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思维特质和时代贡献

2018-04-01阳国亮

社会科学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特色

阳国亮

(广西大学 区域发展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4)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是我党指导思想发展史上标志性的重大成果,意义深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行动指南,深刻理解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关系到全面落实新时代新要求的问题,更关系到把握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方向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逻辑、思维逻辑和创新逻辑的辩证统一,因此,应当重点从历史方位、思维特质和时代贡献三个维度加以解读,才能全面系统地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

一、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形成的客观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一历史方位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的客观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历史方位全面性变化提出来的时代问题的直面和回应所取得的系统性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国内外形势复杂深刻变化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社情和党情等国内外形势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社会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国际上,一些国家对我围堵打压,千方百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各领域各种类型的竞争和斗争错综复杂;国内外发展改革稳定遇到诸多难题。新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回应这些重大时代课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抉择等重大问题。这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回答。习近平总书记以共产党人的精气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气魄,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作出了系统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既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又包括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全面的方向指南。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各族人民围绕重大时代问题进行全方位实践和艰辛探索的理论总结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的期待与诉求,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坐标和参照,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之一。围绕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全新视野,展开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方位的实践,积累了大量新经验,进行了许多新思考,形成了系统的新思想。习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把握住历史方位,从而能科学地总结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还与总书记自身全方位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电视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作出了准确的解释:“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一路走来,人民群众的冷暖与期盼,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沉淀在习近平的心中,成为他带领新一届党中央担负起最大责任的认识起点。”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轨迹,对于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重要。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新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处于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抓住机遇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的远见卓识、以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勇气、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担当,提出系统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制定了直面现实的重大方针政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现了新的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新时代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全党全国人民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实现了新的飞跃,这是从党的事业未来发展的高度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特色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创新的思维特质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素养。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创新”这个关键词就有59次之多。创新与特色密切相关。“特色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形成的思维特质,对此,要深刻把握。

“特色”即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特征,这种特征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为其所属事物所独有。“特色”这一概念是由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中首先使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具革命性的创新,自1982年至今三十多年来,“特色思想”不断充实、丰富、完善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过程中发挥了愈益重要的作用。

“特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国具体实践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和重要理念。恩格斯在批评教条主义错误观点时指出,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3]其中已蕴含了共产主义在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时的“特色化”思想。在《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的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共产主义“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以各国的实际结果为前提”“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针对德国革命、荷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等问题,提出了各国都应根据各自的历史环境,实行不同策略、采取不同方式的主张。

列宁根据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特征和俄国基本国情,提出“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5]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论断,并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在新经济时期,列宁批评了一些苏维埃共和国抄袭策略的做法,提出独立地思考策略精神实质及其应用,特别是要注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差别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是在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错误思想斗争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方式,一贯倡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结晶。

邓小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首次提出“特色思想”。他反复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办,不要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邓小平以“一国两制”为例解释了“特色思想”,他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6]

自邓小平同志1982 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中首次使用“特色”这一概念以来,历经三十多年,社会主义“特色”思想不断得到充实、完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从多方面、多层面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特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7]“特色思想”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取得了丰富系统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特色思想”的思维方式具有显著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习近平总书记“特色思想”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是党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实事求是的关键是从实际对象出发,只有从实际对象出发才能抓住事物的“特色”或“特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从“特色思想”思维方式的根本要求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新时代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战略全局,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独特国情中形成的。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8]习近平总书记继承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认为必须实事求是地认清中国国情,才能准确把握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方向,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9]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9]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范例。

二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特色思想”的思维方式的核心要义。问题意识是自觉地认识问题的方法。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需要重点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强烈的不断探究,追踪思考的动力,直至最终解决。问题是科学创造、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问题意识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明确指出鲜明的问题意识是时代的呼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之源。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深刻洞察力和伟大创造性的一个表现,是“在前人认为己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10]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了他们所处时代具有时代性的哲学问题。“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实需求,因为问题对时代、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准确把握和解决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就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创新,就是问题意识逻辑运用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直面各领域存在问题,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11]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问题到新时代的重大问题,到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问题到发展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出发,统领全局、深化认识、勇于实践,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不少问题、内涵丰富、意蕴深刻。

