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探析
2018-03-31曲洪波张玲玲
曲洪波 张玲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凝聚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高决策机构和领导集体的中央政治局在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纵观中央政治局43 次集体学习,既有对理论问题、宏观战略问题的研讨,也有对国家治理中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对于五年来党形成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发展战略、宏观战略布局有着重要影响,这也为我们党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成果,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详细分析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以此为视角探索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
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坚持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工作,多次提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1]党的最高领导集体和决策机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能够在具体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观察和解决相关问题,是五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可靠保障。
第11、20、28、43 次集体学习内容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从学习的频次和内容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现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水平,这得益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我们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察和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历史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关系优化调整等方面历史性变化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了这些社会存在的变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基础。
认清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需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提出,“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3],对于在认清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科学看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分析问题,是我们准确认识当下、科学规划未来、制定正确政策的保障。例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阶段不变与基本国情内涵变化的辩证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中指出,“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4]。正是认识到了我国基本国情内涵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化改革措施,才有了五年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果,同时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二)以史为鉴探索新时代发展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 又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密不可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这不仅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引用中国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来以古喻今、议古论今,阐述党治国理政的方针和政策,也体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据统计,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43 次集体学习中,直接与历史经验有关的学习与研讨就有7 次,占总学习次数的近六分之一。
这7 次集体学习的显著特点是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与历史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从历史汲取可资借鉴的合理因素。上述有关历史的学习,涵盖到党的建设、对外开放、文化建设、依法治国、国际战略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5]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对于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这一思想的十四个需要坚持的基本方略,其中能够体现出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对传统治国理政经验的吸收。例如,关于党的廉政建设,报告中提出的深化政治巡视、在市县党委建立巡查制度、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等,都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展,进行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三)通过学习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党的最高决策层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对于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正式形成于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在学习制度和方式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创新,在学习内容上围绕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矛盾,探讨很多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并为形成新理论和推动新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中央政治局进行的43 次集体学习从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了学习型政党以不断学习达到自我发展的特点。学习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学习后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深刻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涵。
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这一中心问题
(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站在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节点和新时代背景下思考和分析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与矛盾。经过40 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人民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基于“温饱”或一般意义“小康”的较低水平需求,而是体现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民主法治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不能简单以一般“物质文化需求”来界定人民群众对当下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要求。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高层次的特点。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从宏观层面和具体问题聚焦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在集体学习方面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列为学习主题,从宏观上研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应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日益需求,全面统筹和加强顶层设计,以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来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动态变化。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要求。例如,在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司法为民”“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等[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个体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日益提升,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司法公正问题,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聚焦“美好生活需求”体现出对人民生活价值多元化的尊重与满足。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已经不再简单满足于一般性的“量”的需求,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体现。近年来党中央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中央政治局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推动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发展中的短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内在自觉的需要。
(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探索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方案
社会主要矛盾中所体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影响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和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也是近年来困扰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高度关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多次学习的主题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学习的重点问题包括“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等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解决的方式则需要实现统筹发展,对城乡、区域、不同群体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要高度关注并制定相应对策。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关于坚持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就是针对各个领域不平衡提出的,都是为了提高多年来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发展不充分则体现在经济结构上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不足等现象。因此中央政治局在集体学习中关注创新型国家建设问题,深刻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以国际视野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7]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攻坚性问题,其关键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在发展理念上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特别是要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以攻坚克难的精神解决突出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五年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变成的大事”。这里所说的“解决的问题”和“办成的大事”,都是围绕解决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出唯物辩证法中抓主要矛盾的思维。中央政治局作为党的最高决策机构,纵观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发展趋势,并借鉴了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的经验教训,将严重束缚我们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机制体制问题作为重点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存在的“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也是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中等收入陷阱”带来了就业问题、生态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经济发展结构失衡,中央政治局43 次集体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围绕认识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如,解决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治理中高度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就业转移问题是就业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在关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集体学习中,指出就业问题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要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8]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工作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并取得巨大成效,反腐败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长效化,消除消极腐败滋生的土壤,从历史教训和当代社会发展要求来看,根本上还需要靠规章制度建设,特别是夯实和健全党内制度建设。为研究反腐败体制机制建设问题,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专门以“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制度建设才能形成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反腐保障机制。[9]为此后我们党不断完善从严治党的党内一系列法规条文奠定了认识基础。
三、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与新时代发展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的形成
(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的制定出台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时间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38 次会议,审议和通过了350 多个重大改革方案,各部门在此指导下出台了1500 多项改革举措,这些重大改革方案和改革举措都离不开中央领导集体从战略高度进行的顶层设计。在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视察,选择的就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宣示了新一届党中央锐意改革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在十八大召开刚刚过去2 个多月以后,中央政治局第2 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定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为此后全面深化改革定调。在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程,提出了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改革是系统工程,要协同推进等[10]。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形成中央领导集体的意见,进而在中央全会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形成全党的战略共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此基础上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主题,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对于此后全面深化改革各种具体政策的出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中央政治局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此后的多次集体学习中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诸多方面进行学习和讨论。这些学习中既有落实全会精神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专题学习,也有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几个重要方面的集体学习,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还有针对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进行的学习讨论,如“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等。此外,中央政治局还在不断学习研讨中深化了对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认识,以创新发展思维解决改革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例如,面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矛盾,集体学习中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对于如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对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性作用[11]。由此可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紧密围绕重大改革政策的制定、出台和执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通过分析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定、出台、贯彻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学习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过程。
(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形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的战略性规划,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整体思路和宏观蓝图,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形成贯穿于十八大以来五年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中以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的主题分别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体系。在每个战略形成的过程中都体现出我们党不断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并逐渐形成共识。党的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紧密围绕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据统计在43 次集体学习中内容直接与“四个全面”相关的就达18 次之多,这是通过集体学习形成“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过程,同时也是部署贯彻实施的过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逐步形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完整地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一战略布局指明了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工作的着眼点、重要环节、关键领域和主攻方向。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通过系统化总结,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思想,同时又通过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一战略思想体系,并推动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具体工作的开展。从上述分析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一个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以最高决策机构研讨学习的形式深入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的突出问题,不断夯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基础。
(三)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逐步充实总体布局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论的提出始于党的十八大报告,此后不断发展和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五位一体”各项建设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通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的主题学习和讨论,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议题,逐步充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具体内容和理论内涵。其中,涉及经济建设的集体学习6 次,涉及政治建设的集体学习9 次,涉及文化建设的集体学习3 次,涉及社会建设的集体学习8 次,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体学习2 次。
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进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发展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理论,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也不断出现新问题,需要用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例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就是对总布局理论发展的集中体现。此后中央政治局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贯彻中央全会的决议,通过集体学习正确运用市场与政府宏观调控这两种手段,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问题与矛盾不断凸显,对经济结构进行深刻调整势在必行,党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方面,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因此在第38 次集体学习中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在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和短期的关系”“减法与减法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都是对五位一体中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发展[12],体现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