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俗文化的变迁及传承创新探析

2017-01-12陈文琦

东方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信息社会观察法鄱阳湖

陈文琦

摘要:年俗文化是民俗文化重要和集中的体现,既有传统性,也有地域性,同时还具有时代性。文献分析、实地观察和调查表明,地处江西省鄱阳湖东北地区的都昌县的年俗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当地的年俗文化也在发生变化,年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年俗文化;鄱阳湖;都昌县;观察法;访谈法;信息社会

一、引言

民俗文化,以民俗事件为载体,折射出特定国家或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与发展脉络[1]。民俗文化包括传统的节庆文化、婚嫁文化、丧葬文化、饮食文化等。同一个地域生活的人们,相似的情感、信仰、生活方式等交织融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则是该地域独特的民俗文化[2]。本文以地处鄱阳湖地区的都昌县为例,分析了当地年俗文化的现状、特点及其变迁,分析了社会信息化对年俗文化的影响,探讨了年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以期对信息时代鄱阳湖地区年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的关注。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笔者老家所在的地处鄱阳湖东北地区的都昌县为例,应用了文献分析、实地观察和人物访谈等方法,对当地过年的习俗进行了资料梳理和分析,实地观察体会了当地乡镇和村落的年俗现象及生活状态,还选择了10位生活在当地或者当地长大至今还经常回去过年的人士进行访谈。本次10位受访者,如表1所示,年龄在50岁以上的3人、40-50岁之间的2人、30-40岁之间的2人、20-30岁之间的3人,他们在都昌县连续生活都超过18年,对都昌的年俗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体会和了解,他们的感受和看法比较有参考性。

访谈的內容包括了年饭时间和频次、守岁和放鞭炮等典型年俗活动,以及受访者对年味的感受、变迁的看法。本次访谈是事先编制好访谈提纲,用手机发送给受访者,请受访者按访谈提纲要求用短信和微信的方式返回访谈内容。本次访谈实践表明,应用手机访谈快捷、可信,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鄱阳湖东北地区过年习俗概况

鄱阳湖地区地域广阔,年俗文化混合着农耕文化、山水文化、渔猎文化和商贸文化,不同地方的年俗文化有很大差别。过完小年正式进入过年时间,各家各户都忙着准备过年用品,比如办年货、切年糕、杀年猪、贴春联、扫扬尘。

本文作者老家地处鄱阳湖东边的都昌县,年饭是在农历年三十,遇到小年份就在农历腊月29日。当天有两餐年饭,一餐在早上7点左右,叫迎年饭(也有人叫挽年饭),而另一餐在当天晚上,叫辞年饭。大人得很早起来准备年饭。在老家过年时,问过到家中拜年的亲戚,发现他们村有的只吃一餐年饭,早的在腊月28日或者29日,更多的还是在大年三十那天吃年饭。

过去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火盆前在一起守岁,往往是守一通宵。午夜12点各家要开门放鞭炮,表示新的一年到来了。如今的除夕夜大家在家看央视春晚,用手机短信和微信互致问候、分享各自过年的趣事、喜事、快乐事,也不用守通宵了。大年初一是新年了,全村的第一个活动是出“天方”,早上7点多,各家各户的代表聚集到祖堂里,给祖宗拜年,也互致新年好。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们在一旁高兴地放鞭炮和玩耍。长辈们给村里上一年出生的男孩上宗谱,孩子家长端上香烟、果子、鸡蛋和糖水给大家品尝。出完“天方”后,各自开始走亲访友拜年。

正月十五的元宵灯节是最为热闹的年俗活动。据老人讲,过去元宵节少不了扎龙灯、玩龙灯。龙灯有稻草扎的、布扎的,也有竹篾和纸扎的。夜间龙头龙身龙尾均点上蜡烛或插上火把,排成一行,确实壮观,穿巷过户。到了一户人家,从大门进出,说些押韵的喜庆话,主人高兴地放鞭炮、装香烟、摆出糖果糕点。到了别的村,接灯的村往往要鸣放鞭炮,摆上茶点,男女老幼竞相观看[6]。过去农村崇尚习武,元宵节常常有舞狮子、耍大刀活动,现在农村青壮年平时出去打工,很少有时间习武,这种活动也就很少见了。鄱阳湖地区很多地方还有做灯粑的风俗,炒些米磨成粉,做成猪、牛、鸡、鸭等造型,象征在新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蒸熟后供奉祖先。

