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2018-04-01张方旭

社会建设 2018年1期
关键词:案主小丽理论

张方旭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自引入中国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及本土化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即:社会工作是否能称之为一门学科,它与中国之前的救助及服务体系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将国外社会工作的相关经验及理论直接应用到中国来?我们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民众提供他们需要的专业服务?这些都是社会工作一直以来发展的重点。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必须放到中国的现实背景中来,才能发挥作用以及有所作为。这就使我们不得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将“关系”考虑进来。

中国是一个人情与熟人社会。“关系”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它有时被人们潜意识的等同于血缘(亲戚关系)、地缘(老乡关系)、业缘(同事、同学关系),或是被理解成人情与面子等等。所以,相对于外国学者将关系视为一个研究领域,中国社会中的关系却是特指且相对具体的。“关系”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工具。

实际上,社会工作自出现以来一直十分关注关系问题。从19世纪末在英国成立的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ies,COS)到当代社会,社会工作关注的核心问题始终围绕在个体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更是对其影响深远,而这些学科大多都是以人为基点来进行学科研究的。以这些学科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的工作重点也向来都是处理案主周身的各种关系。因此,“关系”的处理与研究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当然,西方学者也曾尝试将“关系”引入社会工作。Folgheraiter根据意大利在社区照顾(community care)和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探讨了社区照顾中的利益相关方(照顾者、邻居、志愿者、专业社会工作者、管理者及决策者)如何在社区照顾计划和相应的决策中进行沟通,而得到共同的权力,进而实现效用最大化。Folgheraiter指出,当社区照顾的利益相关方形成关联网并得到相应的授权时,就可以使社区照顾的效用增加。①Folgheraiter, F. “Relational Social Work: Toward Networking and Societal Practices”. London: Jessica Kingeley Publishers, 2003, p22-25.相对于Folgheraiter,Ornstein和Ganzer的研究则相对微观,他们指出,如果社会工作者作为变革推动因素(a change agent)参与进具体的社会工作过程中,将会有效地提高临床服务效果。他们指出,在考虑特定服务对象的治疗情况时,应该将治疗师的思想、感受和态度考虑进去,治疗师的思想、感受和态度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案主所处某一特定情况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同时,这样可以使治疗空间不断扩大,也可以针对案主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更适合的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案。同时,他们已经将这个概念框架成功地应用在对于无家可归者,慢性精神病患者和药物滥用者的社会工作中。②Ornstein, E.,Ganzer, C. “Relational social word: A model for the future”.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 2005,vol.86(4).

同样的,中国学者对于将关系理论引入社会工作也做了一些尝试,文军教授主编的《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一书中曾系统介绍了什么是关系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③文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第127页。这可能是国内学者对于将关系理论引入社会工作的最早尝试之一。杨超、何雪松从关系视角的理论脉络、哲学基础等方面论述了什么是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并结合潘光旦提出的“社会学的点、线、面、体”给出了关系视角的解释分析框架。④杨超、何雪松:《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学海》,2017(4)。但却只注意了关系的广度而没有对关系的深度进行区分。

可见,社会工作虽然看重“关系”,但是学界却没有一个系统的关系理论,所以,对于关系理论究竟是什么,关系理论的具体研究对象,学者们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在西方学界,关系一般不作为一个特指的概念,而是用来指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这也就必然造成了关系理论的“综合性”,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诸多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互相交叉与结合的结果。主要处理的是个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关系问题。所以,社会关系虽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传统研究议题之一,但它更多的被理解为一种研究领域,而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理论与方法。⑤文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第127页。

那么,既然对“关系”的把量,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及社会工作本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有必要立足于中国现实语境,重新梳理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关系理论”,建立起一个适合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整合的社会工作的关系理论。

二、关系理论的理论脉络

“关系”本身是个复杂、深奥的现象,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论述,但是由于其复杂性,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学者们很难揭示出其完整的内涵。虽然关系理论是多样的,但还是可以在众多关系理论中找出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几种主流研究取向。

(一)从“社会网”①的角度阐释关系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将社会中的关系看成是一个巨大的网络,而社会结构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也即是通过社会网表现出来的。②张进宝:《“关系社会学”何以可能?》,《国外社会科学》,2011(2)。概括来说,社会网络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而社会就是由相互平行或交错的网络组成的大系统,社会网的结构及其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是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社会网络理论还指出关系有强、弱之分,也就是说关系之间是存在着关系力量的。格兰诺维特在1973年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并提出了测量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他指出,强关系是群体内部的纽带,弱关系是群体之间的纽带。群体内部由于群体成员的同质性较强,所以导致群体成员所掌握信息的重叠;而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异质性较强,信息也不相同,所以此时弱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充当着联系不同群体的桥梁的作用,也就是信息桥。信息桥是不同群体间信息流通的媒介,这就是弱连带优势理论。③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国外社会科学》,1998(2)。

