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

2018-03-31陈东英刘忠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马克思

陈东英 刘忠权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涵盖全球范围、跨越政治国家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概念,是我国外交的新理念、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中国文明,因为中国文明倡导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1]5可以说,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把“你、我、他”变成了“我们”,从而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并在人类关怀、世界交往、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一、传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挑战

人类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人类的文明发展是有目的性的。从世界的视角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展开,世界整体发展意识日益清晰,人类命运的共同性问题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

共同体思想源于对个体有限性的超越和对共赢共享价值的诉求。“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汇communit(团体),是communis(共同)与unity(联合)拼接而成的新词。从内涵上说,共同体与个体是相对而言的,共同体强调个体的社会性和共在性,认为个体不仅需要自由与权利,也需要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因此,人类以何种方式组织群居生活,以何种方式形成特定团体追求生存乃至享受的特定目的,就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议题。在当代,共同体已演变为一个宽泛的概念。一个组织、一个社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或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可以被看作共同体。但总体而言,社会共同体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共同利益、价值认同与归属感。共同利益是共同体生成的基础,身份认同是共同体维系的纽带。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人的自由解放相关。“马克思毕生寻找人类解放的真理,而人们往往注意其途径而忽略其理想。”[2]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的人类自由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相伴而生的。由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内涵模糊、外延广泛、难以把握,因此虽然不少学者意识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性,但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人不多。其实,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共同体的论述较多,共同体体现为家庭、氏族、阶级、部落、社会、国家等形式。其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蕴含两重维度——自由的个人与和谐的共同体。马克思的人类共同体思想有三个演变阶段:自然共同体—市民社会与国家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如果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从哲学伦理学角度,即从人的本质与存在方式的内在统一性方面,探讨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那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或者说从技术角度,解读分工、私有制对共同体的影响,进而区分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马克思明确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①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共同体”一词都被译为“集体”。马克思将自由与共同体紧密相连。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294。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在经历“人的群体本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5]107阶段之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5]107-108,必然成为人的新的发展要求。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引申,突出了德语中具有对立意蕴的“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这两个概念。早年的马克思在赫斯与恩格斯的影响下成功实现了哲学话语与经济学话语的转换和推进,从而把人类解放理想奠基在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的基础之上。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性问题的回应。当前是一个大变革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国家间“互嵌”式的关系结构特征更加明显,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恐怖主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不是一个国家凭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而必须由全球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治理已成为时代命题。此外,崛起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需要重塑形象、承担大国责任。面对人类命运何去何从的难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早在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就明确提出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6]。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升到执政理念的层面。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清晰而明确地向世界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272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对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深入阐述;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对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决议;2017年10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一系列努力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中国及世界发展中的地位。

习近平经常交互使用“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虽然两者表述不同但内涵相同,都是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中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8]17。总之,不同于一般利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者合一,意味着共同体的组建与维护基于对“类”命运的共同关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血缘共同体或社群、家族,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利益共生和发展共赢,蕴含人类的生死攸关性和至上价值,各国之间具有生死相依、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必然联系,每一个成员国都要把“共命运”的伦理共识和“共命运”的伦理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类”关怀,增强家园意识

“类”关怀就是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价值诉求和生存追问。“类”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马克思扬弃费尔巴哈对“类”本质的抽象理解,认为人是一种“类”的存在物,但人的“类”本质不是一种抽象的共同性,而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9]57因此,人作为“类”的存在物,是一个整体性存在;人与自然也是一个开放整体,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在不断改变环境的同时改变自身,共同体为个体的自由解放提供了前提与基础。这种“类”思维使马克思将个人的发展与共同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出人类的真正自由解放在于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在马克思的哲学中,“个体”与“类”、“个人”与“人”是相互贯通的,其所谈论的“人”是处于社会历史现实中的、相互关系中的个人,强调个体与“类”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的社会本位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宣扬的个人本位主义作了双重批判与修正。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类”思想,从地球村视角强化人的“类”存在—“村”存在—大家庭的存在方式,彰显“类”关怀与家的温暖,从而增强共同体的情感温度。正如研究后现代性的思想家之一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对“共同体”的解释: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是一个温馨的“家”。[11]习近平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7]328,因此,“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7]329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在“个体”与“类”的张力中寻找人类和平发展之路,强调家园意识、命运意识,特别是归属感与安全感,这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

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全球一体化与信息网络化将人类发展中的个体和整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本位的社会格局将国家与人类的整体利益割裂开来,激发了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关系及利益冲突,引发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弹威胁、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重大问题。因此,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走出原子式的本位主义,从个体主义的功利的利益观走向集体主义的共同利益观,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就成为必要。显然,现代人类社会需要一种新的伦理秩序,单纯原子化的、物质化的存在有违人性的本质,寻找新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构建人类共赢共享、和谐友爱的共同体存在方式,是必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含“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等价值理念,强调“类”存在是安危与共、兴衰相伴的,需要将人类共同利益与共同责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人类生存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共同关注人类生活的大家园。也就是说,人类不仅是类的存在,也是家的存在,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2],这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三、丰富和发展世界交往理论,倡导合作共赢理念

