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针灸学派传人戚永济先生临床灸法探究
2018-04-02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9
戚永济(1915-1993年),别名戚作霖,浙江金华人。幼时读过私塾,18岁在金华市罗店镇教小学。20岁开始接触中医,从此立志学医,造福人类。后机缘巧合对针灸产生浓厚兴趣,并就读于承淡安先生建立的中国无锡针灸研习社,期间系统学习针灸基础理论,熟读背诵针灸经典、歌诀等,为以后行医打下牢固的基础。解放初,戚永济先生于金华第一中医联合诊所工作,期间兢兢业业,以精湛的技术赢得了众多病人的信任,声名鹊起。1959年戚永济先生被金华人民医院借用,旨在帮助该院建立中医科,但因其医术精湛,病者纷至,所以金华人民医院不忍其离开,变借为调。期间,戚永济先生秉承仁人济世的理念,践行治病救人的原则,成为一方佳话。1983年戚老退休后,回归故里,在罗店镇家中悬壶济世,四海八方的患者前来求诊。戚永济深受承淡安先生的影响,毕生奋斗于针灸事业,继承发扬了澄江针灸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庄子》云“越人熏之以艾”[1],《孟子》中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2],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皆以艾灸疗法论医,《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使用了灸法,唐代医家孙思邈[3]523《千金方》中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明代李梃[4]《医学入门》称“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以看出,灸法在古人行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承淡安先生经过反复实践,认为灸法效力强于针刺,尝试中西汇通,应用现代医学阐述灸疗理论,大力推广灸法,为针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5]。戚永济在中国无锡针灸研习社学习期间,对灸法颇有研究,在后世行医中多配合灸法治疗疾病。笔者走访调查,从戚永济先生的弟子及家人中搜集整理资料,对1987—1991年戚永济先生记载的病例进行数据挖掘,探索其灸法的临床特点。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取1987~1991年戚永济先生的诊疗记录,包括患者基本资料、主诉、针灸处方,均为回顾性病历。
1.2 病历资料纳入标准 (1)字迹清楚,能识别主诉、诊断及针灸处方;(2)具备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3)具备针灸治疗处方。
1.3 病历资料排除标准 (1)因年久破损导致资料缺失或字迹不清;(2)主诉或诊断书写不完整,缺失诊疗重要信息;(3)针灸取穴处方书写不完整或不明确。
2 方法
2.1 数据库的建立 以Epidata3.1数据库平台为基础,建立经验总结录入模板,将1514例病例录入Epidata3.1数据库平台,形成病历资料数据库。穴位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6]第2版为标准。
2.2 数据录入 为了保证数据录入的可靠性,采用两人双录入。Epidata提供了对2个相同数据文件的检查功能,自动对2个文件进行比较,发现变量不一致时,就可根据报告核对原始数据。
2.3 数据分析 将录入的数据导出DTA文件,用Stata进行数据分析并绘制图表。
3 结果
3.1 病例资料初步研究结果
3.1.1 病例特点 (1)性别分布情况,共收集回顾性病例1514例,使用灸法961例,其中艾柱灸468例,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346例,男女比例1:2.8;艾条灸493例,男性患者206例,女性患者287例,男女比例1:1.4。见图1。
图1 性别分布情况
(2)患者就诊年龄分布,艾柱灸468例中,年龄最大79岁,年龄最小15岁,平均年龄53.09;艾条灸493例中,年龄最大81岁,年龄最小5岁,平均年龄46.65。见图2。
图2 就诊年龄分布
3.2 腧穴应用频次 艾柱灸涉及45个穴位,排名前5的分别是阿是穴、足三里、阳陵泉、膝眼、曲池;艾条灸涉及66个穴位,排名前5的分别是阿是穴、膝眼、膏肓、曲垣、至阴。见表1。
3.3 腧穴-经脉相关性分析 按选穴所属经脉根据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列,艾柱灸中以非经穴最多,包括10个穴位,使用频次330次;艾条灸中以足太阳膀胱经为甚,包括14个穴位,使用频次171次。见表2和表3。
表1 腧穴应用频次表
表2 艾柱灸腧穴-经脉相关性分析
表3 艾条灸腧穴-经脉相关性分析
3.4 疾病特点分析
3.4.1 疾病分类方法 戚永济先生使用灸法治疗疾病24种,涉及内科、妇科、骨伤科疾病。按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中医内科学》[7]第3版中的疾病分类来分,将内科疾病分为肺系病证咳嗽、感冒、哮病,心系病证心悸、胸痛,脑系病证头痛、眩晕,肝系病证胁痛,脾胃系病证痞满、呕吐、腹痛,肢体经络系病证颤证、痿证、痹证、腰痛,妇科疾病包括月经病、带下病、胎位不正、产后病,骨伤科疾病以伤筋系为主,包括漏肩风、肘劳、踝扭伤、颈椎病、落枕。为统计方便,将妇科疾病、骨伤科疾病统称妇科系病证、伤筋系病证。据此,笔者将疾病分为八大系病证,即肺系病证、脑系病证、肝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肢体经络系病证、妇科系病证、伤筋系病证。
