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法介入流动青少年网瘾问题的个案应用
2018-04-01刘晨男
刘晨男 石 楠
一、导言
基于青少年网络成瘾低龄化的现状,探索流动青少年网瘾的干预方法显得十分必要。目前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主要是以病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为研究视角进行介入,已有的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①曹建琴,周郁秋,才运江:《网络成瘾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载《现代预防医学》,2011(4)。,其中心理行为干预方法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要介入方法,还包括动机性访谈法和现实疗法等②方晓义,刘 璐,邓林园,刘勤学,苏文亮,兰菁:《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载《心理发展教育》,2015(1)。,动机性访谈法目前多被运用于临床医疗或干预物质依赖等领域或问题中,鲜有将动机性访谈法运用到流动青少年的网瘾问题中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的实证研究。本文中的流动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2到15岁之间,跟随父母或者亲友流入到现城市居住地,但是户籍与居住地分离的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相较于普通农村儿童青少年或者留守儿童青少年等易于产生网瘾的问题而且更加难以进行干预。③金灿灿,屈智勇,王晓华:《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载《中国特殊教育》,2010(7)。本研究通过对相关干预案例的质性分析,着重总结动机性访谈法运用于流动青少年网瘾问题时的有效机制,填补了国内关于动机性访谈运用于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具体干预方法和模式的空白,为相关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社会工作实务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性知识。
本研究使用Young氏8项测试标准①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998,(3): 237-244.和DSM-5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②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筛选确定了11名来自X中学和Y小学的案主有网络成瘾问题。根据 Young的8项标准,有5项回答为是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而根据DSM-5的10项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有5项及以上是经常或总是的情形就被认为是网络游戏成瘾。这些案主均为男性,年龄介于12~15岁。在2015年8月中旬至12月下旬,三名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生在督导的专业指导下,分别对每位案主进行了8次个案访谈和2次家访,每次个案访谈大约1个小时,并在征得案主同意后对访谈进行了录音和转录。参照新墨西哥大学酒精物质滥用与成瘾中心的动机性访谈法治疗完整性3.1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Treatment Integrity 3.1,MITI 3.1),对所收集的44次个案访谈录音转录文本的资料进行了编码,以尝试在资料编码和分析的过程中呈现出动机性访谈法在介入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的有效模式或技巧。
二、文献回顾
动机性访谈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也被翻译为动机式访谈法,首先是作为问题饮酒的干预手段、由美国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Miller在1983年提出,并由他和英国的 Rollnick教授共同发展完善。③骆宏,许百华:《动机性访谈: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行为改变咨询技术》,载《应用心理学》,2005(1)。以下将从动机性访谈法的概念、基本精神、理论基础、技巧及实施原则、应用现状等几个方面对动机性访谈法进行综述。
(一)动机性访谈法的概念及基本精神
动机性访谈法是一种协作的、目标导向风格的沟通方式,特别注重引出案主改变性语句。它被用来发掘案主转变动机,比如在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探索并引出个体关于改变的原因,并且强化案主对一个具体目标的动机和承诺。动机性访谈法特别适合用于对行为改变有矛盾心理的案主。案主处在一种改变与不改变的矛盾心理中,这是行为改变意向阶段的主要心理特点④骆宏,许百华:《动机性访谈: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行为改变咨询技术》,载《应用心理学》,2005(1)。,而动机性访谈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此类案主找出其行为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及其多种的内在的价值取向⑤杨文方,岳婕:《动机性访谈及其在女性健康行为中的应用》,载《妇幼综合研究》,2008(4)。,通过导向性语言引导促使案主基于自身价值取向倾向于改变,这对于处在改变初期的个体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动机性访谈法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问题行为及其所致疾病的干预和治疗。⑥方乐,张新卫:《动机性访谈的理论与实践》,载《现代实用医学》,2011(9)。
