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路径
2018-04-01张泽一李俊卿
张泽一,李俊卿
(北京联合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首要的政治任务,这项工作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进一步提升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水平,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强起来,要着力从“方法要实”“问题意识要实”、“责任和担当精神要实”、“话语方式要实”等方面入手。
一、新思想“三进”工作的方法要实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著作卷帙浩繁,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同时经典作家的个别提法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科学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及其科学方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除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外,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新思想贯穿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在方法论上“实”了,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的精髓和实质,才能够以此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回答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一般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运用它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法宝。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化解各种复杂矛盾、驾驭国内外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境界。
首先,高校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必须要从思政教育的实际出发,要正确把握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主要矛盾,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要求我们一切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新特征,这是我们深刻把握现实、科学规划未来发展、精准制定各种政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客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总结了我国过去五年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和实现的伟大变革,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论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因此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要求我们一切从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实际出发,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认识新时代党情、国情、社情、学情变化的新特点,把握好思政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实事求是的关键是“求是”,也就是要努力探寻客观规律,按规律要求行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时刻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遵循高校教书育人的规律,遵循广大青年学生的学生与成长规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逐步提高思政工作的能力。[4]
其次,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做到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特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全面系统发展的看问题,而不是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在分析矛盾的时候,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握不住重点,不加区分、平均用力等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无论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还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无论是新发展理念的引领,还是“四个伟大”的战略部署,都从根本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战略辩证思维能力。目前,处理我国经济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如同弹钢琴,一定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各方、补足短板、综合平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讲究效率,又要突出公平;既要城市繁荣,又要记得住乡愁;既要促进国内发展,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因此,高校在学习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过程中,方法要实,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努力做到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带动全局。
二、新思想“三进”工作的问题意识要实
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乏味的理论,也不是刻板无用的教条,它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跨越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中国人民接受,就在于它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种种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不能是走过场式的领导讲话学习,或者是为了应付各种考核热衷于空对空式的泛泛而谈,不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这种脱离解决现实问题,言之无物、空空洞洞的宣传,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自然不可能产生预期的宣传效果,不仅不能宣传马克思主义,反而会引起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感。马克思主义宣传要直面现实,敢于面对实践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期待。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曾十分明确指出,一切鼓动和宣传工作,都应当以农民实际生活痛苦为出发点,千万不要进行泛泛的理论宣传和机械式、盲目的各种训话。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的吃穿用等基本需求为切入点,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之一。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现代化建设、抓改革开放,从来都是围绕和针对解决中国的现实根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立于时代潮流之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命题。“问题导向”的思维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正视问题,发现问题。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够不断地破解前进中的困难,推动事业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勇气抓问题,抓真问题,特别是那些比较尖锐的、人民群众强烈希望回答而又那么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高校在学习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过程中,怎么坚持问题导向,这就需要我们紧密围绕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的要求,紧密围绕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差距去找问题,围绕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期待去查找问题和不足。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在质量水平上较以往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尚存在少数课程“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的突出问题,甚至少数高校还存在一定的“水课”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的教育改革要求。究竟什么是“水课”,学术界上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或概念,作为学生经常说的一个口头词、流行语,其基本的意思有三层:第一,课程本身没多少用处,枯燥无味,纯属混学分而来;第二,任课老师管的不严、没毛病、不怎么点名、教师给学生的分数和评价较高等等;第三,学生上课比较随意、干什么都行、没什么压力等。“水课”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中,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不同课程内容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高校思政课也存在这种类似现象,其中“管理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少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上的宽松软、管理的不到位、缺位,管理制度上的“稻草人”等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领域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打造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无疑是今后一段时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的有力抓手。
三、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的教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要实
