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望到重生: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心理帮扶的行动研究
2018-02-09李玉芬
杨 荣 李玉芬
一、问题的提出
“失独老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提出始于2012年5月9日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此后失独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根据失独老人帮扶文件的界定标准,本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年龄在49岁以上,独生子女死亡,并且不再领养及生育子女的长者①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国卫家庭发[2013]41号公布)》,中国残疾人服务网,http://www.cdpsn.org.cn/policy/dt204l39089.htm,2013-12-18。。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失独老人”的家庭超过100万,并且以每年7.6万的速度递增②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国人口发[2007]78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http://www.nhfpc.gov.cn/xxgk/pages/viewdocument.jsp?manuscriptId=6dd661a9e1214ac0b4330c3ab6ab8 7a6&index=1479817050572, 2007-8-31。。据易富贤推断,不久之后的中国,有失独老人的家庭可能会超过1000万③杨晓升:《失独中国家庭之痛》,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2014,第29页。。失独老人面临心理、经济、生活、家庭关系和社会融入等一系列的问题④方曙光:《社会断裂与社会支持:失独老人社会关系的重建》,《人口与发展》,2013(5)。,其中心理问题是失独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将近80%的失独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⑤陈雯:《从“制度”到“能动性”:对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我们在失独老人的帮扶过程中发现,很多老人常年陷入绝望的泥沼中,无法正常的生活。他们整天以泪洗面,吃不下,睡不着,不愿意出门,严重的甚至患上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每天在家门口或者在学校门口等待早已去世多年的孩子。如何通过具体的行动帮助失独老人走出绝望,恢复心理健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失独老人问题的研究方面,以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居多,关于如何介入失独老人帮扶的实务研究较为缺乏。黄耀明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对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重建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具体展现了实践探索过程中失独问题泛化、失独问题外化、生命价值重塑、失独者互助、家庭重建等焦点工作策略①黄耀明:《失子之殇: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重建的本土话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4(1)。,为失独老人的实务干预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丧亲问题的研究方面,以国外的研究居多,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研究对象的心理层面,研究运用专业的技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进行专业的评估与干预,并开展相应的个体或者团体治疗。1985年Camille Wortman通过研究发现接受心理干预和治疗的研究对象状况远远好过未接受专业干预的研究对象,指出了丧亲辅导的重要性②Darrin R. Lehman, Camille Wortman, Allan F. Williams. “Long-term effects of losing a spouse or child in a motor vehicle cras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218-231.。在这之后一些学者对丧亲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Kubler-Ross等对哀伤的阶段进行了划分,指出丧亲者会经历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和接受期几个阶段③Maciejewski Paul K, Zhang Baohui, Block Susam D, Prigerson Holly G.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tage theory of grief”.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7(7):716-723.。