3.4.2 疾病分类结果 (1)依据上述分类,统计出肺系病证8例,脑系病证13例,肝系病证8例,心系病证7例,脾胃系病证21例,肢体经络系病证516例,妇科系病证58例,伤筋系病证330例。见表4、图3。
(2)其中艾柱灸涉及六大系病证,包括肺系病证脑系病证10例,脾胃系病证11例,肢体经络系病证265例,妇科系病证12例,伤筋系病证165例;艾条灸涉及8大系病证,包括肺系病证3例,脑系病证3例,肝系病证8例,心系病证7例,脾胃系病证10例,肢体经络系病证251例,妇科系病证46例,伤筋系病证165例。见图4。
表4 中医疾病分类
图3 中医疾病分类
(3)在八大系疾病中,以肢体经络系和伤筋系病证最多,而肢体经络系病证中,又以痹症、腰痛为最,伤筋系病证中以漏肩风、肘劳为最。下面将具体对两大类病证四种疾病进行数据提取。
4 临床灸法简介
4.1 艾柱灸 戚永济先生常常根据病人病情、体质的不同,取陈年艾绒捻成麦粒到硬币不同大小的锥形艾炷,穴处皮肤轻抹大蒜汁,将艾炷置于穴位上,以线香点燃,一般灸3~5壮。而且临床上会将艾柱灸分为疤痕灸和无疤痕灸,对于病情重、病程长的,且在病人可以耐受的程度下常选用疤痕灸,线香点燃后,待艾灸燃尽,除尽灰烬,贴上灸疮膏使化脓,施灸部位化脓并结痂脱落为一个疗程,一般40d左右。如若病人不能耐受,则采用无疤痕灸,在病人感觉灼热时除去艾柱。
4.2 艾条灸 戚永济先生将点燃的艾条一端靠近施灸部位,距穴位正上方3厘米左右,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以皮肤潮热为宜,一般灸5~10min。
图4 艾柱灸、艾条灸中医疾病分类
4.3 艾柱灸与艾条灸的选择 (1)针对病程长、病情重的患者一般选择艾柱灸;(2)根据病人体质、耐受程度不同,对于可耐受的患者常选用艾柱灸中的疤痕灸;(3)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哮喘等疾病,病人可耐受情况下,常选用疤痕灸。
5 两大类病证四种疾病经验总结
5.1 伤筋系病证
5.1.1 漏肩风 (1)在整理的病例中有204例漏肩风患者,就诊次数434次,提取戚老临床常用艾灸穴位排名前五的是膏肓、阿是穴、曲垣、肩前、肩痛点。漏肩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因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人,故又称“五十肩”。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取穴以膏肓为主穴,适当选取局部压痛点,根据疼痛不同位置选取不同穴位,如手太阳经证加肩痛点,手阳明经证加曲垣,手少阳三焦经证加用肩痛点。肩痛点以艾条灸为主,其余腧穴根据病人病情、体质选择艾柱灸或艾条灸。对于膏肓久的研究,早在《千金要方》就提出:“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3]540又有《针灸大成》云:“(灸膏肓穴)主治阳气亏弱,诸风固冷……”[8]戚永济先生正是从这些古籍中学以致用,发现灸膏肓穴对于肩关节的疼痛及活动受限确有良效。
从解剖位置讲,曲垣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位于在肩胛冈上缘,斜方肌和岗上肌中,肩前和肩痛点属于经外奇穴,肩前位于三角肌前缘,深面有肱二头肌和喙肱肌,肩痛点位于肩胛骨腋窝缘之中点处,其深面有关节囊,这些穴位的解剖结构与肩关节周围炎所涉及的肌肉、关节囊、肌腱相吻合。
5.1.2 肘劳 共有96例肘劳患者,就诊次数227次,常用的艾灸穴位以阿是穴为主。肘劳,是慢性劳损引起的肘部局限性疼痛,多有固定的压痛点,常见于从事旋转前臂和屈伸肘关节的劳动者。西医称为“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等。取穴以阿是穴为主,配以曲池、肘髎等。中医认为,肘劳主要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按“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故选取阿是穴为主要穴位。此外,肘劳多发生在肘部手三阳经脉,其中尤以手阳明经多见,而手阳明经“主润宗筋”,为多气多血之经,故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曲池穴。同时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消淤散结等功效,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达到舒筋通络止痛的效果。
5.2 肢体经络系病证
5.2.1 腰痛 统计腰痛病例110例,200诊次,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阿是穴、委中、命门、腰阳关、肾俞等。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常可放射到腿部,可伴有外感或内伤症状。取穴以阿是穴、委中为主,寒湿腰痛加腰阳关或命门,肾虚腰痛加肾俞。多选用麦粒灸。戚永济先生对于腰痛的患者常取陈年艾绒捻成麦粒状,取点燃的线香点燃麦粒,麦粒燃烧时可微微煽风以助燃,待患者自觉灼热时,迅速用镊子夹走艾柱并熄灭,此为1壮,待除去灰烬后再点燃下1壮,每穴灸3~5壮,以患者皮肤潮红、微微出汗为度。