但在中国,边燕杰通过对天津等地的求职者的求职过程进行调查,发现与格兰诺维特所说的“弱关系”在求职中的重要性不同,中国的求职者大多是通过“强关系”来获取第一份工作,进而提出了与西方弱关系不同的“强关系”假设。④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国外社会科学》,1998(2)。格兰诺维特与边燕杰之所以会对求职者的求职过程提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

(二)从“社会交换”的角度阐释关系理论

社会交换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和社会关系都是以奖赏和报酬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就是一种给予与得到的关系。社会交换并不仅仅出现在微观社会结构中,更出现在宏观社会结构之中。也就是说,社会交换既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换,也包括社会层次之间的交换,及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换。而宏观社会结构之中的交换,需要正式的程序与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持秩序。⑤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2008年,第110-148页,第140-148页。霍曼斯认为人们都是有理性地重复着有报酬的行动,对报酬的相关刺激做出理性的回应,并根据个体对特定报酬赋予的价值展开行动,并且每个个体都有理性去追求最大的利益回报。他指出个体的社会交换行为规律与经济学中的互惠交换原理是一致的,这种交换关系是维持人际互动的基础。

虽然,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是社会交换,但交换不一定都是对等的。群体中的不对等交换会导致权力的产生,如在企业中,老板提供报酬,员工提供认同和服从,这样的回报对双方都是有意义的。这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交换,而是交换双方为了获得各自所需而达成的交换共识,员工为了获得报酬而自愿承认权力的有效性。布劳还提到了另一种强制性的权力关系,这则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这种交换关系需要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与实践的效果来不断改变惩罚手段进行维持。⑥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2008年,第110-148页,第140-148页。

(三)从“社会资本”的角度阐释关系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得的潜在的或实际的资源集合体。可见,社会资本是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是获得资源的手段。①Bourdieu, P.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240-245;Coleman,James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8,vol.(94).个体占有的社会资本量一方面与个体在群体中的身份有关,也就是说,个体的社会资本量受到个体的关系网络规模、经济地位、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资源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集体成员提供支持, 是个体获取群体信用的“信任状”②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4)。;另一方面与个体所在的群体的规模和群体中其他成员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有关。布迪厄指出,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越接近的群体成员,所掌握的社会资本的量就越相似,就越容易形成关系网络。

①人类学家德拉克里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了“社会网”概念,他指出社会中的关系是一种巨大的网络,而社会的结构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也即是通过社会网表现出来的。参见:张进宝:《“关系社会学”何以可能?》,北京:《国外社会科学》,2011(2)。

总体来看,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功能性的,它是促进个体获得人际信任和资源的重要条件。社会资本的积累依赖于与个体成员有关系的其他成员所拥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的质量和数量,所以,社会资本的累积需要对社交活动的不间断的努力。③Bourdieu, p.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240-245.

(四)中国学者的关系研究

中国是一个人情与熟人社会。在中国,“关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同时也是理解我国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工具。中国的关系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

一种是抽象层面上的关系研究;“关系”一开始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视野中便与亲情伦理相联。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传统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熟人社会”。他指出,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亲属关系,并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关系的远近来差序构建的,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④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30页。。许烺光的“情境中心”为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增加了感情深度,他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以“情境”为中心的。他指出,中国人的关系网络是在家庭关系的基础上,扩展开去而形成的。所以,中国人的“关系”感情因情境的不同而分化,这个情境也就是家族内还是家族外,中国人的行动方式也因“关系”感情的分化而分化。“情境中心”从动态上很好地解释了中国人行为方式。许烺光与费孝通都强调了以血缘与家庭为基础的人们的相互关系,但中国社会的关系显然不仅于此,还需有关社会的普遍性的关系思想,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恰恰可以很好地描述这种关系状况。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与西方不同,是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人从一出生,便在一定的关系中生活,“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种种关系,即种种伦理。”⑤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94页。家人关系是最天然的社会关系,所以“伦理首重家庭”⑥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95页。。到社会上后,随着年龄和生活的变化,人们会“有四面八方若近若远数不尽的关系”⑦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95页。。但这些关系都是在“家本位”的关系上延伸发展出来的。伦理具有扩展性和普遍性,也正是由于此,才使中国社会能够拓展如此之大,持续如此之久。身处在各种伦理关系之中,每个人对他人都有着一定的义务,而他周围的人一样对他负有义务。“平素多来往,遇事相扶持”也就成了中国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原则。