在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矛盾学说,运用问题意识,科学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高度重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问题,才能在攻坚阶段中掌握主动权,在扎实工作中取得实效。在中国道路的方向把握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是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2]他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13]中国近现代历史充分证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方案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立足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好中国的问题。还有许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习总书记则创出新思路,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如腐败问题是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的就职宣言中直面问题,毫不避讳,他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奢糜之始,危亡之渐。”习近平总书记用“亡党亡国”来警示腐败问题的巨大危险。针对腐败,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突出问题导向,贯彻从严要求,既巩固和扩大从严治党成果,又有效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总之,“特色”是在中国需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的问题逻辑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都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晶,在“问题”思考中形成新的认识,把新认识运用于实践,在总结实践经验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理论。因此,“问题意识”是“特色思想”的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

三是继承性发展。在继承性发展是“特色思想”思维方式的实现路径。继承性的发展要求在发展中贯彻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或者是在继承中进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不可避免对其历史文化存在路径依赖。中国共产党有两个“理论源头”“理论血脉”不能丢弃,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老祖宗”,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色思想”的形成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又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伟大结晶。

“特色”的形成离不开生生不息的“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必然给后续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14]习近平以四个重要历史阶段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独特历史文化的绵延承续。深厚独特的历史底蕴、丰富独特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5]习近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使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了对民族文化和党的历史文化的不可割舍的继承性,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不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在继承这些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地彰显了“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形成了具有浓厚的中国化、当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代表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新兴文化。

三、时代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着眼新问题,提出了新理论,成为指导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鲜活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引领时代潮流,倾听时代声音,积极解决时代课题,分析和回答时代课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作出了意义重大的时代贡献。

一是开启并正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既意味着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也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新篇章,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时代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贯穿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大文章。经过近四十年奋斗,已谱写了上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启、十九大宣示的新时代,则是在续写下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反映这个新时代要求的理论成果,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将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时代继续推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作为时代贡献不是自说自话,也不是以时间划线,是有其客观基础、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客观基础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GDP总量进入世界第二;现实逻辑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社会历史阶段的变化。历史逻辑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措施已具有与历史上截然不同特征。经济发展方式上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重在全方位的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上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文化上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发展上注重民生的提升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生态上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和美丽的人居环境。国防军队上开创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新局面;港澳台融入国家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及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战略对时代新变革和时代新问题作出了深刻理论回应和系统全面回答,成为新时代的行动指南。

二是积极推动共同发展进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向世界传递人类文明发展趋向的中国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契合了国际社会对于共同发展的诉求,不断汇聚世界各国利益的共同点,面向区域、全球布局,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激发世界范围内的“最大公约数”,传递人类文明发展趋向的中国判断,收获的国际回声越来越响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指全人类无论在国别、民族和具体利益上有何差别,但从根本上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类命运不是彼此隔离的,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弱小国家的发展是全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提出了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倡导摈弃“零和博弈”,通过对话找到各方的关切点,推进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文明交流,促进多种文明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建设一个共同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17]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种场合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达到100 多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寻求人类最大公约数、推进合作共赢为核心塑造新型国际关系,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超越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般性认识,将新型国际关系上升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规律性上来把握,为解决全球治理变革和人类命运问题,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辟了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时代意义的贡献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形成了新时代管党治党的系统的经验和机制,极大的提高了党治国理政的能力。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毛泽东“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的观点,进一步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18]必须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持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统一领导”。在全体党员干部中贯彻民主集中制最重要的是做到“四个服从”。而在“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成为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的根本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新时代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发展,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与“两学一做”经常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反腐败斗争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相结合、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相结合、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主体治理措施,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通过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了主体条件,为新时代提高党治国理政水平、长期执政能力提供了政治前提。这一系列的措施及其所构成的机制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既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形成的客观基础;“特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得以创新的思维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现实逻辑的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客观基础上,运用“特色思想”进行的伟大创新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发展方向,具有时代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上启下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大成,并将其推向新时代理论之巅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必须深入学习,全面贯彻。

猜你喜欢

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