5.2.2 痹症 在痹症病例中,以膝骨关节炎为最,共搜集到153例病例,患者共就诊370次,艾灸穴位以犊鼻、内膝眼、阿是穴为主,配以足三里、阳陵泉。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为基础的疾患,以膝关节疼痛、肿胀、畸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取穴以犊鼻、内膝眼、阿是穴为主,施艾柱灸。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可选择在足三里、阳陵泉处行疤痕灸。戚永济先生综合患者体质、病情、耐受程度考虑,对于可接受的患者在足三里、阳陵泉行疤痕灸,取陈年艾绒捻成绿豆大小,穴处皮肤轻抹大蒜汁,将艾柱灸置于穴位处,用燃烧的线香点燃,待艾灸燃尽,除尽灰烬后,方可继续再灸,一般灸3~5壮,结束后贴上灸疮膏使化脓,施灸部位化脓并结痂脱落为一个疗程,一般40d左右。
6 讨论
古人云“知药不知针,知针不知灸,不足为上医”,而戚永济先生在临床诊疗中常用针刺结合灸法,对于一些疾病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戚永济先生重视触诊,辨证施灸,活用灸量,对于灸法运用十分有心得。
6.1 重视触诊 戚永济先生在临床中重视触诊,在诊疗前通过触诊诊察身体有压痛反应的腧穴,并以此为治疗点,配合艾灸,收效甚满。戚永济先生在临床中遵循“三步走触诊阿是穴”,比如漏肩风患者,戚永济先生注重解剖学,首先探查肩关节周围出现问题的肌肉,然后在患肌找寻肌肉-肌肉、肌肉-肌腱、肌肉-骨骼附着处之间的压痛点,其次遵循“上病下取,左病右取”的原则,在患者下肢找寻出现硬结、肌肉紧张或压痛点的位置。通过常规针刺,“三步走触诊阿是穴”,再配合灸法,对于肩关节活动受限及疼痛有良好的疗效。
6.2 辨证施灸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戚永济先生认为辨证论治是施行灸法的前提,通过辨证施灸才能提高灸疗的疗效。首先要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机、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确诊疾病、证型,根据辨病辨证结果,选取相应的穴区,施以相应的灸法灸量。比如漏肩风患者,除选用主穴外,手太阳经证加肩痛点,手阳明经证加曲垣,手少阳三焦经证加用肩痛点。
6.3 活用灸量 在灸疗过程中时,戚永济先生对灸量,即艾灸的状数、大小也十分考究。在艾柱的壮数方面,则认同《针灸资生经》“至千金方则云多至五百壮。少至二三百壮。何其多耶。要之、日灸七壮…”[9],认为灸量不宜过多;在艾炷大小方面,他将陈年艾绒捻成麦粒到硬币不同大小的锥形艾炷,强调大小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耐受程度等综合考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艾灸的补泻:艾灸时间长,颜色通红为泻;艾灸时间短,颜色淡红为补。
7 小结
目前对澄江针灸学派传人研究众多,但仅局限于代表性传承人。笔者从《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社员登记簿》及《针灸杂志》等文献中搜集社员资料,发现很多曾受到承淡安先生学术思想影响或曾私淑于承淡安先生门下的传人,学术成就同样至为突出,这些人物也是澄江针灸学派传承的中坚力量,却缺少后人挖掘总结。戚永济先生作为澄江针灸学派传人,志存高远,潜心岐黄,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在当地声名远扬。通过研究戚永济先生的临床灸法经验,有助于丰富完善澄江针灸学派灸法学术内涵。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遗失的缘故,笔者走访调查,仅凭其家人及弟子的口述,以及搜集到戚老后期在家中坐诊记载的病例资料,也很难全面了解其灸法特点。有些研究结果受到影响,如一些未记录在册的疾病,以及资料数量方面的统计数据较少,未能完全体现戚永济先生的学术思想。
参考文献:
[1]庄周.庄子[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155.
[2]朱熹.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4.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4]李挺.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49.
[5]王娅玲,关新军.承淡安灸法学思想探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3(12):986-987.
[6]许能贵,胡玲.经络腧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0-22.
[7]薛博瑜,吴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5.
[8]杨继洲.针灸大成[M].长沙:岳麓书社,1993:1117.
[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