(2):21-27.

[16]葛和平.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在于提升服务客体的履职能力[J].经济与管理,2017(4):43-48.

[17]吴建平,沈黎怡.成长链金融创新发展研究[J].管理学刊,2017(2):52-62.

[18]陆岷峰,汪祖刚.大数据本源风险研究[J].西南金融,2017(7):3-8.

猜你喜欢

联网商业银行银行
江西银行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记忆银行
抢占物联网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