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流动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年俗文化也发生了变化,加上大部分年轻人和壮劳动力整年都在外地打工和生活,也带来工作所在地的生活方式,过去那种一致的生活方式就变得多样了,反映在年俗上,就不是原来的严格一致性。比如,有的村把早上吃年饭的习惯改到晚上了,尽管与传统相悖也还是将习俗改了。

四、主要年俗活动变迁的访谈调查

年俗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本文选择吃年饭、放鞭炮、守岁、拜年等主要年俗活动进行了访谈调查。

吃年饭是过年习俗中最重要的活动。在10位受访者中,大部分受访者所在村镇都是吃两餐年饭,第一餐年饭多在大年三十的前一两天,叫“挽年”饭,也有叫“款年”饭的,年三十晚上的年饭叫辞年饭或者团岁饭。据了解,也有村镇将年饭安排在腊月28日的。年俗的形成是自然的、多样的。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村的年饭安排在早餐。现在,生活方式变化很大,特别是在城市工作多年的人,不适应很早起床准备年饭,要求年饭改在中午或者晚上吃,有些过去吃两餐年饭的村镇改为吃一餐年饭了。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大家有机会分享自家的年饭美食和团聚欢乐。这些变化从受访者的回复也得到了印证。

过去农村交通不便,山区、丘陵与湖区之间的交往少,有着“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的说法,不同村寨的年俗也有一定的差异。现在交通方便了,年俗差异也减小了,但还是有一些差异,在本次访谈中也得到了印证。

在本次访谈中,还针对放鞭炮和守岁两项主要年俗活动进行了访谈,如表2、表3所示。受访者认为,与过去相比,现在过年放鞭炮是多了,更加热闹喜庆,但噪声大,对环境也有污染。关于守岁习俗,受访者普遍认为应该坚持,但应该在午夜前结束。由此说明大家的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有所提升。

五、年俗变迁与感受的原因分析

关于年味的感受,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现在过年的年味比过去少了,也有受访者感觉现在的年味比过去强。至于年俗变迁和年味感受变淡的原因,有的认为是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变化了;也有人认为年轻人接触新鲜事物多了,思想在变化;也有人认为手机普及,玩手机抢红包多了,也影响年味的感受。具体如表4所示。

从上表的访谈和实际观察看,年俗变化和感觉年味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了,生活条件变好了,过去只有在过年期间才能吃到的好东西,平时都可以吃到。

(2)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变了,过去,鄱阳湖地区以农业或渔业为主,冬季农事渔事不多,大家时间忙年,现在很多人在城市工作,一年四季都在工作。

(3)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普及。据报道,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达到了13亿多户,手机用户普及率超过95%,也影响到大家对年味的感受。远在外地的人与家乡联系方便频繁了,借助网络媒体及时了解家乡信息,亲友相互联系多了,过年期间新习俗多了,给人感觉冲淡了传统年味。

六、结论与探讨

从以上文献考察、实地观察和访谈分析可以看出,过年是一种文化传统,对家庭、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年俗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情,是当地人们生活的历史结晶,应该得到保持和发扬。

年俗文化既有传统性,也具有时代性,同时,科技发展对当地年俗文化的演变也有显著的影响。当地政府应加强本地区年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引导年俗文化的改革和创新,倡导和创设健康、向上的年俗活动,在中小学开设包括年俗文化教育在内的乡土教育,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传播和分享优秀的年俗文化,防止盲目和过度植入现代元素,避免年俗活动失去其核心价值和基本面貌。同时,改造和剔除年俗文化中不健康的部分。在年俗改革的方式上,应以引导为主,不宜强制。

参考文献:

[1]尹伊君.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J] 学术交流,2009年第11期.

[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刘铁梁.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6期.

[4]王娟. 民俗学概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邢莉.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 叶华英.赣东北地区年俗研究.艺术教育.2012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信息社会观察法鄱阳湖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如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挑战臭豆腐
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
浅析电子通信设备的接地技术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洛伦兹力问题中运动半径的求解策略
函数值域(最值)的几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