动机性访谈法的基本精神包括合作、接纳、至诚为人和唤出。⑦[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第23页。合作意味着对案主的尊重,不把咨询师放在专家的位置而是协助者的位置;而接纳意味着对案主的无条件的接纳、肯定及对案主选择权的自主性尊重;至诚为人就是诚实并对案主的需求给予优先的考虑;唤出的基本精神建立在优势视角之上,假设每个案主都具备改变的能力,强调的是对案主本身所具备的潜能和能力的挖掘。
(二)动机性访谈法的理论基础
动机性访谈是从现有的心理疗法模式和行为转变理论中提炼出的一种原理和方法①杨文方,岳婕:《动机性访谈及其在女性健康行为中的应用》,载《妇幼综合研究》,2008 (4)。 [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第483页,第62页。,它并非建立在特定理论之上,而是以多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支撑而发展起来的②张莹,余丽君:《动机性访谈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干预中的应用进展》,载《护理研究》,2013,(9)。方乐,张新卫:《动机性访谈的理论与实践》,载《现代实用医学》 ,2011(9)。,如归因、认知冲突、自我效能和Rogers的移情法。③具体来说,动机性访谈是以改变的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TTM)为框架,根据行为改变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将 Rogers 的人本主义理论、Festinger 的认知失调理论、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相结合。④⑤作为动机性访谈的最重要理论基础,改变的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 TTM)是由学者Prochaska和DiClemente 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逐渐发展和完善。⑥[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第483页,第62页。改变的跨理论模型强调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改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这5个阶段。⑦骆宏,许百华:《动机性访谈: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行为改变咨询技术》,载《应用心理学》,2005(1)。在前意向阶段中,个体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或问题导致的后果,未有改变动机;意向阶段的个体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但尚未制定行动计划;准备阶段的个体已经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开始制定改变计划但尚未付诸实施;行动阶段的人们开始按照原定计划付诸实施、做出改变;而维持阶段致力于维持或巩固已获得的行为改变,此阶段的努力若有所欠缺则可能出现复发。⑧方乐,张新卫:《动机性访谈的理论与实践》,载《现代实用医学》 ,2011(9)。动机性访谈法会根据不同阶段选择较为合适的访谈技巧,帮助案主正确看待改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增强案主做出改变的动机,最终促成并巩固案主的行为改变。动机性访谈法的理论基础都已经被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是指导临床和行为干预十分有效的理论。⑨张莹,余丽君:《动机性访谈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干预中的应用进展》,载《护理研究》,2013,(9)。
基于改变的跨理论模型,动机性访谈将人的行为改变过程分为前意向阶段(pre-contemplation)、意向阶段(contemplation)、决策阶段 (determination)、行动阶段 (action)和维持阶段(maintenance) 这5个阶段。⑩方乐,张新卫:《动机性访谈的理论与实践》,载《现代实用医学》 ,2011(9)。具体来说,在前意向阶段的个体没有改变的意向,对于问题行为处于不自知或者麻木的状态;意向阶段人们已经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开始思考如何做出改变;处于决策阶段的个体开始选择改变的策略及方法,但尚未付诸实施。前3个阶段属于行为改变的酝酿阶段,在行动阶段中,案主已下定决心付出努力来改变问题行为;最后一个阶段即案主继续维持已经改变了的行为状态,防止复发和反复。动机性访谈法根据以上不同行为改变阶段的心理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和方法来促进和巩固案主的转变。
(三)动机性访谈法的技巧和实施原则
Miller和Rollnick认为动机性访谈的核心访谈技能可以简单的表示为“OARS”,即询问开放式问题(Opening questions)、肯定(Affirming)、反映(Reflecting)、摘要(Summarizing)。①杨文方,岳婕:《动机性访谈及其在女性健康行为中的应用》,载《妇幼综合研究》,2008 (4)。 [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第483页,第62页。使用开放式问题可以引出案主关于行为改变的观点,也给咨询师反馈式倾听创造了机会,询问开放式问题还可以使案主有足够的空间来探索自身矛盾心理②张莹,余丽君:《动机性访谈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干预中的应用进展》,载《护理研究》,2013,(9)。方乐,张新卫:《动机性访谈的理论与实践》,载《现代实用医学》 ,2011(9)。;肯定即为对案主的强项、优势和闪光点进行真诚的肯定,真诚的肯定可以促使咨询师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也可以强化案主的转变性动机;反映也被称为反馈式倾听(Reflecting listening),是MI中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技巧之一③郭丽丽,许敏:《动机性访谈的应用》,载《中外医疗》,2013(22)。