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研究综述

2018-04-01胡招祺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9期
关键词:阿尔都塞决定论合力

胡招祺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诸问题中,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研究一直处于相对滞后、淡化、薄弱的状况。为扭转此局面,30年来,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将近30年国内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拓宽、深化历史合力论思想文本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历史合力论思想研究在文本上往往局限于恩格斯的两封书信,一封是1890年9月《恩格斯致约·布洛赫》,另一封是1894年1月《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认为前者是完整表述,后者是进一步补充。

90年代以来,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研究文本逐渐拓宽,又有新的发现,同时,相关的文本还延伸到马克思的部分书信和著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之外的几位哲学家的著作。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合力论思想在《反杜林论》中得到思考,在《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以下简称《终结》)中公开表述。前面两封书信是一种私下的解释,尽管在其中以高度概括的形式清晰地描述了这个思想的基本结构①。由此《终结》取代了《恩格斯致约·布洛赫》成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研究中最重要的文本。另一种观点认为联系到马克思、恩格斯与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关系,研究文本则可追溯到马克思1846年致安年柯夫的信和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第三种观点从历史合力论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即恩格斯捍卫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作斗争,教育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无政府主义“青年派”以及纠正德国社会民主党某些领袖的错误认识出发,认为研究文本还应包括恩格斯1890年8月5日和10月27日致康·施米特的两封信和1893年7月14日致梅林的信。第四种观点从后恩格斯时代历史合力论思想受到的诘难和面临的解释困境出发,认为研究文本还可延伸到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勒庞的《乌合之众》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笔者认为,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研究文本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拓宽和深化,是恩格斯这一思想具有历史活力和时代价值的表现,但在梳理时,应将这些文本做一个主次之分,着重对恩格斯著作中阐述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此作为研究历史合力论思想和审视、评价其他相关文本的根本依据,而不能够一概而论。

二、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理论来源探讨

历史合力论属于恩格斯的创造,在此之前没有这一称谓,学者们只能从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即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与历史结果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寻其理论来源。

一种观点以历史哲学为线索,纵向探寻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渊源②,认为历史合力论思想有一个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从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神论”和宿命论,到中世纪“上帝的计划”被解释为历史必然性的象征,再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步步动摇人们对上帝的崇拜,树立起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大旗,形成了历史背后起推动作用并主宰着历史中个人命运的,不是神秘的自然,也不是上帝,而是人自身的观念。最后这一历史哲学思想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阶段,经康德、费希特和谢林,集大成于黑格尔。康德历史哲学立足于目的论,他把历史规律归结为自然规律,强调历史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黑格尔达到了理性思辩的绝对统一,认为历史是受理性支配的,但理性往往隐藏在幕后,使得在历史上起作用的恰恰是那些盲目的个人意志的冲突,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的目的难以达到,理性的计划却得以实现的所谓“理性的狡计”。

另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直接来源于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理性无法直接阐述历史,必须有一个中介来连接,这个中介在康德哲学中是人感受、接受物自体所呈现的现象的能力,在黑格尔哲学中则是热情、情欲,但二者均要受制于理性的控制,要体现理性的意志。当然,此观点为后来的诘难者留下了“证据”, 会使人误认为恩格斯涉及单个意志的论证还没有抛弃黑格尔那一整套逻辑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受黑格尔“理性的狡计”影响的同时,还与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思想有相似之处。

总体看来,在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研究中呈现出一种“倒挂”现象,即诘难者主张历史合力论思想有理论来源,但其动机是借此将恩格斯这一思想“机械化”、“形而上学化”,以贬低其理论价值;而认同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价值的学者,却回避其理论来源,以此减轻“误读”之嫌。其根据主要有二:第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结论来套用历史合力论思想,觉得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理论来源是一个明问题,没有必要重新研究;第二,恩格斯阐述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文本篇幅较少,其中并未直接提及其理论来源问题。