Prigerson进一步指出影响哀伤过程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丧亲的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④Prigerson Holly G, Frank Ellen, Reynolds Charles F, George Charles J, Kupfer David J. “Protective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depression among spousally bereaved el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993(4):296-309.。另外一些学者针对丧亲辅导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目前国外采用较多的辅导方式是通过危机干预的方式进行哀伤辅导,协助生者处理与逝者之间因为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并完成未竟事务,从而实现情感依附关系的脱离⑤Neimeyer Robert A. “Meaning reconstruction & the experience of los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1.。具体的干预方式有沙盘治疗(箱庭疗法)、合理情绪疗法配合情感支持、肌肉渐进式放松疗法、音乐疗法等等⑥张日升:《箱庭疗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国内在丧亲问题方面的研究较少,汶川地震后,一些学者参照国外的“哀伤治疗”理论进行过一些实践,内容主要与地震的主题切合,针对在地震中的丧亲者开展心理辅导,主要采取沙盘治疗的方式⑦冯朝柱:《计生家庭状况及其生育补偿研究》,《南方人口》,2009(4)。。
既有的研究,尤其是国内外关于丧亲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对我们认识和介入失独老人的心理帮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失独父母的哀伤反应虽然包含与人类哀伤经验存在许多共同主题,具有普遍性;也会因为受到“绝后”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产生更深的无奈与绝望,具有其独特性。⑧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王建平:《持续性联结及其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16(5)。因此如何介入失独老人的帮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介入一位失独老人的心理帮扶,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心理帮扶的行动历程、方法与经验。本文在研究中借鉴Gerald Susman(1983)提出的行动研究步骤,研究周期包括问题的诊断和界定、行动计划的制定、行动规划的推动、问题的再评估以及研究发现并从中学习五个阶段,具体见图1⑨Worden J William.“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New York: Springer,2001.。
图1 Gerald Susman(1983)的五阶段行动研究模型
二、诊断:失独老人问题的发现与界定
本文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广州市的一位失独老人黄伯,55岁,祖籍湖南,高中毕业。20多岁的时候黄伯与妻子一起到广州,以跑运输为生,收入稳定。黄伯与妻子关系良好,有一个女儿,妻子在女儿9岁的时候患病去世,黄伯独自抚养女儿长大。女儿三年前结婚,婚后住在丈夫家,每周和丈夫回来探望黄伯一次,黄伯与女婿关系良好。一年前女儿因患白血病去世,黄伯独自居住,在广州只有女婿一个亲人。黄伯所在的社区是老社区,离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较近,社区居民彼此熟悉。黄伯平日性格开朗,与邻居关系良好,跑完运输,喜欢和其它开车师傅(工友)一起聊天,年轻的时候喜欢打乒乓球。黄伯的生态圈见图2。
图2 黄伯生态圈
黄伯女儿去世后,居委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去看望了黄伯,黄伯很抵触居委的工作人员并拒绝开门。居委工作人员担心黄伯出现意外,将黄伯转介至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笔者以社工的身份介入此个案(笔者持有社会工作师资格证),整个介入过程由香港督导指导。为了详细了解和评估黄伯的情况,社工在黄伯女儿去世后第三天进行了第一次家访。在初次探访黄伯的时候,黄伯犹豫了一段时间后勉强答应让社工进屋。社工观察到在黄伯的客厅内摆着女儿的遗像,遗像前面放着正在燃烧的香和两盘水果,屋内东西放置的稍显凌乱,空气状况一般。通过观察和访谈,社工对黄伯的身体、情绪与心理以及行为状况进行了评估,具体情况如下。
(一)身体层面
黄伯精神恍惚,讲话的时候有气无力,头发比较乱,感觉有一阵子未清洗过、眼睛里布满血丝、眼皮耷拉着、衣服领子和衣袖都不整齐。饮食和睡眠状况较差,表示:“没什么胃口,吃不下去饭,躺在床上也睡不着,刚睡着就又醒了。”身体有明显不适的感觉,表示:“胸口很闷,感觉没办法正常呼吸。”
(二)情绪与心理层面
黄伯情绪低落,感到非常痛苦,表示:“这几天我感觉自己快难过死了,这种痛苦没办法形容,你不会明白的。”黄伯心态消极,多次叹气表示:“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不知道哪天就和她一起去了。”黄伯非常忌讳提到女儿,每次提到女儿都会选择沉默。
(三)行为层面
黄伯眼睛红肿,很明显是长时间哭泣的结果,和社工讲话的时候虽然一直努力克制,但是仍然多次哽咽。黄伯自从女儿去世后,一直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见人,表示:“这几天我一直在家里,哪也不想去,我不想别人知道孩子的事情。”黄伯对居委人员非常排斥,甚至不愿提起居委会工作人员。
由评估可以看出,独生女儿的去世对黄伯的身体、情绪与心理以及行为造成明显的影响。