,它强调的是咨询师以接纳、不批判的态度倾听案主并将其陈述的内容反馈给对方,用来表示理解案主的处境和心理感受,也用来引导案主探索矛盾心理和内在转变动机。反映可分为简单反映和复杂反映。而复杂反映包括放大式(夸大式)反映、双面式反映,比喻式反映和递进式反映。①[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简单反映是对案主所陈述话语的简单重复或稍微添加,复杂反映会对案主所表述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反馈,并有可能对接下来要谈论的内容做出猜测。作为复杂反映的一种类型,放大式反映是用夸大的极端话的语言唤出案主的改变语句,双面式反映在前半段承认案主的持续语句,后半段会将案主之前表达过的或者暗含的改变语句反馈给案主②[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比喻式反映通常会用一个类比来展示对案主处境和感受的深入理解,递进式反映会基于案主的表达启发案主思考进一步的策略或者揭示案主自身没有意识到的深入问题;摘要常用于一个访谈或几个访谈结束之时,也可以用于转换访谈内容的过渡手段,咨询师可以运用总结来阐述案主前阶段所关心和担心的事情,表达的转变动机,也可以借此使案主关注自身的行为与目标间的矛盾和差异③方乐,张新卫:《动机性访谈的理论与实践》,载《现代实用医学》 ,2011(9)。,摘要可以是汇集式的、联结式的或者过渡式的。④[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动机性访谈作为一种通过对目标价值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建立来使案主意识到行为改变的必要性并增强行为改变动机的一种方法⑤侯云英,范秀珍:《动机访谈: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新方法》,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5)。,十分强调运用开放式问题唤出个人内在的动机。对于挖掘个体改变动机的方法,学者Miller和Rollnick总结出一些典型的唤出式问题来探索案主内在的动机:(1)渴望(Desire):“你希望会谈结束之后有哪些改变?”;(2)能力(Ability):“你认为你有能力去改变什么?”(3)理由(Reason):“为什么你想做出这些改变?”;(4)需要(Need):“你认为什么需要改变?”。此外,咨询师还可以采用查问极端情况(如:假设你不做出任何改变,你会想象得到的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展望(如:你想在10年之后得到什么样的转变?)、对案主的价值观进行探索等等,这些唤出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协作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案主改变的潜力被释放。⑥[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无论是动机性访谈法理念或是技巧都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不谋而合,它们都强调对访谈对象的接纳、肯定以及对访谈对象自主性的尊重。动机性访谈法的技巧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其精髓就是在合作接纳的氛围中,探索和唤出访谈对象的内在改变的动机,消除个体做出改变的矛盾情绪,促使个体做出改变。
(四)动机性访谈法的应用现状
动机性访谈法具有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优势,对于服务对象的内在动机及行为改变的巩固程度也比较高,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及认可。⑦郭丽丽,许敏:《动机性访谈的应用》,载《中外医疗》,2013(22)。在查阅国内文献过程中发现,使用动机性访谈法能够增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意愿和信心,提高服药依从性⑧夏超颖,张小红:《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载《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34)。、提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知信行水平,降低患者血压。⑨张会敏,张海洋,唐四元,朱丽丽,李荣:《动机性访谈干预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载《现代预防医学》,2015(18)。MI对于酒精、海洛因、可卡因、大麻等一些物质依赖患者具有良好的行为干预效果,MI在帮助个体戒烟,饮食控制、增强体育锻炼等健康行为促进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⑩骆宏,许百华:《动机性访谈: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行为改变咨询技术》,载《应用心理学》,2005(1)。此外,有学者关于以MI为基础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发现,干预组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①张茵,赵雅莉,徐蕾等:《动机性访谈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中的应用》,载《护理学杂志》,2012(19)。概括来讲,动机性访谈法在物质依赖及其他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饮食和运动、赌博和艾滋病等领域的疾病治疗和行为改变具有较好的效果。