笔者认为,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有深刻且具体的理论来源,但不是对之前思想的直接继承,而是对其的扬弃。应该立足恩格斯文本,紧紧围绕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实质、解决的核心问题来探寻其理论来源。笔者主张,其理论来源有三。第一,牛顿经典力学的启发。恩格斯用以表达历史合力论思想的专用名词如“合力”、“总的合力”、“力的平行四边形”等,均是来自于牛顿经典力学中的自然科学概念,但是,含义却大为不同。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理所当然受到了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启发式的。恩格斯只是借用了牛顿力的平行四边形中合力和对角线的形式和模型来演绎自己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第二,康德目的论的影响。康德的历史哲学坚持的是理性和热情、欲望共同在历史中发挥作用,人类历史的实现是既合乎理性规律,又合乎人的热情、欲望的目的。康德历史哲学的解释路径,与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恩格斯并没有直接指出其历史合力论思想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但从其所阐述的理论内容来看,与康德目的论历史哲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第三,对黑格尔“理性的狡计”的改造。黑格尔是严格的理性主义者,主张历史遵守必然的理性法则,但理性不自己去实现其目标,而是让热情来充当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这就是其著名的“理性的狡计”。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与之存在着相似性,但从根本上说,历史合力论并不是对黑格尔这一思想的直接继承,而是对之的扬弃,克服了其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三、历史合力论思想的表达图式、理论模型和喻意

恩格斯是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图式来形象描述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学者们从这一特点出发,对其思想的表达图式进行了探讨。第一种是1987年提出的“参考系图式”④。该图式表明采用不同的参考系标准(如分别以现实社会的历史阶段、历史的将来方向、各意志和力量所期望的历史方向、历史的终极目标即共产主义参考系为标准),得出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所表达的结论是不同的。但是,这一图式的缺点是直接从直观上丢掉了力的平行四边行原型,不能体现出合力是许多单个人意志冲突的结果。第二种是1988年提出的“性质图式”⑤。该图式表明合力同时包含有数量和性质两个因素,其缺点是过于形式化,对图示所表达的思想挖掘得不够,把历史合力论所传达的唯物史观的深刻思想内容给“虚无化”了。第三种是1991年提出的“张一兵图式”⑥。该图式既能体现人们是在特定的现实物质条件下创造历史,也能表达每个人对合力的贡献,但是此图式是单一的直线历史发展观,无法确保每个个体意志的冲突产生的合力最终都会连接到历史向度的直线方向上来。第四种是迄今为止最新的“切线图式”⑦,其特点在于能够说明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并从此图式出发阐述了历史合力论深刻的唯物史观思想,但问题是各种意志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历史合力方向无法确保一定是与历史进程曲线的切线方向相一致,即难以说明切线的方向即是合力的方向的合法性。

历史合力论思想理论模型的研究,贯穿于国内历史合力论研究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演化、推进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系统论模型,这一模型超越了试图单纯用物理学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解释历史的“机械论模型”,认为合力是“诸分力按一定秩序有机结合的一个系统”⑧。同时期还有学者提出,现代数学的发展(尤其是系统论、概率论),为研究大系统多变量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数学手段,系统工程、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历史合力论真正成为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⑨。90年代提出的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模型,把历史合力论思想理解为历史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但通过历史中偶然性的个人活动来体现必然性法则。进入21世纪,在“经济人”模型的基础上,有学者又提出了“张力”模型⑩,即历史发展一方面体现为“经济人”模型的盲目性特征,另一方面,合力又是一个特设的历史性规定,当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的时候,“经济人”模型将不再发挥效力。同时期还有群体合作(尤指阶级联合)模型,认为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预示着勒庞“乌合之众”和弗洛伊德“集体无意识”的危险,并且“群体结构愈复杂,群体范围愈大,行动者的理性水平愈低,这种可能性也愈大”⑪。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喻意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1)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人类历史呈现出似自然状态的盲目性;(2)合力作用的结果就是历史,合力是恩格斯在《终结》中对历史含义的一种解释;(3) 个人意志的冲突会导致历史中个人活动的有目的性与历史发展结果的无目的性;(4)历史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总之,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暗示了:历史是人们意志活动的产物,人们确实创造了历史,但是结果并非如人们所愿⑫。

四、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效力范围、归属问题及与历史决定论的关系

关于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效力范围,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可以运用于所有人类历史时期的普遍原则,20世纪80年代的绝大部分学者都持此观点。第二种认为只适用于特殊历史时期。此观点最早是张一兵教授1991年提出,他认为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类时期,只适用于人类前史时期⑬。这之后,关于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效力范围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张一兵教授所持观点。