由于黄伯的女儿从生病到去世有一年多的时间,黄伯对于女儿的去世有一定的心理预期,没有明显的自杀倾向。但是独生女儿的去世让黄伯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拒绝与外人来往,中断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导致黄伯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无法发挥作用, Worden提出没有任何社会支持网络的哀伤者是演变成复杂哀伤者的高危人群①Worden J William.“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New York: Springer,2001.。
三、行动规划:失独老人问题介入的模式和指导思想
通过对黄伯问题的诊断,社工发现黄伯因为独生女儿的去世对生活失去希望,倾向于自我封闭,有转化为复杂性哀伤的危险,因此决定介入。失独属于丧亲的一种,因此社工选用丧亲的相关理论作为行动介入的视角。在介入过程中,社工根据黄伯的具体情况,选用丧亲辅导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为黄伯提供帮扶。由丧亲相关理论可知,丧亲者拥有的社会支持体系状况是影响哀伤过程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②Prigerson Holly G, Frank Ellen, Reynolds Charles F, George Charles J, Kupfer David J. “Protective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depression among spousally bereaved el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993(4):296-309.。因此社工计划在为黄伯提供帮扶的过程中,同时链接相关资源为黄伯提供工具性和表达性支持,让黄伯身边的资源充分发挥支持作用,协助黄伯实现生活的重建。表1是具体的行动规划。
表1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心理帮扶行动规划
四、行动规划的推动:介入失独老人问题的行动方法和策略
确定了行动模式和行动规划后,社工进入最艰难的寻找行动的具体介入方法和策略的阶段。以下是具体的介入过程。
(一)危机介入阶段:协助失独老人度过危机期
这个阶段社工希望通过为黄伯提供生活方面的照顾和心理层面的陪伴与支持,缓解黄伯的情绪问题,预防黄伯出现自杀行为,并维持黄伯的基本生活,协助黄伯度过危机期。同时有意识的与黄伯建立专业关系,为下一阶段的行动干预奠定专业基础。
在方法上,我们将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相结合。一方面联系黄伯的女婿和邻居定期探视黄伯,为黄伯送去生活用品,照顾黄伯的具体生活。另一方面,直接提供服务,通过陪伴倾听,为黄伯提供情绪支援和心理抚慰。在直接干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个案会谈中的支持性技巧,如倾听、同理心和鼓励支持等。其中鼓励支持最为重要,在与黄伯的接触中,我们发现黄伯因为孩子的去世,心态非常消极,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这时候需要笔者及时的鼓励黄伯想一些积极的事情,让他意识到有很多人关心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进,黄伯开始接纳社工,身体状况略有好转,并主动向社工提起女儿的事情,第一阶段的目标基本达成。
黄伯站在门外等社工,见社工来了,让社工进屋。谈话过程中,黄伯说:“我开始还以为你就是应景来看看我,没想到……你真是个好人。”(第四次访谈纪录)
社工看到桌上放了一碗饭,问黄伯饮食状况,黄伯回答:“还是没什么胃口,不过都会吃饭,多少会吃几口。”(第五次访谈记录)
社工进屋,见黄伯精神略有好转,询问黄伯的身体状况,黄伯说:“最近胸闷没之前那么厉害了,晚上会在床上躺一下,睡得不太安稳。”迟疑了一下,黄伯继续说:“我最近经常梦到女儿,我感觉她好像要和我说什么,但是每次还没说,就走了……”社工见黄伯主动提起女儿,就鼓励黄伯继续说下去,黄伯断断续续地回忆了女儿的一些事情,提到女儿去世的事情,黄伯一度哽咽,反复说:“都是我没有用,没能治好孩子”。社工能感受到黄伯对于女儿的去世有强烈的自责感。(第七次访谈纪录)
(二)哀伤辅导阶段:协助失独老人走出哀伤
根据第一个阶段跟进的情况,笔者进行了实务的反思,发现黄伯对于女儿的去世除了悲恸的情绪外,还有许多话想要对自己的女儿诉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礼仪制度,林耀华在著作《金翼》中提到,死者去世后的一系列丧葬仪式是为生者度过这一阶段和适应新的生活、新的角色和职责安排的①林耀华:《金翼》,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第105-106页。。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礼仪制度都被简化了,尤其是在城市这种现象更为突出。黄伯所在的社区就是这样,传统的丧葬礼仪不复存在,据居委的工作人员说,黄伯孩子的后事很快就办完了,在这个过程中黄伯没有机会很好的释放自己的哀伤情绪,也没有机会和女儿做一个正式的道别。基于此笔者决定提供机会让黄伯与女儿对话,并协助黄伯与女儿做一个正式的告别,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黄伯更好地抒发自身的悲恸情绪,更好的完成哀伤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结合和借鉴丧亲辅导中的倾诉宣泄式空椅技术。辅导分两次完成,以下是辅导的主要内容。
1、第一次辅导:想对女儿说的话
辅导当天社工提前来到黄伯的家中,陪黄伯一起来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个案室。在社工的鼓励下黄伯开始了和女儿的对话,时常约50分钟。期间黄伯诉说了自己对女儿的思念,希望再见见女儿,黄伯责怪自己没用,没能治好孩子,让孩子受苦了,如果有来世希望女儿还能做自己的孩子,自己一定会加倍对女儿好,希望女儿能原谅自己。在与女儿的对话过程中,黄伯情绪一度崩溃。笔者运用影响性技巧协助黄伯消除非理性信念,肯定了黄伯为女儿的付出,协助黄伯打开心结,消除内疚感。
社工:(拍了拍老人的肩膀,递给老人纸巾)黄伯,我相信您的女儿知道您尽了力,她一定不会怪您的。我认为她有您这样一位好爸爸,她是幸福的。
黄伯:(眼睛突然亮了)是吗?我是个好爸爸?她不会怪我?