但是,目前动机性访谈法多运用于临床医疗或干预物质依赖等领域或问题中,鲜有将动机性访谈法运用到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中。本文作者仅找到两篇相关文献,其中之一是一项在韩国的研究,学者尝试运用动机性访谈和认知行为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36名参与者被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和控制组三组,干预组实施动机性访谈和认知行为治疗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对照组只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来进行干预。在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实施干预并与控制组进行对比后发现,干预组的网瘾青少年的冲动行为和抑郁症状显著减少或减轻,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降低。②Jung,Myung-Hee.“Effects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on Adolescents’ Internet Addiction”,Dissertation,South Korea, 2007.另外,香港地区的一篇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中也把动机性访谈加入到干预方案中,并且获得了一定疗效,但是不清楚动机性访谈在其中具体起到的作用和操作是什么。③Shek,D.T.L.,Tang,V.M.Y.,& Lo,C.Y.“Evaluation of an Internet Addiction Treatment Program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Adolescents,2009(174):359-373.虽然动机性访谈法在上述文献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但总体来讲,国内将动机性访谈法应用到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实证研究比较欠缺,且缺乏有效具体干预技巧的实证分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研究就致力于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把动机性访谈运用到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并在干预研究中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究有效的具体干预技巧和方法。
三、动机性访谈法介入流动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模式
本文11位案主均为跟随父母从农村地区进入到S省S市的流动青少年,年龄在12岁到15岁之间。案主的共同特点是对网络较为沉迷,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除了上网以外的其他兴趣爱好。案主们每周上网时间为17-41小时不等,经常会包夜上网。由于案主父母忙于工作,与案主的沟通交流较少,亲子关系欠佳。本研究在编码和分析44次个案访谈的过程中,对动机性访谈技巧运用到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中的有效模式进行探索,以下六个较为有效的模式或技巧在进行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凸显出来,为之后进一步的应用和验证提供借鉴。
(一)肯定案主的价值和能力
动机性访谈过程需要借助案主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来实现改变,社会工作者不但要肯定案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具备的价值和改变的能力,而且要善于肯定案主所特有的强项、优势以及为改变所作出的努力亦或肯定案主能够诚实地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等。就本文的11位案主的情况来说,流动青少年很少得到来自家人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很多案主缺乏自信,即使在访谈过程中做出了改变,但仍不愿承认自己有做出改变的能力。而社会工作者贯彻整个个案干预过程的肯定和赞赏让案主慢慢认识到了自身有改变的能力。
社工:你做得特别好的一点就是你愿意付出努力,包括你减少上网的时间和表达你自己的感受方面,你都做得很好。其实你也看到了,你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只要你付出努力都是可以改变的。[肯定]
A:嘿嘿(不好意思地笑)
社工:这中间的力量是不是你自己的努力?因为即使我要求你减少上网的时间,但是你自己没有付出努力,你觉得这些改变有可能发生吗?
F:(摇头)
社工:嗯,所以你要意识到你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变的,这些事情都是你做的,比如拒绝别人的上网邀请、你到了规定时间之后就下线,这都是你自己做到的。[肯定]
G:嗯,和好几个人,可是他们上网的时间比我久,因为上次你说最多只能玩4个小时,然后到时间我就下线了。
社工:嗯,你自己提前不玩了!太棒了![肯定]
G:然后他们在那边玩,他们说你怎么不玩了,我说我先回家了,我家里有事,就先走了。
社工:嗯嗯,我觉得非常棒,因为你很好得控制了上网的时间。[肯定]
动机性访谈技巧中的肯定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社工有意识地留意案主的优势和能力。通过肯定的方式,帮助案主及时巩固已习得的技巧,提高了案主战胜困难和做出行为改变的自信心。
(二)询问开放式问题
询问开放式问题是动机性访谈法的核心技能之一,询问开放式问题可以让案主感受到社会工作者很在意并且愿意倾听他的感受和想法,在唤出案主改变语句方面具有很大作用,也可以改变案主某些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帮助案主认识事情的潜在原因,挖掘出更多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社工:如果今天爸妈都不在家,你怎么让自己停止上网呢?[开放式问题]
K:如果是不打“英雄联盟”的时候,我就给电脑定时。如果打“英雄联盟”,我就和自己说,打完这局就不打了。
社工:很好,那如果是拒绝别人上网邀请的话你可以怎么说呢?[开放式问题]
I:我不去,我还有好多作业没写完呢,我爸妈也不让我去网吧,那里也不太好玩,自己家里不是有电脑吗?为什么一定要去网吧呢?
