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向何处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高端学术论坛综述

2018-04-01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9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中国化马克思

孔 婷

近百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即中国走什么道路这一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中心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加强对中国道路的哲学反思和哲学引领,由《哲学研究》杂志社、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编缉部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高端学术论坛于2018年6月9—10日在武汉大学举办。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9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此次会议,并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中,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教授指出,人类解放的理想、彻底的理论批判、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的核心精神,这三者始终贯穿于其理论研究和思想体系之中,成为一个被理解的整体,正是这些精神,使马克思成为了马克思,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永恒意义。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把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概括为由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绝对命令的人的存在论、作为人的主观意志物质化的社会物质论、探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规律问题的历史规律论这三个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开放性的哲学,这源自于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性思想,这一思想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开放性,也是我们今天重读马克思时需要坚持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才能从马克思走向当代,按照马克思的方式面对当代历史与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指出,“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这一思想原则始终贯穿于马克思的思想之中,基于原则高度的思想探索,必将引导原则高度的实践,缩短和减轻历史进步的痛苦,照亮人类前行的路。上海财经大学陈忠教授认为,马克思通过对地租之历史特性的研究具体揭示了空间权利的私人性与公共性,而保持空间权利的流动性,对推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大学赵凯荣教授认为,惟有回归政治经济学才能搞清什么是马克思的真精神,这种回归,主要是立足于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批判过程中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深陷矛盾之中,但却正是在这种劳动回归中,孕育着马克思真精神的萌芽。武汉理工大学邓喜道副教授认为,在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上,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综合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克服了近代西方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为环境伦理学走出“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冲突的价值取向的困境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与会学者们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和传播,从一开始就不是教条主义地照抄照搬,而是力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革命实践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运动。中山大学徐俊忠教授指出,毛泽东的思想与实践是历史馈赠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笔丰厚遗产,深入毛泽东的思想与实践的深层逻辑,把握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独特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使其价值得以充分展现,以服务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南开大学闫孟伟教授认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湖北大学陈翠芳教授以新文化运动的理论阵地《新青年》杂志为切入点,回顾了以陈独秀、李大钊、李达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湖南师范大学彭继红教授则分析了以毛泽东、李达等为代表的湘籍革命家为探索中国道路做出的特殊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经历了一场社会化和个体化的运动,这就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从崭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特色现代性所面临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指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带来的结果正是中国真正走向现代化。南京大学张亮教授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强调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正确领会、掌握这一原则,用它去“改变世界”,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走向胜利。武汉音乐学院胡艺华教授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党的领袖始终走在行进队伍的最前列,扮演着引领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明诗教授认为,冯契所构建的智慧说哲学体系作为冯契寻求“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答案的理论成果,就是冯契探索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性

学者们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发表了见解。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认为,西方学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表的“异端”论及“复制”论,其错误在于否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国特性的合法性或合理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特性不仅是完全合法的,而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成立的基本根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中国特性,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认为,在中西哲学的平行比照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建中华民族价值理想的方式,须如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其历史与文化语境中所做的那般,立基于当代中国现实生活,通过对中国近代哲学之直接源头的宋明理学以来的全部哲学价值理想的批判继承而实现。华东师范大学陈立新教授从全球视野、文化自信、现实处境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新型文明的可能性。他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前景,当代中国在执行自己的现代化任务中,有责任也有能力洞穿现代文明的弊端,彰显破解现代文明困局的可能性方向。武汉大学李佃来教授倡导建立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国化范式。他认为,中国学者在研究政治哲学时,不能只是抽象地讨论西方学者讨论过的概念和范畴,而应该根据本民族的历史定位,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武汉大学李志教授认为,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所持有的“融合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儒家化这一论点并不是不言自明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的相容关系,并不表现为一种对称性的关系。因而,在面对儒学传统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甄别哪些思想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容。

四、中国道路的哲学实质

会议还围绕中国道路的哲学实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武汉大学何萍教授指出,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的新精神、新文化,了解新精神、新文化,就是对中国现代性的一种反思,而要进行这种反思,就必须重视新文化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道路的观念转化中去探寻中国道路的文化品格和理性精神。北京大学王东教授指出,正是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尤其是在现代史观及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论中,我们找到了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劳动主导的现代化中国道路的钥匙。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多重意义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本性、理论本性和思想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展,而且意味着经典马克思主义向指导中国实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化。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认为,中国道路即中国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即现代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转化能力成就了中国道路并赋予其世界历史意义,也发扬和光大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国实践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及现当代中国哲学界的自觉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武汉大学赵士发教授指出,中国道路作为标志中国特色的重要范畴,包括实践、理论、符号三重维度,这三个维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国道路的逻辑框架。唯物史观是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道路的学理支撑,只有把握以上三重逻辑,才能理解唯物史观是如何为中国道路提供了这种支撑。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发展是会议讨论的焦点议题。武汉大学陶德麟教授指出,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要把建国以来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作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飞跃性的整体来看,既看到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也决不忽视发生失误的教训。要把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之不易,更好地学习、领会和践行这一划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指出,习近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通过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换,形成了以“生命共同体”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提出了制定严格的环境制度和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这对于实现当代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武汉大学左亚文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重要讲话,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为我们正确地评价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而且为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广州大学皮家胜教授指出,习近平在十九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经典的、深邃的,既揭示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核,又交织了大量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元素,是马克思自然观中国化的准确表达和最新成果。这一成就把马克思自然观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我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湖北大学杨鲜兰教授指出,习近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从发展主体、发展内容、发展条件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对人的发展问题做了全新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的新篇章。南京大学刘怀玉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了构建人类文明空间新秩序的中国方案。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视野下通过批判“旧世界”所发现的“新世界”,也是中国道路自信的历史空间辩证法之未来前景。武汉大学周可副教授认为,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既是与实现中国梦的主题联系在一起的,又继承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原则和立场,这一论述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中国化马克思
武汉大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