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法探析古方中妇人妊娠禁忌药的破禁现象
——以半夏为例

2018-04-0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痰饮茯苓半夏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妊娠,亦名重身、怀娠,指妇女受孕。妊娠之病,皆因有胎于腹中,使妇人全身精气血津液运行失其恒常而发。正如清·沈尧封[1]在其《女科辑要·妊娠似风》中提到妊娠病有“三大纲”阴亏、气滞、痰饮。临床上,妊娠期半夏使用较为普遍,如《医宗金鉴》治疗妊娠的26个方子中都有半夏[2]。而半夏有毒,被列入妊娠禁忌药,古已有之,如《本草纲目》中认为半夏有动胎之弊而列入妊娠禁忌药中[3]。后世医家承认半夏的妊娠期毒性,但也提出可以通过配伍以期减毒增效。可见,妊娠期如何恰当地应用半夏,既无伤胎之虞,又有治病之功,是临床应当思考的问题。虽然历代医家已有众多经验,但较零散,亟待总结。本研究按照数据挖掘的方法,从古医籍中探寻古人用半夏增效减毒之法,以期从中摸索出规律来运用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利用中医e百数据库平台,采用关键词“半夏”and“妊娠”,共收集妊娠期半夏类方138首,囊括药物127种,涵盖医书72本。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记载为妊娠期疾病;(2)方药完整;(3)方药组成中有半夏;(4)为 9 版《中药学》[4]收录药材。排除标准:(1)记载非妊娠期疾病;(2)方药不完整,如有方无药等;(3)方药组成中无半夏;(4)不属于9版《中药学》收录药材。

1.3 数据预处理 运用Excel软件,依据方剂名称、出处和药物组成建成“妊娠期半夏类方”数据库。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只讨论半夏和其他药物配伍的规律,故本次研究将半夏各类炮制品如法半夏,清半夏均列入半夏条,半夏曲则删去不用,将赤芍和白芍统列入芍药条。

1.4 研究方法 运用数据挖掘中关联分析的方法,设定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寻找到频繁项集,并从中得出感兴趣的强关联规则。本研究中,支持度是指半夏药组在138首方剂中出现的概率,置信度是指出现半夏后会出现某药的概率,其中频繁项集定义为符合最小支持度的药组,强关联规则定义为同时符合最小置信度和最小支持度的药组。

2 结果

2.1 妊娠期半夏类方关联分析结果 根据已建立的“妊娠期半夏类方”数据库,经关联分析,其中支持度设为0.33(即1/3),置信度设为0.5,共得配对方式44种。由于只探讨妊娠期处方使用半夏后如何增效减毒的问题,故只保留前项有半夏的强关联规则,其意义为使用半夏后配伍某药的概率。妊娠期半夏类方关联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满足最小置信度,支持度前5位的半夏药组为半夏-生姜(108次)、半夏-甘草(90次)、半夏-人参(77次)、半夏-茯苓-生姜(73次)、半夏-甘草-生姜(71次)。

2.2 妊娠期半夏类方用药类归类分析 根据已建立的“妊娠期半夏类方”数据库,经频次分析可得,该数据库共得药物127种,其中与半夏最常搭配的10个药物为生姜(108次)、甘草(90次)、茯苓(86次)、陈皮(81次)、人参(77次)、白术(59次)、川芎(35次)、芍药(35次)、大枣(34次)、麦门冬(31次)。依据9版《中药学》,将涉及药物分为药物19类,可见半夏经常与补益药(12.60%)、解表药(12.60%)、化痰止咳平喘药(8.66%)、清热药(7.87%)相配伍。药味比的计算方法:药味比=该中药类别出现的药味数/总中药药味数×100%。见表2。

表1 妊娠期半夏类方关联分析结果

表2 妊娠期半夏类方用药类归类分析

3 讨论

3.1 半夏-生姜 妊娠期妇人易生痰浊,且多脾胃虚弱,兼有胎儿阻滞气机,常生呕吐之病,古称恶阻。此病之病机皆有胃失和降而呕逆。如《诸病源候论·恶阻候》云此病为“外夹当风饮冷兼及心下有痰”[5],即言胃中有痰饮留滞。《胎产心法》谓其为“胃气弱而兼痰饮气滞”[6],此即胃阳虚衰、不能腐熟水谷而痰饮内生。《傅青主女科》则云肝火内动,亦可致肝火犯胃,灼烧胃阴而呕逆[7]。

半夏合生姜,即小半夏汤之架构。小半夏汤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8]43,用来治疗胃气上逆而又有水饮停于心下。其配伍之意大致有三:一者温可化饮,二者调理中焦,三者制半夏毒。其一,仲景对痰饮,讲求“温药和之”[8]44,二药均为辛温之品,有温化痰饮之功。其二,《本经》直云半夏可“下气”[9]240-241,孙思邈赞生姜为“呕家之圣药”[10],称其可散上逆之气,且又可温理中脏。故二药相合,可使中脏暖而气机升降复常,则呕逆之病无所由生。其三,生姜可制半夏之毒,外加本方需“久煮浓煎”[11],故半夏之毒性更缓。