关于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归属问题,学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历史合力论思想,是恩格斯晚年独立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新的理论成果。不仅从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研究文本、提出的现实历史背景、表述方式、内容看,都属于恩格斯,而且后来学者对历史合力论思想进行批评、诘难,也都指向恩格斯。第二种认为历史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理论成果,可以直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它既不是恩格斯晚年才有的,也不是恩格斯个人单独提出的⑭。早在马克思1846年致安年柯夫的信和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就蕴含着历史合力论的思想。第三种观点认为历史合力论虽然由恩格斯独立提出,但其中的思想是属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的,是他们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思想,并不是恩格斯的创新,这从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所指出的要根据马克思和其本人早年所写的原著来全面研究和理解唯物史观,就可以看出来⑮。

历史合力论与历史决定论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历史合力论包含历史决定论,并为历史决定论的真理性提供依据。学者们从历史合力是由历史分力构成出发,认为经济因素是构成历史合力的一个分力,虽然它起决定作用,但仍然包含于历史合力之中。历史合力论进一步从理论和逻辑上论证了历史决定论的真理性。第二种观点认为历史决定论包含历史合力论,历史合力论是历史决定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合力论只是对历史决定论的补充,只是对历史决定论一个环节的展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为两层,第一是物质条件决定论,第二是意志合力论或历史合力论。历史合力论是历史决定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另一条理论线索⑯。但此观点容易产生将历史合力论淹没于历史决定论的困境。第三种观点认为恩格斯为了驳斥将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的观点,提出历史合力论思想。恩格斯从单个人的意志这一前提出发,得出经济因素归根到底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结论。

五、对历史合力论思想的诘难、辩护及三重方法论转向

阿尔都塞是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最大和最直接的诘难者。

阿尔都塞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诘难主要集中在他的《保卫马克思》这一著作中。其核心观点是: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具有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性质。其诘难主要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第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起点、思路和方法退回到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批评过的、清算过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水平。第二,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是马克思之后的“不成问题的问题”⑰。马克思唯物史观从诸如物质生产、劳动、生产方式、交往关系等等明确、充实、有内容的概念出发,因而能够构成科学知识,但历史合力论从“个人意志”和“最后的合力”两个内容不确定、范围不明确的概念出发,不能构成任何意义上的科学⑱。第三,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势必陷入到认识论的真空”⑲。阿尔都塞在此指责无数单个人意志的冲突所形成的合力即历史结果带有不确定性,必然会陷入无穷后退之中,从而无法判定究竟哪一个是最后的总的合力。第四,恩格斯没有从意识辩证法的哲学中走出来,这种方法论形式体现在“或者,人们就把自己期待的结果——经济——偷偷地塞进最终的合力中去,这就完全等于在单个意志的情形下一开始就把宏观决定性因素塞进微观决定性因素中去”⑳。第五,合力在本质上是无意识的。阿尔都塞认为合力是跟两个分力即相同又有所不同的第三股力量,“原来的两个力量在第三个力量里都认不出自己,虽然它们是第三个力量的组成力”㉑。这样合力便无法分清自己的主体,被看作是无意识的产物。第六,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具有坏的形而上学基础,使得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联系仅仅成了一个愿望。阿尔都塞指出,当我们追问单个人意志的规定性产生的原因时,“它的内容就不再是显而易见的了。因为这种追问可以一直追问到无穷”㉒。第七,历史合力论从个人意志出发不能产生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具有确定性,非历史事件具有不确定性,而从单个人意志的冲突出发,只能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国内诘难者依据阿尔都塞的批评,以群体合作(尤其指阶级联合)理论为视角,来审视并批判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第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只是一个为分析说明社会合作行为所设定的极简单的理想化模型,不能作为一个标准的唯物史观原理来对待。第二,历史合力论不是存在明显物役性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具有普遍性的特殊规律。它只是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可能存在但却概率颇小的一种很少出现的理想性情况。第三,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所采用的思考模式与斯宾塞用以解释社会合作结构的个体主义方法是非常相似或一致的,由此重新陷入到被马克思所批判过的神话当中㉓。第四,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面临着《精神分析》无意识和《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的解释困境。