另外一种取向是具体的关系研究;如: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这一理论模式的基础是人际关系的分类。⑧黄光国将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照其所含的情感性行为与工具性行为之比来划分,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参见:黄光国,胡先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黄光国指出,虽然用以描绘关系的词有很多,例如:人情、面子、关系、报等。但促使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却是关系双方之间的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原则在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中都可以体现。在情感关系中,人们通过关系,交换关爱、安全感和归属感;混合性关系中关系的双方按照公平法则各取所需;混合性的关系则需要关系的双方通过礼尚往来来维持。可见,“关系”更多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特殊工具。

翟学伟认为,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一般来说,人情是核心,人伦正是这一基本模式的制度化,而人缘是对这一模式的设定,它将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限定在一种无须进一步探究的总体框架中。后来他进一步概括到,相对于西方人更倾向于流动、确切的互惠、独立、为自己着想以及信仰自由等,中国的人际关系更倾向于长期性和连续性。人情应该以算不清、欠不完才好,这样才能使关系持久地继续下去。中国人的人情法则是报大于施,这样关系才能建立。这种人情交换关系是把目标放在关系的维持或不维持上,而不是一次性交换的平等获得上。①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因为,关系双方人情的运作期待不是直接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恩惠的最优化。②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林南则认为关系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非对称性的社会交换关系。他认为:第一,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不同,不具有对称性和及时性,社会交换追求的长期性和每次具体交换的非对称性。第二,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双方都排斥赤裸裸的工具性对等交换,因为太强调对等就会影响关系的长期性。第三,在每一次具体的交换中,关系的双方肯定是互惠的,人情是共赢的。林南认为,作为非对称性的社会交换关系,工具性交换只是手段,而维持、加强和扩大交换关系本身才是目的。③

三、关系理论的分析框架及应用

结合前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将社会工作中的关系具体操作化为:关系主体、关系网络、关系力量与关系资本,并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对社会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关系主体,指的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关系主体是在社会及社会结构中被定义的,脱离了社会,也就不存在关系主体了。在社会工作中,关系主体既可以指的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指一个社会机构或是社会群体。

关系网络指的是人与人、与人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即是说,关系网络指的是关系主体所处的社会网络,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就是在关系网络层面来研究中国社会的。

关系力量指的是关系主体与其他关系主体之间情感深度,及关系的强、弱及远近;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的“情境中心”,就是在关系力量层面解释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因此,家族关系、血缘关系越近则主体间的关系力量越强、越远则越弱。关系资本指的是关系主体拥有的或占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④边燕杰:《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社会工作就是一门帮助案主处理好其周身的各种关系的学科,让案主在“有爱、支持、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因此,当关系主体指的是具体单个案主时,社会工作者应该从案主的关系网络、关系力量、关系资本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估,然后帮助案主重新建立起新的支持网络或改善现有关系网络。当关系主体指的是某一群体时,同样的,社会工作者首先应对该群体进行分析,并理清该群体在其所在的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挖掘该群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帮助该群体改善与其他群体或是组织之间的关系力量。

对于社会工作本身来说,社会工作如何更好地实现本土化,也需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也即是当关系主体指的是社会工作机构本身时,我们就首先要对社会工作机构本身进行定位,然后从关系力量与关系资本等层面具体分析社工机构与政府部门或是其他慈善机构的关系,通过充分挖掘其关系资本及调整其各方关系力量,找出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及不可替代性。关系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充分分析关系主体的情况下,充分发掘关系主体所在社会网络的关系资本,改善关系主体与其他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力量,帮助改善或重建其关系网络,最终达到帮助案主解决困境的目的。为此,我们举2个案例予以简要地阐述和说明。

案例一:

小丽,18岁,高三学生,与母亲和外婆同住,为单亲家庭,一个星期前,刚刚做了堕胎手术。两个月前,认识隔壁校退学男生小明并发生关系怀孕,之后与男生失去了联系。初见社工,她穿着短裤短衫喝着冷饮,情绪低落,却假装乐观坚强。她为失去感情绝望痛苦,同时希望挽回感情。她渴望知识,却又厌恶学校,觉得被同龄人看不起。学习成绩一般,言语比一般同龄孩子成熟。她觉得人生迷茫,没有目标。

