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以福建省H大学为例
2018-03-31李钰艳
李钰艳
(福建医科大学 宣传部,福建 福州 350122)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教师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翼,从根本上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好、抓不紧,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改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看到,无论在思想认知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笔者围绕政治认同度、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治理等方面,通过召开座谈会、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在校内开展调查,以期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本次调查自2017年2月始,历时2个多月,召开座谈会2场、访谈5场;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其中高级职称15份,副高级职称30份,中级职称30份,初级职称16份,未定职级3份,覆盖专业教师、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
一、福建省H大学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现状
H大学教师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坚决拥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肯定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较关注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思想状态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坚定,但也呈现价值观多元化趋势
教师普遍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普遍认同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愿意通过购买书籍和音像资料了解相关知识,但对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感到较迷茫。96.8%的教师对散布一些崇洋媚外抹黑中国的言论持不赞成的态度。调查显示,对于“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提法,有6.9%的教师表示“说不清楚”;对于“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失’”这一提法,有3.4%的教师表示“说不清楚”,有6.9%的教师表示“不太赞同”。
(二)认同党和国家的成就,但对某些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信心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96.8%的教师赞同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树立“四个自信”。95.7%的教师对2016年党和政府有关工作的满意度较高,“两学一做”、从严治党、打击腐败、经济体制改革、“双一流”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是教师满意度比较高的几个方面。实干、廉洁、亲民、务实、改革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95.7%的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充满信心。93.6%的教师认同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将进一步加强,执政水平将进一步提高。93.6%的教师认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96.8%的教师认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比之下,教师对“2016年实施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上调养老金”的认同度比较低,6.4%的教师表示不太满意。一些教师对我国2020年能够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城乡差距缩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总体改善,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等信心不足,13.8%~17%的教师选择了“说不清楚”。
(三)关注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
教师普遍关注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关注度排名前6位的事件依次为:特朗普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南海仲裁案、美韩部署“萨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调查结果还显示,66%的教师认为房价、物价上涨过快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34%的教师则认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尊严的重大事件、就业困难、腐败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差距扩大这几个方面。
(四)教师职业认同度高,认为3个重要因素将影响学校发展
93.6%的教师认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责任重大;要用中国梦激扬学生的青春梦。100%的教师认可诚信是做人之本;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师认为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决策能力、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水平。
(五)对学校新媒体工作认可度较高,对教学科研条件和考评体系满意度较低
92.6%的教师对互联网时代新兴业态充分彰显活力,与传统产业互利共赢的发展趋势表示认同。教师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依次为微信、国内综合性新闻网站、QQ、政府网站、学校主页、论坛、微博;关注最多的话题依次为社会热点类、教育文化类和时政要闻类。教师对学校在新媒体上开展的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认可度较高。此外,教师对学校教学科研条件和教师考评体系满意度较低,27.7%的教师对教学科研条件的满意度选择了“一般”,13.8%的教师选择了“比较不满意”;41.4%的教师对教师考评体系的满意度选择了“一般”,10.6%的教师选择了“比较不满意”。
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倾向[2]。教师和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最重要的两个群体。从根本上说,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有些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务虚”的工作,对教学、科研产生不了积极作用。部分教师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强,甚至还存在抵制情绪。教师群体中重学术轻政治的思想倾向比较普遍,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不够,工作能力不足
相较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缺乏垂直的管理体系,也缺乏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网络,这种状况极大影响了统筹组织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部分二级党组织找不准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工作缺乏有效抓手[3]。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手段创新不够,缺乏吸引力。有些干部思政教育工作能力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理论基础不扎实,缺乏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师的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成效不够凸显
调查显示,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切,但看待问题的立场、观点、价值判断等方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当前,学校对教师的政治理论教育缺乏有力的抓手,平台搭建不足,日常理论学习常常限于表面化、形式化,不够深入、系统,常规的学习教育活动形式吸引力不够,对教师的价值引领成效不够凸显。
(四)回应教师合理诉求的实效性不够
当前,学校教师的合理诉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重要程度依次排序):(1)合理制定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与同类高校相比,H大学教师教学压力过大,导致科研工作精力不足。(2)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不合理的考核机制是目前教师职业成长中的主要困扰,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方面。(3)引进学术带头人。缺乏学术引路人直接影响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4)拓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因职数的限制,青年教师感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空间较小,工作动力不足。
