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需求引领下我国“体医”健康促进融合发展研究

2018-03-31陈远莉

四川体育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医医学康复

陈远莉



健康需求引领下我国“体医”健康促进融合发展研究

陈远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1137。

本研究从“体医”健康促进融合发展展开讨论,结合“体医”健康促进融合现状与问题进行多维解读,分析与探讨了国内外“体医”在健康促进方面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提出二者融合发展中存在服务分离、研究滞后与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提出共同搭建健康服务桥梁、深入推进健康应用研究、联合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发展策略,为今后“体医”的融合发展提供相关思考。

健康;需求;体医;促进;策略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1]。在现代健康观念、体育意识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态势下,医学由最初的临床治疗学逐渐延展为健康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体力活动不足的健康问题在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便利化、科学化、智能化影响下,显得尤为突出。在“大健康”理念指引下,体育已成为现代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逐渐摆脱了最初追求身体素质的提高,向大众康体需要方式进行发展,不仅有益于人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还有益于某些疾病的康复。运动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远胜于药物,也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健康促进方式。二者融合体育与医学在医学诊断、康复治疗、运动监督与运动处方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体现了健康促进的新趋势与新理念,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之目的。基于此,我国政府为解决大众健康问题,先后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17-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指导,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了“体医”理念与健康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进健康关键在于融合,让体育锻炼融入病人的医疗康复,让医疗手段保障患者的体育锻炼安全。二者作为促进身心健康的“左右手”,是“防未病、治已病”的有机体现,一方面能使人们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另一方面体育能辅助医疗,促进慢性病与亚健康人群的康复,达到辅助病症的疗效。体育与医学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将医疗服务、健康理念与全民健身高效、顺利地推进,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链条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2]。本研究从我国“体医”的融合现状与问题为基础,探索二者在健康促进融合发展的应对策略。

1 “体医”健康促进融合现状

早在1920年,温斯洛(Winslow)首次提出“健康促进”概念,主张通过开展个人卫生教育和健全社会机构职责,应对各种危险因素,以维持和增进健康生活。20世纪70年代,围绕体力活动不足的诸多健康问题,国外学者开始了健康促进方面的运动干预研究[3]。1987年,Walker等认为健康促进模式主要是通过加强维护促进健康行为和改变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中危害健康行为,使人们达到保持并加强健康的目的[4]。“体医”融合理念源于美国,2007年,美国AMA和ACSM提出“运动是良医”项目[5],在国际上推行并整合医学、运动科学领域运动与健康协同发展,形成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健康促进理论与行动计划。如HHS发布《健康公民》系列、《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和《美国居民体力活动指导手册》等健康指南,提倡医卫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运动,摸索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联动”的运动健康促进指导服务平台[6]。美国还推行医学与运动健身科学研究,鼓励医生把运动处方作为慢性疾病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将健身场馆逐步纳入美国医疗服务体系之中,涵盖了各种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德国实施康体共进策略、荷兰将体育治疗师纳入康复综合治疗等。在国际体育与医学促进发展下,“运动是良医”“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得到不断传播,推进了我国体育与医学的融合发展。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从宏观予以发展指导与支持。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使之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7]。”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倡在有条件的机构开设运动指导门诊,提供运动健康服务。在《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77号文件中指出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随后,在陕西、重庆分别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研究院和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医学学院等体医融合示范区,通过共建平台、联合攻关等方式,合力推动体育和医学多维度、深层次的融合。国家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在公共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指导部门、体育部门也在借助医生的权威性,促进民众提高体育锻炼水平[8]。北京“体医结合”健身中心、江苏省“医保健身卡”、武汉江城“五位一体”健身服务模式、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的体检+运动俱乐部联合管理模式,促进了我国部分地区在“体医”健康促进服务模式方面的初步探索。可见,“体医”在大健康需求下的跨界融合发展模式,是健康需求引领下的有效途径,更是未来健康促进发展的趋势所向。

2 “体医”健康促进融合问题

2.1 “体医”健康服务分离

人类需要健康,健康需要体育、需要医学。体育与医学的健康服务既是公众健康需求的要求,也是大健康发展下的现实需求。二者在健康方面的服务范围既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也包括体育指导康复服务。体育通过机体的各种锻炼方式,使人们在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有益于健康的变化,达到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目的。医学在临床理论体系发展下,借助特有的医学手段,从诊断到治疗的系统服务达到减少疾病发生或促进已患疾病患者的痊愈和康复的目的。目前,我国体育与医学在管理机构、运行体制、服务部门等均属于不同的领域。如我国公民体质健康普查由国家体育总局管理实施,而公民的健康体检则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可见,同为健康服务,二者存在“体育治体”“医学治医”各自为政的条块管理,难以发挥二者在健康促进服务方面的共享与协作。在体育体制改革与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学与体育虽然在形式、手段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均围绕为人类健康服务展开。因此,“体医”以健康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需要体育与医学的多维合作,借鉴帕尔格雷夫提出的公共服务合作的五大障碍因素[9],加强医疗体育锻炼促进健康,在医疗康复中融入体育锻炼内容的服务链接。体育与医学要跨部门多领域进行合作,积极开发健康促进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寻求体医融合联合研究中心、各地区三甲医院、医联体社区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的多方合作,才能较好发挥二者融合在健康促进方面的服务优势。