小丽家里共有四口人,有一位73岁的外婆;母亲47岁,没有固定工作,平时做些小生意;哥哥是一名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母亲的劳动,哥哥平时做家教,打零工也挣一些钱。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周围人的支持、爱与肯定。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关爱与肯定越多,正面的力量就越多,自信心也会越强。社工小张在与小丽接触了几次之后发现,小丽虽然与母亲和外婆同住,但是她认为母亲和外婆都只喜欢兄长,对自己的关爱很少。小丽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母亲和外婆都不在意。小丽对社工虽然态度很好,却不太信任,她觉得周围的人都看不起她,包括社工小张也是。社工小张认为,小丽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个体关系网络失效,需要帮助小丽重新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发挥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作用。

在充分了解了关系主体——小丽之后,社工小张首先与小丽建立起信任关系,然后从小丽周围的关系网络入手(家庭与学校),帮助小丽改善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社工小张还发现小丽很有绘画天赋,于是,小张充分调动起小丽的关系资本,最后在小丽班主任的帮助与介绍下,小丽进入一个绘画班学习绘画。于是,在社工、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努力下,小丽重新建立起了关系网络,在此过程中,小丽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明显得到改善,在学校中朋友也慢慢多了起来,并重新建立起了自信心。后来,小丽如愿地考入了一所艺术类院校。

案例二:

某小区,老年人比较多,针对老年人开展的小区活动也比较少,由于行动不方便,很多老年人几个月才理一次发;由于社区周围没有医院,很多老年人好几年都没做体检;最近的菜市场要过几条马路,很多老年人都是等着子女有空的时候陪着一起去买菜。于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把该小区的老年人服务外包给蓝天社会工作机构(化名)。

蓝天社会工作机构的社工在了解了小区的特点以及充分分析了该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之后,充分挖掘社区社会资源,在社区推行了“菜篮子计划”,每周一次将市场引入小区固定位置,加强了小商贩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力量”,增加了菜农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使老年人方便购菜;社区工作者还与社区附近的医学院联系,每两周一次邀请医学院医生来社区为老年人做健康讲座,并定期来社区为老年人进行免费基础检查;针对社区老年人平时活动少的问题,社区工作者还在社区活动中心定期组织“老年人爱心手工作坊”以及老年人棋牌类比赛等活动,吸引老年人参加,并使社区活动中心真正发挥作用。

社会工作中的关系主体既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或是社会机构。当关系主体是具体的人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从关系主体的关系网络层面去理解“关系”,从而寻找突破口,进而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当关系主体指的是某一特定群体时,社会工作者则需要从关系主体的关系资本及关系力量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关系主体、关系网络、关系资本、关系力量在具体的社会工作进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四、总结与反思

关系理论在应用层面似乎是万能的,宏观上可以研究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及运行,微观上可以研究家庭及个人的交际网络。但越是万能的理论可能也因越缺乏针对性而变得难以使用。这可能也是以往在社会工作中关系理论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但当我们将关系操作化为:关系主体、关系网络、关系力量、关系资本,并在具体的社会工作案例中从这四个方面去理解与应用关系,那么关系理论在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中将大有作为。如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青少年由于心理、生理都不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青少年问题的原因很多都是源于其周围的交往网络出现了问题,如本应该为青少年提供爱与归属的家庭交往出现问题,或是本应该提供知识与包容的学校网络出现了问题等等。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关系理论也常被应用,在当今这个高效率、低交往的社会中,“孤独”问题是很多老年人所共有的问题,老年人的很多问题也是从“孤独”引发出来的,这时,社会工作者就可以从案主的日常交往关系及所拥有的关系资本出发来解决案主的问题。

如果说关系网络指的是关系的广度,关系力量则是指关系的深度,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向是帮助案主改善其关系网络中的各种关系力量,并充分发掘其所在关系网络的关系资本,最终得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关系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关键。首先,不论是传统中国社会,还是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的非正式规范都是调节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关键机制。为此,在研究中国社会时,关系理论是处于中心学术地位的。其次,关系理论是推进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关系”是一个直接反映中国社会、中国本土文化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任何西方专业的引进都需要有本土化的过程,社会工作也不例外。近几年,随着市场化与城市化的深入,社会工作在中国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相比美国、英国等社会工作专业成熟的国家或地区,中国的社工发展仍然“举步维艰”。社会大众似乎不是很熟悉和认可这个“新兴”的专业。充满“人情”的中国社会,以及社会工作伦理中本身自带的矛盾,使得在中国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更难做到和案主仅仅建立工作关系与价值无涉。关系理论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与中国人,有助于社会工作更好地在中国开展,并加速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进程。

猜你喜欢

案主小丽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小财迷
要笑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