3.2 半夏-茯苓-生姜 半夏多与利水渗湿药相配,如茯苓(86次)。在治疗痰饮时若停饮较重,病势较深则可在半夏、生姜加入茯苓,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水邪致呕而目眩心悸证[8]47。茯苓甘淡,甘可健脾,淡渗利湿。《本经》云其“利小便”[9]92-93,盖指其可行水而导湿邪从小便而出,湿去则脾气自健。三药相合,重在调理中下二焦。如《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故聚水而从其类也。”[12]113生姜温中而化饮,半夏燥湿而化痰,茯苓入肾经,“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13],利湿而健脾。此为“间者并行”[12]126,标本同治之法。

半夏-茯苓-生姜,即《金匮》小半夏加茯苓汤,临床用治停痰积饮兼有脾胃虚弱或小便不利、心悸头眩等疗效较佳。如妊娠恶阻一病,若湿邪较重,症现呕吐痰涎、胸膈满闷、舌淡苔腻等,常用此方来祛湿健脾,取其“湿去脾自健”之意,如小半夏加茯苓合二陈汤。若脾虚较重,症见面色萎黄、食入即吐、脉软无力,可配伍人参、白术、甘草等健运脾气则水湿自去,如香砂六君丸。若肝胃不和,症见呕吐酸水、胸闷嗳气、烦渴口苦,则可配伍竹茹、黄连等以清热化痰,如加味温胆汤。

3.3 半夏-甘草 半夏为《本经》之下品,味辛平,为止呕良药,有降气化痰、调畅气机之功,然其又有小毒[9]240-241。甘草则为《本经》之上品,味甘平,有解毒之功[9]38-39。可见,半夏亦多与补益药相配,如甘草(90次)、人参(77次)、大枣(34次)。其一,甘草与半夏相配,取其甘味能缓能和之功。甘草与半夏多与它药共同配伍使用,也有取其调和诸药之功,被称为“国老”。据统计,仲景方中以甘草出现频次最高。王骞等[14]研究认为,甘草除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外,还有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等作用,为临床所常用。其二,甘草可补益中焦。《本草新编》言甘草因其性缓而可补益脾胃之气[15],故气虚中满者宜当用之,所谓“塞因塞用”之法[12]189。

妊娠期妇女气滞较多,用甘草可扶中州、促脾运,辅以半夏之辛散降气,可标本兼顾。对于妊娠恶阻病,如《太平圣惠方》之半夏饮子[16],《妇人大全良方》之仓公下气汤[17],均将半夏与甘草同用,且用量不少,或是理当在此。

3.4 半夏-人参 前述已云,妊娠病痰饮者源于脾胃本虚,里气不治,半夏化痰以治其标,人参理虚以治其本。如陈修园[18]提出半夏配人参“能固胎”,《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半夏禀秋降之性,可和胃[19]。人参为《本经》之上品,能“补五脏……除邪气”[9]36-37,黄元御[20]亦谓其可补益脾胃二气。仲景亦用干姜半夏人参丸治疗妊娠呕吐不止,方中半夏降逆,人参扶中,一补一通,则使寒饮去而中脏温,故而呕吐立止。此为“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意[12]189,体现了古代医家在治疗妊娠疾病时注重整体观念,补虚泻实,标本兼治。

4 结论

半夏为妊娠期常用药,也是妊娠禁忌药。故探究古方妊娠期运用半夏的增效解毒机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数据挖掘角度出发,在138首半夏类方中,挖掘出了几组符合强关联规则的药对以及最常与半夏配伍的药物和分类。依据数据挖掘结果,可见古人多从增效减毒两个层面来考虑半夏配伍:(1)增效:半夏配生姜可温水饮、理中焦,配茯苓更可导湿邪下行而健脾。半夏配甘草可一通一补共健脾胃之气,半夏配人参亦取其标本同治之效。(2)减毒:金匮小半夏汤中生姜可缓半夏之毒,且久煮浓煎之法亦有缓毒之效。甘草配半夏,亦取其甘能缓毒之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2]174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故临床妊娠期使用半夏,既应注意“衰其大半而止”[12]174,不可孟浪投之,同时应讲求君臣佐使,运用适当配伍以增效减毒。

参考文献:

[1]沈又彭.女科辑要[M].曹瑛,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9-20.

[2]吴谦.医宗金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71.

[3]李时珍.本草纲目[M].柳长华,柳璇,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26-630.

[4]钟赣生.中药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5]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86.

[6]阎纯玺.胎产心法[M]//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续集:第37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4.

[7]傅山.傅青主女科[M].张会珍,校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6-37.

[8]张仲景.金匮要略[M].何任,何若苹,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0]高文柱.备急千金要方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505.

[11]范永升.金匮要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45.

[12]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3]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5.

[14]王骞,龚学忠.从仲景方看甘草的临床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4):327-328.

[15]陈士铎.本草新编[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14.

[16]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408.

[17]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刘洋,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35.

[18]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180.

[19]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0.

[20]黄元御.黄元御四圣医书[M].秦悦,整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7.

猜你喜欢

痰饮茯苓半夏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云茯苓
云茯苓
半夏入药多炮制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