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

2018-03-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叙事培育个体

李 兵 朱 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后,学界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热潮。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解读、基础理论、实践探索等方面产生了不少优秀成果。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体上还停留于认知层面,并没有广泛、深入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没有真正地入脑入心,更谈不上化为人民群众普遍的自觉行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官方主导、自说自话、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宣传模式单一、话语体系僵化等问题。从“叙事”的角度来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力求为解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种种问题探索新方式新方法新路径。

一、于“叙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叙事”作为一种宣传、教育的有效方式,以各样的形式蕴含于日常生活中。“无论在日常话语、文学艺术作品、历史著作、甚至哲学、宗教、政治语言中,我们都能发现‘故事’的存在。”[1]1从经典叙事学的角度来理解,“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这只是“叙事”的一个方面,是把“叙事”作为认知方式的一种解释。

“叙事”不仅是“讲故事”,更是人们的一种交往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为了理解他们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生活转化成叙事形式——当他们试图理解他人生活的时候,也同样如此。因此,行动通过在生活叙事中找到一个位置来获得意义。”[2]7“叙事是一种普遍的交往方式。人们通过讲故事来娱乐、教学,要求解释并给予解释。”[2]13人们在“叙事”中体验着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寻求某种意义。

将“叙事”运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既有其历史渊源,也有其理论基础,更契合了现实需求。[3]

首先,从历史渊源上看,“叙事”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古今中外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典籍史料以及以儒家为代表的主流思想都主要是通过“叙事”方式得到传播和流传的。在中国古代,《春秋》《左传》《论语》《史记》等极具代表性的古代经典作品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播思想和道德规范、传达价值观念的。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的主要著作也是以对话、讲故事的形式来传达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叙事”都是人们教化和传达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主要方式。当代中国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借鉴“叙事”经验。

其次,将“叙事”运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叙事”作为人类话语实践的主要形式,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叙事的生产与消费是意识形态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观点并不单单存在于显明的政治口号或官方话语之中,它往往隐蔽地存在于大量的‘日常叙事’当中。通过叙事,意识形态观点被自然化为不言自明的‘常识’,从而被人接受;通过叙事,被主导意识形态所肯定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英雄人物的事迹,被人膜拜,受人尊崇。”[1]3“叙事”是意识形态话语的基本言说方式,而意识形态在总体上规范着“叙事”之“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即决定着“叙事”的内容和形式。意识形态既规定了“叙事”之“可讲述”与“不可讲述”的界限,也决定了叙事技巧的选择和叙事结构的形式。[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决定和影响着“叙事”的内容和方式。而“叙事”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言说方式,“叙事”的多主体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种反思和建构的功能。

最后,“叙事”契合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求。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来,这一主题一直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研究的热点。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度阐释方面都出现了不少优秀成果,但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情况来说,还存在学理性研究成果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成果少、宣传主体单一、宣传普及力度大但不深入、宣传话语体系僵化、人民群众认知浅层化、个体自主性积极性参与性不高等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创新还存在很大空间,应充分挖掘传统资源,发挥“叙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优势,回应现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开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

二、由单一主体“叙事”向多元主体“叙事”的转换

一切价值都是相对于主体的价值,脱离主体,价值就丧失了体现自身的支点。一般来说,价值的主体可分为具体的个体主体及抽象的社会和国家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个人、社会、国家三个主体层面,既有三个层面一致的价值目标,也有不同层面各自的价值诉求。将“叙事”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换。

1.多元主体义务与权利的统一

价值之主体是人,但不限指具体现实的个人,也包括社会层面的“人”,即社会和国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只有把三个层面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调动起来、整合起来,才能达到应有的建设效果。”[4]但是,从目前实际的建设工作和效果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自下而上的人民群众的自发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工作也多由官方主导,社会参与不足,甚至处于缺位状态,人民群众个体更是处于被动地位。作为一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体现为个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并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也体现为社会和国家承担起推进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和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责任,实现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并为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实现提供前提和保证的过程。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多主体的共同努力。

“个体叙事”强调个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和积极践行。作为认知方式的“叙事”,是以讲故事为主的“叙事方式”,其故事主体往往都是具体的个人。这个以个体为主的“叙事方式”就是要求每个人讲出自己的故事,讲“你”“我”“他”的故事,通过个体的生动的鲜活的故事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叙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来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讲国家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人们在讲述故事和倾听故事的过程中,在一种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故事情境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宣传者、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静止的、孤立的“12个范畴”“24个字”,而是一个不断融入现实生活的话语和行为的建构过程,是每个社会个体在“叙事”中自主自觉建构的过程。“个体叙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将大大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个体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社会叙事”强调在政府部门之外,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各类社会团体承担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参与者。各类社会团体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团体活动,以实践方式的“行为叙事”,作出示范和表率,为“个体叙事”搭建各级各类平台,拓展“个体叙事”渠道,为“个体叙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主体性反思与建构

将“叙事”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关键在于主体的参与。这种主体参与包括主体性反思与主体性建构两个方面。反思是一种反求诸己的思考,是对某种价值和意义的追问和探寻。“叙事”之主体性反思,即主体在与“叙事作品”的对话中领悟其意义和本质,既包括主体对自身的内在反思,也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式的反思”。通过“叙事”之主体性反思,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本质的理解和领悟将更为深刻,并能够在对话和交流中获得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建构是一种意义的再造,也是将认知化为行动的过程。保罗·赫尔纳迪认为,读者对文本的探索是一种存在论的主动参与,即读者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关注带进文本中,与文本一起共同建构文本的意义。[2]78这种建构活动不仅适用于“文本叙事”,也适用于“图像叙事”“行为叙事”。在多样的“叙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叙事作品”的单向灌输,而是主体主动参与、产生共鸣、形成反思,不断将其融入自身的日常生活与行为实践的建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需要公民个人将其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结合自己的诉求和梦想付诸行动的“小叙事”;更需要社会和国家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责任,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叙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交互作用、和谐共振中,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让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只有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参与、积极协作,才能形成强大合力,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效果和目标。