(五)教师的生活保障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教师面临较大的生活困扰依次是:(1)高校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没有与之匹配的经济收入。(2)大学城附近没有较好的小学、中学等配套资源,使得教师子女的教育与成长存在问题。(3)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群体的骨干力量,但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赡养老人的压力较大。
三、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强化政治理论学习
教育部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六大工作重点之一:两大群体齐头并进,重点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优化党支部设置,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加强教师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建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党员队伍和党支部建设,在教师中培养一批政治信念坚定、专业知识过硬的骨干担任教师支部书记,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党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落实教师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结合工作例会、集体备课会,在教师党支部中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统一教师认识,提高教师的政治认同度[4]。制定政治理论学习的可量化指标,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将政治理论学习落到实处。
(二)健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要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立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是关键。高校要努力构建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人事、组织、教务、工会配合,各二级党委发挥主要作用,学生参与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5]。同时,要打造垂直管理的工作网络,发挥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协同性:发挥宣传部在统筹协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安排专人负责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二级党委要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实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由校领导担任会长,宣传、人事、组织、教务、工会以及各二级党委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办公室设在宣传部。
(三)健全职业规划和规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教师美好形象
高校教师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学校有责任维护教师的美好形象。学校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健全教师职业规矩,系统制定教师职业规划。一是要严把高校教师选聘的“政治关”。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因此,把好教师聘任考核政治关,在源头上和过程中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在政治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观点正确的教师队伍,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工作。二是守住师德“一票否决”底线。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一票否决”制落到实处。将高尚师德师风培育纳入新入职教师培训内容,对在职教师开展师德师风轮训。三是坚持开展师德典型评选常态化工作。做好“师德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由学生评价为主导的教书育人典型评选活动。同时通过表彰、专题报道等形式做好典型人物的激励和先进事迹宣传工作。四是健全育人工作考核机制。细化管理人员、实验员、研究生导师、临床教师等人员评价机制,对教职医护员工的育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将育人工作纳入考评体系,并强化考评结果的运用。
(四)搭建教师职业成长发展平台,着力解决教师实际问题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是习总书记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高校要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成长机制,搭建矫正成长发展平台。坚持将教师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等内容相结合,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为青年教师开展“国情考察、理想教育、智力支医(教)”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搭建平台,为职业教师成长服务。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导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师德(医德)高尚、学术严谨的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工作,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6]。学校相关部门要花大力气解决教师在工资待遇、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教师能安心于教学与科研。
(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提升文化育人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做好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是要加大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投入。以校园文化景观提升工程,校园文化“一院一品”等项目为抓手,将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景观设计、学院文化建设等项目中,使教师在校园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二是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学校有关部门应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文化类基地建设。开展文明科室、文明学院、文明宿舍、文明食堂等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开展方便教师参与的高端讲堂、读书沙龙、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校史文化,关注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学校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
(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加大网络阵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增加人员配备。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网络阵地工作队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继续深化网络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监控机制。重点打造学校官方网站,增加网站的服务类模块。条件成熟的高校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进一步提升现有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功能,如课程表查询、空教室查询、科研项目查询、讲座日程安排、会议通知等功能,并加强顶层设计,在重要节庆日和关键节点推送相关内容,扩大校园网络阵地在教师群体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参考文献:
[1]邓晖,姚晓丹,陈鹏.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N].光明日报,2016-12-09(1).
[2]蓝晓霞.思政工作不能重生轻师[N].光明日报,2016-12-22(11).
[3]朱继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党政研究,2017(2):28-39.
[4]杨晓慧.加强高校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顶层设计[J].思想理论教育,2017(3):10-14,68.
[5]李凯,董国松.略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合力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77-78,91.
[6]石国亮.破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认识和实践的误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