历史合力论思想的辩护者,对阿尔都塞的诘难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反驳,并指明了历史合力论走出诘难的出路,有力地捍卫了这一理论成果。第一,阿尔都塞的诘难带有特殊时代历史环境的印记。阿尔都塞在晚年对收集于《保卫马克思》的论文中的理论成见也有多次的自省,这些成见明显地在他反对传统哲学人本主义及其目的论中有其根源。第二,恩格斯的论题是依循于实践生存论的视野展开的,尤其是从历史、时间、发展与关于人的活动联系的角度来论证的。时间成了回答不确定性、偶然性、差异性境域中社会内部自然生成秩序如何可能问题的基本视野㉔。第三,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前提早已超越了18世纪唯物主义对单个意志冲突的观念和假设,是要将思想中的、想象中的历史认识变成对现实的历史认识。第四,阿尔都塞把“传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出发点”归到恩格斯头上,显然是没有命中靶子。意识问题可以并应该透过对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分析得到全面的更新。单个人意志冲突与融合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原生或前提条件,而是与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历史的产物㉕。第五,阿尔都塞指责合力在本质上是无意识的,这是“将单个人意志进行平均化的做法,是将历史活动中创造历史的个人抽象化为失去个性的原子个体,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㉖。

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所提出的种种诘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批评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这些矛盾根源于马克思唯物史观自身,或者是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所进行的“修正”,退回到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水平。此类诘难属于诋毁、歪曲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行径,应予以坚决回击。另一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面临着解释新的时代问题的困境,由此受到了学者的诘难。此类诘难要一分为二地看,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新的历史环境下面临困境是正当的,当务之急是要将历史合力论思想时代化、中国化,并不断发展,不能因其失去了在某些问题上的解释力而否定其真理性和价值。

随着历史合力论思想研究的深入,尤其是为应对诘难者的挑战,学者们指出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带有巨大的理论张力,理论自身存在着三重不同维度的方法论转向。第一,从机械决定论的思维走向“历史的辩证决定论”。紧紧围绕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这四大环节,把握他们之间的辩证运动关系,从而深刻领悟唯物史观的精髓。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现实的方法。第二,实践生存论的转向。阿尔都塞错误地认为恩格斯陷入了所谓“意识的辩证法”的循环论证之中,实际上,恩格斯早已从这种漩涡中走了出来,上升到了“实践生存论”的高度㉗。第三,社会历史问题认识论化的倾向。历史合力论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更好地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把握历史规律的行动指南和科学方法,而不是具体结论㉘。这三重转向在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中客观存在,是共时性的,同时存在于历史合力论思想体系之中,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

注释:

①⑩㉘ 胡大平:《恩格斯“合力论”再探讨》,《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② 庄国雄:《“合力论”思想渊源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③⑫㉕㉗ 张文喜:《恩格斯的公式具有怎样的哲学视域——驳阿尔都塞对“历史合力论”的批评》,《学术月刊》2009年第8期。

④ 邓友平、彭代雄:《历史合力与社会进步刍议》,《求是学刊》1987年第1期。

⑤ 陈孔立、施伟青:《〈说“合力”〉质疑》,《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⑥⑬ 张一兵:《恩格斯社会历史观“合力说”之新解》,《现代哲学》1991年第2期。

⑦ 叶讠戋、李凯林:《历史进程的多因素之迷图式》,《学术界》2013年第7期。

⑧ 任庆有:《论合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⑨ 孙凯飞:《唯物史观与合力论、系统论和统计律》,《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年第3期。

⑪㉓ 刘森林:《群体合作困境的马克思主义审视:重评恩格斯的合力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⑭ 余维:《历史合力、历史合力论与唯物史观》,《晋阳学刊》1991年第2期。

⑮⑯ 王南湜:《历史合力论新探》,《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⑰⑲⑳㉑㉒ [法] 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18、119、115、112、113页。

⑱㉖ 叶泽雄、胡招祺:《为恩格斯历史合力论辩护——对阿尔都塞诘难的驳斥与反思》,《河北学刊》2017年第4期。

㉔ 张文喜:《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历史语境及其当代意义》,《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阿尔都塞决定论合力
“走出阿尔都塞”还是“回到阿尔都塞”:学术史效应和思想史研究的辩证
论阿尔都塞对权力问题的反思——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考察
“芪”心合力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合力
阿尔都塞接受“毛主义”概说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
气象影响文艺:从结构决定论到文化生产论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