2017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17在世界交往中,利益是最关键的因素,应正确处理各国的义利关系,区分各类矛盾的性质,进而采取不同的分析与处理办法化解当下的矛盾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对立的,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等价交换表面上看来是人类社会最公平、最正义的交换,但其实质却是掠夺。马克思在《穆勒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中对此进行了剖析,认为建立在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交换关系,其目的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当发生利益冲突时,“我同你的社会关系,我为你的需要所进行的劳动只不过是假象,我们的相互补充,也只是一种以相互掠夺为基础的假象”[9]181。基于对资本全球扩张的历史判断和社会交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4]276。资本的全球扩张,客观上将世界各个民族都拖入“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之中,因此,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的是世界历史的形成。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利益高度交融,并成为全球性共同利益链条中的一环,以邻为壑、转嫁危机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的中断。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合作共赢理念,这既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文明交往理论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同时又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时代诠释。[13]习近平多次指出:“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14]合作共赢的理念蕴含共生效应的思想,也包含对立统一规律。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

合作共赢要求包容友爱。习近平在2014年新年献词中讲道:“宇宙浩瀚,星汉灿烂。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祝愿各国人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真诚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努力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共同的美好家园。”[15]

如果说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宣传优胜劣汰、零和博弈,展现的是未来文明冲突的可怕前景,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勾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价值坐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16],凸显了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的伦理精神。正因为利益共生,所以责任共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各国的自我意愿与自我负责都离不开共同体整体及其价值,所以说,共同体内含共生、共赢、共责、共享的价值诉求。汤因比在与池田大作关于21世纪的对话中指出:“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危机来说,把对‘天下万物’的义务和对亲密的家庭关系的义务同等看待的儒家立场,是合乎需要的。”[1]427经济全球化使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使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当前人类已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或世界历史时代,构建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的最好途径。

四、创新人类共同体构建的时代模式,强调“五位一体”的构建路径

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类解放的路径,主要提出了暴力革命和改革创新两种实践路径。暴力革命指从改变上层建筑出发推进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实现社会质的飞跃;而改革创新路径既包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包含革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以,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性及阶级剥削的现实,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阶级斗争消灭阶级剥削,在共产共享中实现共同体的构建和人类解放。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随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曾经历冷战时期的“两个阵营”说和之后的“三个世界”理论。冷战时期的“两个阵营”说反映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强调零和博弈,最终导致战争不断,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同志立足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后为邓小平所发展和应用。毛泽东于1974年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公开提出“三个世界”思想,“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17],从而明确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为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加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争取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反霸,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开辟了道路。

立足全球化浪潮和大国崛起境遇,结合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我们不仅提出以“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而且不断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习近平于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的中国方案:“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8]这篇演讲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原则,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与习近平在2015年9月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9]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获得世界普遍好评。

2017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继续指出:“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8]17可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然而,如果发展成果不能被人们共享,这样的发展也只能是没有道德价值的增长。正如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出的“三个共享”(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深刻表达了中国对于平等、公正的价值追求。而共享伦理从道德上拒斥严重缺乏共享性的社会,要求人类社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维护发展成果的共享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结合,是目标层面与途径层面的高度统一,“一带一路”倡议超越国界、民族、文化,为世界提供了人类共同发展的新思维,是对各国经济发展、东西文明对话、建构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路径的探索。

从发展意义上来说,共同体成员是自由平等的,并且在利益上共生共赢,拥有情感上的共同偏好。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与他人共在也属于此在的存在,属于此在恰恰为之存在的那一存在。”[20]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强调互主体的共商、共存、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然为友、珍爱地球、“美美与共”,共同体成员的生存、安全、情感归属需要都非常重要,建设生态文明同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内具的伦理深蕴。

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福祸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树立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把共同发展作为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才能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美好家园。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国际大视野和人类命运高度,高屋建瓴,含义丰富深刻。自21世纪以来,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博弈、大发展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结底要确立一种具有世界历史视野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智慧的结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具有理论契合性,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又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中国智慧。正如法国《欧洲时报》所言,中国诠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发展与不同文明的共处哲学的诠释,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致力于塑造国际新秩序道路上的深刻印记。[21]和平崛起的中国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开放的精神建构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使各国人民真实地享受免于匮乏、获得发展并享有尊严的美好生活。

[1]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2]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2.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1-09-07(15).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2-173.

[11]鲍曼.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59.

[13]邹广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关切[N].光明日报,2016-09-24(1).

[14]习近平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EB/OL].(2015-05-07)[2018-01-02].http://news.cntv.cn/2015/05/07/VIDE1430997125831330.shtml.

[15]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4-01-01(1).

[16]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4):53-55.

[1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1.

[18]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2).

[19]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2).

[20]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69.

[21]张岩.命运共同体引广泛共鸣[J].中国报道,2015(6):24-25.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