2.2 “体医”健康研究滞后

“体医”融合发展在我国还处于初期刚起步阶段,是跨界融合发展下的新模式,众专家学者虽在不同场合肯定了二者结合的进步意义,但缺乏微观的实证研究。而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已经开始探寻体育锻炼对健康促进的相关机制与临床应用,相关研究主体多为卫生医疗部门,研究成果有利于临床推广。如体育锻炼成功治疗26种不同慢性疾病的研究[10]、改变糖脂代谢相关酶活性[11]、提高肌细胞胰岛素敏感性[12]、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13]、提高抗氧化能力[14]、改善心肌功能[15]等研究。我国的“体医”研究刚起步发展,运用现代体育锻炼的临床应用还较为少见,在健康促进方面的现实研究较为匮乏。如梁丽珍从体医融合内涵与体育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指出二者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16-17];戴素果从健康中国理念下对老年健康的体医结合中进行探讨[18];牛晶晶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并从理念、体制、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促进两者深度融合的建议[19];刘国永指出要发挥运动促进健康的独特优势,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20]。岳建军对美国《国民体力活动计划》中体育与卫生医疗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机制进行研究[21]。罗曦娟,张献博,徐峻华为国内体医融合的研究及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22]。除此之外,我国“体医”临床研究主要为传统保健体育方面,如太极拳、易筋经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锻炼的有效疗法[23-24]、五禽戏锻炼对改善和提高中老年人的心血管机能有着积极意义[25]。八段锦对糖尿病患者干预效果明显[26]。可见,我国“体医”融合研究还处于宏观发展层面,研究主体多为体育部门,在医学临床应用中的推广与认同较为局限。

2.3 “体医”健康人才匮乏

人才是推动“体医”领域发展的技术核心,高程度的专业分工及细化的专业服务模式,需要跨学科整合人才[27]。医务人员虽然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不具备体育指导技能,无法开具行之有效的运动处方。体育专业人士虽具备指导有效锻炼的专业技能,但缺乏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与康复保健知识,以及健康领域的话语权,难以针对民众提供体育健康干预内容。因此,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体育锻炼的指导水平,培育跨学科领域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通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17-2025年)指出体育部门要携手卫生计生等部门培养运动康复医生、健康指导师等相关人才[28],对“体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体医”融合的专业人才主要有康复治疗师、运动处方师、运动防护师、健康指导师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二者融合发展中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向还未明朗,职业体系与健康指导的途径尚需完善。在全民健计划的实施与医体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下,我国“体医”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以康复治疗师为例,具有康复治疗师技术资格每10万人口的数量为2.65人,与欧洲60人、美国62.8人、德国68.7人、香港36.4人[29]相比差距较大。而在医疗卫生服务与体育服务研究中还未将“体医”健康服务纳入改革范围,导致在实际发展中忽略了跨学科特征与综合化服务的标准化发展。因此,“运动医生”的人才培养需要从宏观整体健康理念层面与微观现实人才需求方面共同发展。

3 “体医”健康促进融合发展策略

3.1 共同搭建“体医”健康服务桥梁

“体医”融合的关键是促进大众健康,为医学康复服务,因此,健康服务是体育与医学的共同目标。“体医”融合发展中涉及的体育部门、医疗机构、高校、社区、俱乐部等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基于“协同论”思想,体医健康服务的融合可以从契约服务、辅助服务与网络服务[30]展开合作。(1)首先,通过跨部门组织之间签订正式的、专门的合法协议,开展医院、健身俱乐部、高校、社区指导中心等相互之间的合作,构建“体医”健康促进融合服务桥梁与跨部门合作服务体系。如“体医融合”促进创新研究中心与部分三甲医院的科室部门、医科大学联合签署协议,提出慢性疾病健康联盟、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和社区健康健身指导中心合作模式;(2)通过在“体”或“医”的所在部门,下设辅助服务,如在医院健康体检中增加健康体适能测评的环节、在医学检查中增加体适能测评的结果、在医嘱中增加运动处方指导、在健身俱乐部中增加医学诊断服务、在社区增加慢性病指导服务等,以示范点、融合基地等服务模式,拓展体育与医学的部门合作;(3)在现代健康科技不断发展下,借助智能手机中的应用程序,结合电子病历的健康信息,通过微信、健康网络宣传、体育锻炼知识等逐步培育新型健康网络信息平台与网络管理,实现医院内与医院外的健康干预,全面评价和提升居民体质,提供健康服务产品,发挥运动促进健康的积极作用。