社工:当然,您一个人抚养孩子多不容易,还一直全心全意的为她付出,她肯定不会怪您的。
黄伯:(老人再次泪流满面,良久叹了一口气,露出了一个释然的表情)
(第八次访谈记录)
2、第二次辅导:和女儿道别
相关研究表明,告别仪式有助于生者完成哀伤任务,实现与逝者情感依附关系的脱离①Worden J William.“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New York: Springer,2001.,因此社工安排了第二次的辅导。辅导当天,社工联系了黄伯的女婿陪黄伯一起来到中心。这个阶段需要注意,老人与女儿话别的时候心理上会非常脆弱,特别需要亲人的支持,因此社工在督导的建议下,请黄伯的女婿陪黄伯一起来做辅导,陪老人完成和女儿的道别。在社工的鼓励下,黄伯开始与女儿话别,社工在一旁扮演了支持和陪伴的角色。通过两次辅导,黄伯完成了与女儿的道别,精神状况有所好转,第二阶段的目标基本达成。
社工:黄伯,您精神好多了。
黄伯:是啊,上次和孩子说完话心理舒服多了。你说的对,我尽力了,孩子不会怪我的。
……
黄伯:(黄伯盯着椅子看了很久,大约有20多分钟)女儿呀,爸爸真的不舍得你,你在天上还好吗?让爸爸再好好看看你、再抱抱你吧。(黄伯一边流着泪一边说,然后慢慢走到椅子边抱着椅子,将头靠在了椅背上闭上了眼睛,大概有20分钟,最后案主慢慢睁开眼睛,颤抖着站起来)
社工:(走上前扶住案主,给予案主支持和力量)
黄伯:女儿,爸爸要和你说再见了,你在天上要好好的,过年、过节爸爸都会去看你的,你不要怕,爸爸在心理永远陪着你。(黄伯一边流着泪一边和女儿道别)
(第九次访谈记录)
(三)心理恢复阶段:协助失独老人恢复正常的生活
哀伤辅导结束之后的工作重点是协助黄伯适应女儿去世后的生活,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实现生活的重建。缺乏精神寄托、社交网络中断和经济压力等方面的问题,是黄伯这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协助黄伯解决这些问题,黄伯就很难从女儿去世的绝望情绪中走出,不利于黄伯恢复心理健康。
因此社工通过链接相关资源为黄伯提供不同方面的支持,协助黄伯解决面临的问题。心理层面,我们鼓励黄伯寻找新的兴趣点,帮助黄伯寻找精神寄托;链接社区的青年志愿者定期探视黄伯,为黄伯提供精神慰籍。 社交层面,笔者鼓励黄伯走出门,恢复与旧日朋友的联系;同时鼓励黄伯参与感兴趣的社区活动,扩大社交网络,协助黄伯恢复正常的社交活动。经济层面,笔者与居委会工作人员联系,帮助黄伯申领失独补助金,缓解黄伯的经济压力,让黄伯感受到政府层面的关怀。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进,失独金办理下来,黄伯重新开始跑运输,业余时间到中心打乒乓球,义工定期到家里探望黄伯,黄伯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社工介入的目标达成,准备结案。
我最近忙着跑运输,生意还不错,人一忙就累了,也不想什么了,晚上一沾床就着了。今天约了刚认识的几个朋友来打球,好久不打,都生疏了,多亏小张(社工为黄伯联系的志愿者)陪我练了几次,今天要和他们一决高下,呵呵,我年轻的时候还参加过市里的比赛呢……(第十八次访谈纪录)
五、评估:检验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心理帮扶的行动结果
为了检验社工介入的效果,社工通过观察和访谈对行动效果进行了评估,具体见表2和访谈记录。
表2 社工介入失独老人心理帮扶的行动效果评估
我们对居委会主任以及黄伯的女婿进行了访谈,以下是居委会主任和黄伯的女婿对社工介入效果的表述。
居委主任: 老黄恢复的不错,刚出事那会儿,我们去看他,他连屋子都不让我们进,每天窝在屋子里,我们都担心他出什么事。没办法只好找你帮忙,没想到效果真不错。前两天他来居委办事情,我看他精神好多了,简单聊了几句,他说还要赶着去工作。(第十九次访谈记录)
黄伯女婿:楠楠(黄伯的女儿)去世的时候,我自己也很难过,但我毕竟是个年轻人,还扛得住。爸爸年纪大了,我真担心爸爸承受不了。我那时候去看爸爸,他不说话,也不怎么吃饭,不出门,我感觉爸爸都放弃了……自从那天爸爸和楠楠做了告别之后,爸爸的精神渐渐好了起来,还反过来劝我要好好的。我想楠楠在天上看到爸爸这样,可以安息了。(第二十次访谈记录)
六、总结经验和学习:从行动中发现失独老人的心理帮扶方法
从行动效果评估来看,在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下,研究对象从绝望的情绪中走出,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证明了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心理帮扶的行动是有效的。以下是我们对行动过程的总结与反思。
(一)行动总结
1、行动历程
整个行动历程在丧亲理论的视角下,整合运用了社会工作的方法,通过危机介入、哀伤辅导和生活恢复三个阶段,协助失独老人从绝望的情绪中走出,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危机介入阶段主要包括生活照顾和情绪支持两个方面的内容,哀伤辅导阶段主要包括和逝者对话以及与逝者告别两个方面的内容,心理恢复阶段主要包括精神慰藉、社交恢复和经济帮扶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整个介入过程中,社工除了提供直接的干预外,还充当资源链接者的角色,整合相关资源为失独老人提供支持。具体行动历程见图3。
图3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心理帮扶行动历程
2、行动策略