社工:那除了是你爸打了你,你会在网吧夜不归宿,还有其他什么情况也会让你夜不归宿?[开放式问题]
F:还有就是我爸我妈都不在家,他们都说早上才回来,然后家里只有我一个,然后我妈告诉我哪里有钱,叫我去买饭,然后我买好饭就去网吧,然后玩,玩很久,等网吧关门的时候我再回家。
访谈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断尝试询问开放式问题,促进案主的自我思考,适时帮助案主澄清不合理的信念和想法,社会工作者在耐心引导案主说出改变语句时,最大限度得让案主的自我效能得以发挥,以支持案主的自主性。这种方式,比直接说教和提出改变建议,让流动网瘾青少年更多感到被尊重,更好地唤出改变性语句,也更好地避免了流动网瘾青少年产生反感。
(三)反映性倾听(或反馈式倾听)
反馈式倾听是指咨询师以不评判的态度让案主表达其感受及想法,并将案主所陈述的内容反馈给对方。①方乐,张新卫:《动机性访谈的理论与实践》,载《现代实用医学》,2011(9)。学者Miller和Rollnick将反映性倾听称为动机性访谈技巧中的核心技巧。②[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依据反映的深度可以将反映分为简单反映和复杂反映,简单反映即社工对案主所表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或只是稍微进行添加。复杂式反映则会对案主所说的话添加社工自己理解的重点或内容,有时也会对案主接下来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一个猜测。在编码访谈资料时笔者发现,访谈过程所运用访谈技巧最多频次出现的即为反映性倾听,并对改变起到关键作用。
G:我每次和同学说我能减少上网时间,他们就说,就你还能少上网呢,你要能少上网我就从楼上跳下去。
社工:他们不相信你能减少上网时间。[简单反映]
社工:你觉得玩时间太长会有什么感觉?
D:我觉得眼睛会有很重的样子,还有就是玩久了的时候会觉得身体有点虚弱。
社工:有时会觉得眼睛不舒服,时间长了身体也会不舒服。[简单反映]
社工:嗯嗯,挺好的。在咱们制定这个计划之后,你执行得怎么样呢?
K:我玩得很少的,基本没怎么玩。
社工:嗯,看起来你执行这个计划好像不费什么力气。[复杂反映]
K:还好,因为我玩的时候会想着你给我说的那些。
对持续语句,即案主表达不想改变现况的语句,最常见的反映性回应方式包括直接反映、放大式反映和双面式反映。③[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直接反映是对案主的持续语句提供一个简单或复杂的反映,它直面了案主的持续语句;放大式反映以夸张式的方法来回应案主的持续语句,从而让案主意识到问题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极端;双面式反映在反馈过程中首先会承认案主的持续语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将案主之前表述的改变语句整合起来一并反馈给案主,让案主的注意力集中到想要改变的原因和方法。简单反映和复杂反映的交互运用,使得与流动网瘾青少年谈话自然继续下去的同时,巧妙地将谈话重点引向想要改变的内在动机、原因和方式。因此,该干预方式对增强流动网瘾青少年转变动机和巩固其已经习得的转变技巧起到了关键作用。
I:(拒绝同伴的上网邀请时)如果你要再说得多的话,他们会觉得你是虚假的。
社工:嗯,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的话你可能不能很好的融入到他们当中去 [复杂反映:直接反映]
社工:嗯,作为小学生,你觉得你们现在的任务是什么?