3.2 深入推进“体医”健康应用研究

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已表明,缺乏体力活动是多种慢性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31],而适当的运动可以预防和延缓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32]。美国运动医学学会与美国心脏学会、糖尿病协会等合作研究,针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而先进的运动干预辅助治疗,引领了世界运动医学的科研与发展,为诸多临床的病症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支撑。我国在“体医”研究中,应加强体育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病症的融合研究,将体育纳入医学治疗手段中协同发展,互为依托,共同促进。将体育常见功效与锻炼方法纳入具体病症的运动指南中,编制运动指导标准,将各标准经规范整合后,推出不同病种与适宜人群的运动指导方案。另外,还应逐渐消除“厚医轻体”的不良观念,加强体育协会与医学协会的资源共享与学术交流,增加运动处方临床研究,提供常见疾病的体育辅助手段,解决运动不足与锻炼过当等不科学锻炼,使更多研究更贴近“体医”的应用与推广。最后,体育专业人士与医学专业医务人员一起共同促进人类健康[33-34],通过研究发展带动人们对健康理念的重新认识,从临床多种运动有效治疗疾病的角度理解运动的作用,从疾病发展全过程的角度理解运动的作用,增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相关研究。

3.3 联合培育“体医”复合型人才

面对我国“体医”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可通过借鉴国际发展经验,探索适合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1)通过有影响力的国际联盟机构进行培养。如国际体育物理治疗联盟[35]致力于运动物理治疗师的教育和发展;(2)通过政府的政策指引得以发展。如日本政府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健康运动指导员知识和技能审定机构的认证规定(厚生劳动省2001年第98号令)》,积极提倡“体医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加大既懂医学又能指导运动健身的“健康运动指导员”培养力度,将体育锻炼纳入国民健康促进计划之中,确立了医生指导下的运动指南培养体系;(3)通过指导手册与运动指南加强人才的学习与合作。如EIM专门为体育及医卫工作者编写了指导手册《运动是良医——运动与健康专家行动指南》、ACSM定期举办运动促进健康的专题会议,提供相互交流、了解前沿动态的平台。我国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开始逐步搭建相关机构,进行试点与改革。如成都体育学院成立“运动康复与健康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体育医学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研究院陆续开展体医专门人才的招生与培养工作等。因此,高校应重新定位跨学科人才发展方向,将“体医”健康课程纳入体育与医学院校的基础教育中,加强既懂体又懂医的知识体系架构。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可以通过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的方式,不断发展与完善体医融合需要的资质与专业课程体系,积极促进与行业协会合作,进行专业资质的培训与审核工作,组成跨学科的专业团队,提供“体医”健康服务工作,通过高校之间的联合培养,不断规范与扩展行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专业设置与交叉学科的发展,实现培养体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36]。

4 结 论

在国家健康战略发展蓝图下,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与医学作为推进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发挥引领公众健康的作用。“体医”在健康方面的融合发展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有利于促进和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需要,成为增进健康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保障,推行健康理念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从“体医”健康促进融合现状与问题出发,指出二者融合发展中存在服务分离、研究滞后与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提出共同搭建健康服务桥梁、深入推进健康应用研究、联合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发展策略,为今后“体医”的融合发展提供相关思考。

[1] 希波克拉底.阳光、空气、水和运动——生命和健康的源泉[J].中国疗养医学,2005(06):418~418.

[2]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探索“医体”结合,促进全民健康模式[J].体育工作情况,2004(16).

[3] Harris S S,Casper son C J,De Frieze G H,etal.Physical Activity Counseling for Hralthy Adults as a Primary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in the Clinical Setting[J]. JAMA, 1998, 26(01): 35.

[4] Walker SN,Sechrist KR,Pender NJ.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J]. Nurs Res, 1987, 36(02): 76~81.

[5] Exercise Is Medicin [EB/OL]. http://www.exerciseismedicine.org/.

[6] 彭国强,舒盛芳. 美国运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及其对健康中国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6,37(05):112~120.

[7]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8].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1028/c398004-28815229.html.

[8] 岳建军.美国《国民体力活动计划》中体育与卫生医疗业融合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17,37(04):29~38.

[9] L Pratchett.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M]:Collaborationin Public Services.PalgraveMacmillian, 2002.