第一、及时主动介入。不愿意他人知道孩子去世的消息,担心触景伤情等原因,导致失独老人与其它丧亲者相比,更倾向于自我封闭,他们会主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笔者在个案介入过程中,研究对象黄伯多次提到不愿意出门,不愿意和其他人联系,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孩子的事情。这一特点提高了失独老人演变为复杂哀伤者的风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主动并及时介入失独老人的帮扶,预防失独老人因长期自我封闭,最终转变成复杂的哀伤者。
第二、与失独老人建立专业关系。专业关系的建立是实务干预的基础,并且专业关系建立的过程本身也是治疗的过程①许莉娅:《个案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102页。。笔者在行动过程中发现与失独老人建立关系较为困难,许多失独老人对政府和社会有一定的不满情绪。所以在行动过程中,需要熟练运用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例如真诚、接纳和同理心等,同时也需要谨慎的处理失独老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例如在此次行动中,失独老人在前期非常抵触居委会工作人员,因此笔者在介入的时需要澄清自己的身份,避免失独老人将笔者与居委会工作人员混同起来,拒绝社工的介入。
(二)行动反思
第一,失独老人的心理辅导属于丧亲辅导的一种,目前国内关于丧亲辅导的研究较少,运用到的理论和技术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Strobe等学者研究指出文化元素对于丧亲者哀伤状况有重要的影响①②③④Margaret Stroebe, Henk Schut.:“To Continue or Relinquish Bonds: A Review of Consequences for the Bereaved”. Death studies,2005(6):477-494.。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厚葬”与“送终”的观念,对于丧葬仪式非常重视,几千年来已经发展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这些制度被认为有一定的心理治疗的作用⑤⑥石明莉、孔繁昌、陈红、程丹:《简易版三因素进食问卷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国女大学生中的适用性》,《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6)。。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过程,传统的丧亲仪式变得非常简单。在此次行动中,笔者的服务对象黄伯,他的女儿从去世到安葬,仅仅用了两天时间,由于亲戚都不在广州,参加葬礼的人也寥寥无几。因此笔者在失独老人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尝试将丧葬仪式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到社会工作的方法中,例如为丧亲者提供陪伴支持,提供机会让丧亲者体认失去、宣泄痛苦的情绪,协助丧亲者逐渐接受丧亲的现实,最后通过一定的仪式,鼓励失独老人与去世的孩子告别,重新开始生活等,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中蕴含了丰富的助人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借鉴西方助人的理论和技术时,结合中国文化本身蕴含的本土化的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
第二,此次行动中,社工是以微观心理层面的干预为核心并且是阶段性的,社工主要扮演的角色是服务提供者的角色。然而在服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失独老人问题是多方面的并且是长期的,失独老人在失独初期心理危机比较突出,这时候社工在失独老人的帮扶中可以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运用专业的方法协助失独老人恢复心理健康。然而随着失独老人年龄的增长,失独老人在经济、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会更加突出,这时候社工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完善、配套的政策。因此社工在失独老人的帮扶中不仅要扮演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还应当充当政策倡导者的角色,为失独老人相关政策的完善贡献力量。
第三,在此次实务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个案会谈中的支持性技巧,如支持、倾听与鼓励,以及哀伤辅导中的倾泻式宣泄术、空椅技术等。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有利于社工从容的开展专业服务,需要社工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与此同时社工不能忽视真诚在专业服务中的重要性。笔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现社工真诚地聆听服务对象的故事、体味服务对象的痛苦以及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疗,是所有的专业技巧、方法和技术产生作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