F:玩
社工:你觉得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全部都是玩?[复杂式反映:放大式反映]
F:当然也有点学习(笑)
G:我妈过来打我一下,然后我就生气走了。
社工:你生气了,你觉得你妈怎么能因为别人家的小孩来打你,但你上次也说其实和大家一起玩挺有趣的并不是所有时间都是不愉快的。[复杂式反映:双面式反映]
F:是啊,可是我现在学习落下太多了,没办法了,不可能了。
社工:你觉得之前没好好学,落下功课太多,但我记得你也说过学习好的话你就不玩游戏了,而且你其实是很想学好的,只是不知道怎么学。[复杂式反映:双面式反映]
需要强调的是,复杂反映并不是要好于简单反映,而是需要根据访谈的进程来确定应使用简单反映亦或复杂反映。例如在访谈初期,简单反映会给案主提供更广阔的表达空间,社会工作者也可收集更多的资料;在访谈深入到一定程度、对案主有了一定的了解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更多复杂式的反映性倾听,加快挖掘或强化案主的改变动机,促使案主做出改变。
(四)询问唤出式问题
在本研究中,有网络成瘾问题的流动青少年案主在改变的过程会出现矛盾心态,因此,案主的改变语句和持续语句也会交替出现。简单来讲,改变语句即为案主表达的想要做出改变的语句,而持续语句则案主想要维持现状、不想改变的语句。案主如果能不断地说出改变语句,那么就很有可能付出努力并做出改变。通过询问唤出式问题可以增加案主的改变语句,从而促成改变。询问唤出式问题包括对案主的渴望、能力、理由和需要进行询问。①[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第231-232页。
社工:那你希望怎么改变这种情况?[询问唤出式问题:渴望]
H:要有危机意识。
社工:嗯,要有危机意识,比如说把闹钟放在电脑旁边?或者用手机定个闹钟。
H:对对对,我刚刚就想说这个的。
社工:你也觉得说对眼睛不好,那你有想过要怎么改变一下?[询问唤出式问题:需要]
H:嗯......我写了字然后贴起来。
社工:你做得很棒,你给自己写了个字条贴在那里,每次看到就会自我控制。
社工:嗯,你觉得就是说,什么是你减少上网的三个理由呢?就是说如果你要减少上网的话,你的理由是什么?你可以想一想。[询问唤出式问题:理由]
F:嗯......一是想继续跟你们聊天。然后,第二个,就是有时侯玩电脑会比较累吧。还有一个就是为了我有更多的零花钱,因为我妈妈不喜欢我上网打游戏,我要是不上网或者少上网她会给我更多的零花钱。
H:对,因为现在有好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了,所以要考好的大学,要成为本科生。
社工:那这个目标很好啊,如果你想要这样子的话,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那你接下来能怎么做呢?[询问唤出式问题:能力]
H:就每天多看一会儿书,多学习一点。不要老被老师敲头。上课要注意听讲,争取不被老师骂。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询问上述唤出式问题的方法值得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应用,大部分案主在回答这些唤出式问题时确实会以改变语句为答案。当然也有的案主会表示“不知道”、“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询问唤出式问题至少已经激发了案主的思考,案主也可能会逐渐的做出改变。
(五)适时做出摘要
动机性访谈法中的摘要一方面表达了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肯定,即社会工作者已经用心倾听了案主所说的话并且很重视它,另一方面也会“帮助当事人保持并反思他们曾经表达的各种经验”①[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第90页,第90-91页。。摘要的类型包括汇集式摘要、联结式摘要以及过渡式摘要。②[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第90页,第90-91页。
社工:比如上周你同学让你别来咱们参加我们的活动,邀请你一起去网吧,但你做得很好,你告诉他你已经答应我们了,你进行了很好的自我控制也相当于拒绝了他人不合理的要求。[汇集式摘要]
B:嗯,是。
H:嗯,玩“部落冲突”,没别的事情干。
社工:嗯,你上次也有跟我讲,你没有办法去图书馆。然后你周末都没事干,就找朋友玩,睡觉,看电视。你说你想学习,但也没什么书可以看。所以我今天就给你找了点资源。[联结式摘要]
社工:嗯,刚刚我们首先聊了怎么去拒绝别人的上网邀请,第二点就是你要学会自我控制,第三点就是你要学会和父母或其他朋友去表达你的感受,尤其是和你爸爸的关系,刚刚我们写的你都可以用,还有别的吗?[过渡式摘要]
F:没有了,就这三点了。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摘要来阐述案主所关心和重视的内容,也可以借此使案主关注到自身目前的行为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此促进案主的改变。摘要还可以肯定和鼓励案主已做出的改变和付出的努力,让案主认可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对进一步做出改变以及巩固维持已有改变充满信心。
(六)征得许可情况下提供建议
动机性访谈虽然很重视唤出案主的改变动机,强调通过案主自身的努力来促成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不可以给案主提供建议,流动网瘾青少年在如何减少上网时间、进行自我控制以及如何拒绝同伴的上网邀请方面、如何与家人良好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和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等方面都需要得到社会工作者的建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征得流动网瘾青少年许可时候提出意见或者建议,会有比较好的遵从效果。
社工:很多时候会有这样好的想法,可是关键时刻就做不到了。你要不要听一下我接触其他同学时他们自己的一些小方法。[征得案主许可]
G:嗯,好。
社工:有一个同学是说他每次上网之前都会制定计划,会把上网规定时间写下来,贴在电脑旁边用来提醒自己,一到时间就不玩了,就下线。[提供建议]