三、以“叙事”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

以“叙事”的视角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重点在于不断创新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方法。

1.用“叙事”创新话语方式

“叙事”的话语方式是极其丰富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曾说:“叙事能够通过清晰的书面或口头语言,固定或移动的图像,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方式的有序组合来表达;叙事存在在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戏剧、哑剧、绘画……彩色玻璃窗、电影、漫画、新闻、会话等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2]1要利用“书面或口头的语言”“图像”“手势”等极具表现力的话语方式,针对不同对象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以电影为代表的“图像叙事”很好地集合了“口头语言”“图像”“手势”等丰富的“叙事”话语形式,在现代社会广受欢迎。美国大片便是应用“图像叙事”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成功典范。例如,“电影《阿凡达》在其绚丽形式的包装之下,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人们所熟知并遵循的主流价值观:自由、平等、正义、民主、善良,并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导演卡梅隆把要讲的故事与推崇的价值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把技术只当作一种辅助手段”[5]。好莱坞大片运用高新科技的制作技术,结合现实社会的价值诉求,在带给观众丰富的视觉、听觉体验的同时将美国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观众的脑中、心中。毋庸置疑,从真实的美国社会现实来看,美国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主流价值观并不像电影所渲染的那么美好,但从其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和效果来看则是非常成功的。美国大片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要载体,在美国本土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电影作品不仅技不如人,更缺乏“讲故事”的能力和技巧,尤其缺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理解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责任感。因此,以“叙事”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电影叙事这种润物无声的价值观传播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影视作品之中、融入形象创作之中,使观众在观影中自愿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

2.用“叙事”优化教育方式

“叙事”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将其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可以起到优化教育方式、增强情感认同、促进行为转化的作用。“叙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将特定价值观嵌入丰富的故事情节中,间接地、隐性地传达给每个个体。“叙事”往往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以具体的个体为主角,故事情节多来源于个体生活。利用“叙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可以改变以往直接的、单调的、灌输式的说教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被人们熟知和接受。同时,“叙事”能够给人一种情境式的生活体验。通过“叙事”中丰富的具体的故事情境的设置,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在共同的情境中感同身受、心灵契合,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慰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需要这样的情境设置,让教育对象对价值观的内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进行道德上的反思与建构,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叙事”中建立的认知和深刻的情感体验,逐渐在个体心中生根发芽。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的情境时,个体容易产生“叙事”转移,进而激起个体的行为。[6]“叙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道德反思、行为转化都具有促进作用。

3.用“叙事”拓展传播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7]“叙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也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就要做好故事的搜集、整理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当代中国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既要讲好古代的老故事,也要讲好现代的新故事。故事的搜集和整理,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素材,如曾子杀猪、韩信报恩、岳母刺字、屈原投江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观故事和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加以利用。同时,故事的搜集和整理还需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去挖掘“红色故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蕴含十分丰富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素材和教育资源。例如,唱“红歌”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又承载着重要的时代价值,是价值观宣传的重要方式。再如,利用各地的革命历史旧址、博物馆、纪念碑等“红色”资源进行行为“叙事”,让历史“自己说话”,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叙事”表达。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叙事”表达一定要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理解和把握,既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叙事”的方式和技巧,也要尊重历史事实和生活逻辑。此外,以“叙事”的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搜集故事素材,鼓励和引导新闻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每个个体参与到故事的收集整理和讲述中来。近年来,主流媒体举办的“感动中国”系列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及《开讲了》《今日说法》等节目堪称媒体“叙事”的成功范例。相比之下,网络媒体的相关宣传和传播还有待加强。

其次,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要将“大叙事”和“小叙事”有机统一起来。基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大叙事”是一种“社会叙事”,其功能是通过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宣传教育,实现对社会大众的教化和动员。“大叙事”是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基于个人层面的“小叙事”是一种“个体叙事”,更关注个体性的道德境况和感受,能够深入个体的生活体验中,借助“叙事”激发个体的道德反省,促进相应行为的转化与生成。“小叙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主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来源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人民的生活,最终也必然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中,落实到个体的具体行为实践中。只有将“大叙事”和“小叙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正像麦金太尔提醒读者的,在当前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用适合当时社会类型的方式讲述故事。在社会化过程中,或者像人类学家所说的教化过程中,年长者帮助年轻人把自己与他们所属社会的叙事相联系来获得生活的意义。”[2]7也就是说,“大叙事”和“小叙事”的有机统一要采取“适合当时社会类型的方式”,即“大叙事”要体现对个体生活的关注,“小叙事”要融入“大叙事”的背景与要求。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多是在“大叙事”的层面展开的,对普通个人的个体性的价值诉求与价值感受缺少关注。因此,如何在“大叙事”中给予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以更多的关注,让“大叙事”更加贴近个体的真实生活和感受,就成为当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实效的紧迫任务。

[1]陈然兴.叙事与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芭芭拉·查尔尼娅维斯卡.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M].鞠玉翠,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栾淳钰.“叙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5(5):172-175.

[4]李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思维[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2):35-41.

[5]张丽娟.好莱坞电影传播美国价值观的模式及其对我国价值观教育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17.

[6]张润枝,陈艳飞.在叙事中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德育,2015(8):10-13.

[7]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33.

猜你喜欢

叙事培育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