新时代教育工作要解决好“培养人”的问题,首先必须要解决好“靠谁培养人”的问题,根本上要靠我们的广大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教师的政治素质是否过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业务能力是否精湛、育人水平是否高超,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学生中的“入脑入心”效果。离开了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打造,就无法有效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青年学生的头脑和行动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4]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过程中,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要紧紧抓住教师这个根本环节,通过集中研讨,弥补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不足;通过思政课教师的集体研讨、集中备课解决好内功不足的问题;通过组织思政课老师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培训、轮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多方面的先进经验交流,为思政课质量提升奠定有力的学理支撑、经验集成和方法论指导。新时期,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学科的教材体系;然后,通过教师把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体系,通过课堂讲解等多种渠道把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否针对问题和授课对象,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进入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最终实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认知、认同和积极主动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单纯一条线,不能跟专业教育搞成两张皮。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因此,推进新思想的“三进”工作,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嵌入式、融入式、渗透式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跟专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有机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中去,就需要我们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善于挖掘、发挥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中。通过发挥“课程思政”的教师合力作用,使得每一位教师都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教学成果,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只有教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提高了,才能够做到让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醉生梦死”的快乐大学日子一去不复返。
四、新思想“三进”工作的话语方式要实
话语方式指的是“怎么说”、“如何说”的问题,意识形态宣传话语最忌讳不接地气、不讲究方法的灌输,或“假大空”式的泛泛而谈。居高临下、滔滔不绝地理论灌输,或是板着脸毫无表情的自我说教,或是动不动就充满火药味的批评、“打板子”式的训斥等等,都不是意识形态话语宣传的好方式。意识形态宣传关键是要看谁的故事最终打动人,谁的话语方式更易于让人接受。在话语表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风格讲究“短、实、新”。即一是力求简短精练,观点鲜明,重点突出,不能兜圈子、绕弯子;二是要讲管用的话,要有感而发,不无病呻吟,也不故弄玄虚;三是要有思想、有新意,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这种马克思主义“短、实、新”的话语方式,人民群众愿意听、而且能够听得懂,是站在读者、听众的角度去深入浅出、通俗明白地摆事实、讲道理,直截了当,通俗易懂,因此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方式注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抓住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患什么病吃什么药,并且善讲短话实话,善用比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透。例如,2012年,履新之初的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述自己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此后,他一直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讲到解决“四风”问题时,提出党员干部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提到脱贫攻坚时,他说“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少搞些盆景,多搞些实事”[4];为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6]他勉励群众“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7];在谈到精准扶贫的时候,他强调“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8],要有针对性。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爬山到过一个非常偏远、贫困的地方。一个老太太见了他问,请问你贵姓,你是哪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到,整个村子的乡亲不多,全是“996138”部队,即老人、孩子、妇女,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对待这样一个地处偏僻,又缺乏劳动力资源,全老人和儿童的地方,如何脱贫,显然很难搞什么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思路是:“还是给你们搞’几条腿’来吧——一户养几头黑猪、一头黄牛,再养几只山羊,这总能办得成。”[9]乡亲们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后很高兴。这些充满真情、破解脱贫攻坚的故事,说到了贫困群众的心坎上,有温暖,有力量,不仅凝聚起了十三多亿人民的磅礴之力,还引发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强烈的同心共鸣。新时代,提升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质量水平,在话语方式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其心理需求,科学设置思政宣传教育的话语问题,尽量做到通俗接地气、易懂吸眼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形式与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话题讨论和对话,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所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漫长积淀的文化养分;对广大青年学生的网络表达给予合理引导,鼓励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积极向上扩大网络正能量,在时代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为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添砖加瓦、奋发有为。
五、新思想“三进”工作的效果要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10]如何保障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效果,如何衡量是不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仅靠呼吁和号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从考核机制上想办法,用制度解决问题。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是依次递进的关系,是不是真学不好衡量,是不是真懂、真信更是难以判断,但这些属于过程,过程考核可以有,但容易流于形式,我们关注的应该是结果,即真用。正如毛泽东所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马克思主义宣传必须关注实际效果,要把理论传播与受众接受衔接起来,侧重从应用的角度去考核,防止空对空。
马克思主义宣传的考核要落在实处,关键在“应用”两字,也就是看看马克思主义能不能解释社会现实问题,能不能让群众满意。马克思主义宣传不能高高在上地讲道理,应该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就像毛泽东所说:“要立刻下了决心,向党里要到命令,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需要些什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彭湃,出身地主家庭,留学日本。他投身革命后,断然与这一身份彻底决裂。他头戴竹笠,光着脚版,带着旱烟筒,用通俗的语言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农民的觉醒。彭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用自己的切身行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实效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宣传有无实效,并不是真的无从考核。社会需要是思想理论产生和存在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宣传就要抓住这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真学、真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既然是面向人民大众,那么,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就是评判的重要标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水平高不高、入脑入心的效果好不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牢不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重在行动,要在结果。在教和学的方面,各级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各位思政课老师要先吃透教材,讲出质量来,讲出水平来,讲出风采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在如何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通过“三进”工作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核心要义及其内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科学与价值相统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统一,问题和方法相统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在管的方面,高校要狠抓本科教学秩序整顿,以严格的教学纪律和过程管理制度,确保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查找课堂建设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抓严管教学秩序,落实各种责任制度,通过全面从严管理把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切实提高“三进”工作的质量水平。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推动新思想的“三进”工作,要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管理改革,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高校学生的各项管理制度,打造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