社工:上网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做的,我有一个小建议想听吗?[征得案主许可]
D:想。
社工:就是之前你说喜欢看书,看百科,看小动物什么的,你可以在网上看《动物世界》之类的记录片,可以替代你一上网就打游戏的行为。[提供建议]
动机性访谈中的提供建议与其他“专家式”提供建议的不同之处在于动机性访谈者会征得案主的同意,并且也会更加注重引导案主得出适合自身条件的建议和结论。本研究也发现要重视不同案主间的差异,而不同的案主所提建议的侧重点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提建议方式和动机性访谈的本质是一致的。动机性访谈是一种协作性的对话关系,它遵循以案主为中心的访谈风格,并尊重和肯定案主的自我价值和自主性。这种尊重流动网瘾青少年,并让流动网瘾青少年为自己的良性改变承担更多责任的方式为其依靠自身内因转变起到了促进的效果。流动网瘾青少年相比普通网瘾青少年,支持性系统更加薄弱,因此, 依靠自身内在动力而改变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四、总结与讨论
(一)动机性访谈运用于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探讨
前文所述内容仅为动机性访谈技巧的冰山一角,动机性访谈运用在流动青少年网瘾问题中的有效模式还需不断的实践和进一步的扩展和研究。动机性访谈的其他技巧包括如建立差距、接受并拆解阻抗以及在询问唤出式问题时的展望、回溯、探索案主的目标和价值观①[美]威廉姆·R·米勒, [英]斯蒂芬·若尼克:《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郭道寰、王韶宇、江嘉伟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第236-238页。等等。无论运用哪些访谈技巧,动机性访谈法的基本精神和访谈技巧的精髓应存在于访谈的每一进程中,社工要注重在协作的氛围当中挖掘案主内在的改变动机,相信案主有改变的潜能,最终促使案主做出改变。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层次地挖掘和研究动机性访谈法在运用到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中的有效模式,将动机性访谈法运用到网络成瘾的其他群体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动机性访谈法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此外,研究者也需要注重综合使用其他用来干预青少年网瘾问题的介入方法,为解决流动青少年网瘾问题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干预方法。
(二)亲子关系对流动网瘾青少年网络成瘾性的影响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流动网瘾青少年家庭中不良的亲子关系是导致他们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亲子沟通教育方面,许多家长不知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几位案主的父亲还会经常打骂案主,家庭氛围很差,流动青少年缺乏健康的成长环境。此外,许多家长也感到十分无力,由于自身教育水平有限,他们教育子女、试图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还有很多不足,虽然家长们对孩子的网瘾的事实和现状成绩焦虑已久但不知如何解决。基于上述情况,可以考虑将动机性访谈法的访谈技巧运用到改善网瘾青少年亲子关系的问题上,在家访时运用动机性访谈法的相关访谈技巧为网瘾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帮助,促使流动青少年与家长之间建立起双向沟通,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或许能起到预防流动青少年成为流动网瘾青少年的作用或者避免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复发。
(三)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管理
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普遍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使得多元主体必须共同努力进行预防或干预。从政府方面来讲,对“黑网吧”等网络环境的整治和管理需要政府多加引导,相关部门需要严加监管,并可结合社区工作等方法,宣传科学上网知识,提升青少年对网络的认知水平,培养健康的上网习惯,实现以预防为主的社会管理方式。从学校角度来讲由于流动青少年放学回家后无人看管,家庭监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缺失,因此流动青少年较为集中的学校可以适当推迟放学时间并承担更多的对流动青少年的看护监管责任,积极预防流动青少年沦为网瘾青少年。从家庭方面来讲,家长也应对孩子的上网时间进行约束,从小抓起,帮助孩子及早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其他兴趣爱好,为孩子发展更多可以替代上网打游戏的替代性行为,营造一个充满理解、信任、有爱的家庭环境,这对每一位成长中的流动青少年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每一个流动网瘾青少年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个体的问题也是与所处环境互动的不良而导致的,个体的行为问题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虽然动机性访谈能从改变内在动力对个体流动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有所干预,但是,流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预防和解决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发力,各司其职,也唯有如此,流动网瘾青少年才能尽快摆脱网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