[10] PEDERSEN B K,SALTIN B. Exercise as medi-cine–evide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 as therapy in 26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J].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5(04): 4186~201.

[11] Ruderman N. B., Park H. , Kaushik V.K., et al. AMPK as a metabolic switch in rat muscle, liver and adipose tissue after exercise[J]. Acta. Physiol Scand., 2003, 178(04): 435~442.

[12] Richter E. A., Hargreaves M. Exercise, GLUT4, and skeletal muscle glucose uptake[J]. Physiol Rev., 2013, 93(03): 993~1017.

[13] Holloszy J. O. Regulation by exercise of skeletal muscle content of mitochondria and GLUT4[J]. J. Physiol. Phar-macol, 2008, 59(07): 5~18.

[14] Ji L. L., Zhang Y.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exercise: role of redox signaling[J]. Free Radic Res., 2014, 48(01): 3~11.

[15] Powers S. K., Smuder A. J., Kavazis A. N., et al. Mechanisms of exercise-induced cardioprotection[J]. Physiology(Bethesda), 2014, 29(01): 27~38.

[16] 梁丽珍.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7,30:54~55.

[17] 梁丽珍.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J]. 经济研究导刊,2017,28:53~54.

[18] 戴素果.健康中国理念下老年健康促进的体医深度融合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3):13~16.

[19] 牛晶晶.“健康中国”背景下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思考[J]. 湖北体育科技,2017,36(8):684~686.

[20] 刘国永.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6,36(12):3~10.

[21] 岳建军.美国《国民体力活动计划》中体育与卫生医疗业融合发展研究[J]. 体育科学,2017,37(04):29~37.

[22] 罗曦娟,张献博,徐峻华.运动是良医应用实例: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及其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08):60~73.

[23] 杜舒婷,邢 彬,王春霞等.太极拳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BODE 指数和 SGRQ 评分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05):403~407.

[24] 张 敏,徐桂华,李 峰,等.健身气功易筋经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04):339~342.

[25] 卞伯高,潘华山,冯毅翀.健身气功五禽戏对中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效果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01):26~29.

[26] 俞婷婷,俞晓莲,曾林淼等.八段锦对糖尿病患者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14(03):341~348.

[27] SUN X, TANG W, YE T, et al. Integrated care: a compre⁃hensive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J]. Int jintegr care, 2014(14): e17.[11] CANDY B, HOLMAN A, LEURENT B, et al. Hospice care delivered at home, in nursing homes and in dedicated hospice facil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vidence[J]. Intjnurs stud, 2011, 48(01): 121~133.

[28]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全国总工会办公厅等.关于印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17-2025年)的通知[EB/OL].http://www.nhfpc.gov.cn/jkj/s5878/201704/e73c1934c7f84c709e445f01bf832b17.shtml.

[29] 中国运动康复市场潜力巨大[EB/OL].中商情报网. 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70921/145228108225_3.shtml

[30] 黄彩华.论“医体结合”公共健康服务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专刊:25~27.

[31] Booth F. W., Roberts C. K., Laye M. J. Lack of exercise is a major cause of chronic diseases[J]. Compr. Physiol.,2012, 2(02): 1143~1211. [59] Lee I. M., Shiroma E. J, Lobelo F,et al. Effec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on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wide: an analysis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life expectan-cy[J]. Lancet, 2012, 380(9838): 219~229.

[32]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 [R].2008.

[33] Uusitupa M, Peltonen M, Lindström J, et al. Ten-year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in the Finnish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trial [J]. PLoS One, 2009, 4(05): e5656.

[34] Li R, Qu S, Zhang P, et al. Economic Evaluation of Combined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Programs to Prevent Type 2 Diabetes Among Persons at Increased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J]. Ann InternMed, 2015, 163(06): 452.

[35]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The SPA Project[EB/OL]. http://sports physiotherapy-forall. org/? pageid, 2014-12-17.

[36] 张 鲲,杨丽娜,张嘉旭.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06):1~3.

Research on Health Promo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a’s “body Medicine”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alth Needs

Chen Yuanli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Sichuan, 611137, China.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health promotion and integration of “body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body medicine" health promotio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body medicine" in the field of health promo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roposed the existence of service s-eparation and research lag i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And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talent shortage, put forward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health service bridge, further promote health application research, joint c-ultivation of complex tal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vide relevan-t thinking for the future "body medicin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Health; Demand; Body medicine; Promotion; Strategy

G804.52

A

1007―6891(2018)06―0029―05

10.13932/j.cnki.sctykx.2018.06.08

2018-07-31

2018-08-31

2017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SKYY1706),课题名称:成都市社区居民“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体医医学康复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健康中国视域下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点与践行向度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