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及其路径探析

2018-03-31刘习根

社科纵横 2018年10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理论课原理

刘习根

(肇庆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6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由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往往被当作一门普通的知识型课程来授课,其内容的抽象性本来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该课程的这种现状与其设置目标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笔者认为,专题教学的模式能够克服“原理”课目前的某些缺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实现“原理”课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本文试就“原理”课的专题教学及其实现路径作一个探讨。

一、专题教学的优势

专题教学是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教材原有的章节限制,用一个主题将教学内容关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教学单元。专题教学通过选择合适的主题,能够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前提下,有效地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由此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因此,专题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

专题教学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克服当前教学模式教学实效低下的现状,使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学到有益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由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而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在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偏重于传授给学生规范性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教学实效的低下与这种教学模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我国高校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型期,其思想可塑性强,容易受所处环境的影响。根据这个特点,任课教师可以在进行专题设计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补充一些比较生动具体的事例,并用某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这些事例与教学内容关联起来,由此引导学生把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结合实际的问题分析与讨论,既有利于学生学到书本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消化这些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渗入学生心灵,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专题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宗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因此,高校教学必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规范性,致使课堂教学日益成为一个传授学究式知识的场所。这种“科学主义”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割裂了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变成了一个个书本知识的“接收器”,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对所学知识深度的理解和创新能力。显然,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要求的目标出现了严重的不符。

在专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专题环节设计,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例如,专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更加贴近现实的案例和故事,运用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这个方向应该更加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能运用这些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陶冶自己的情操,将自己塑造成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专题教学应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最终目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在于育人,高等教育的这个目标更加直接、更加明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等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文教育即对受教育者展开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和价值实现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掌握了教育的先进理念,谁就有可能占据教育的制高点,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贡献于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党中央高度认识到教书育人,培养更多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后备人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例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科教兴国当作一项重大的社会发展战略来贯彻落实,就很好地体现了国家对于育人价值目标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题教学更能够契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它能够通过专题设计,把育人的功能内置于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由此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内在统一。

二、“原理”课为什么要实施专题教学?

在“原理”课中实施专题教学,这是当前“原理”课教学的一种普遍趋势。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克服教学内容本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原理”课往往被当作一门普通的知识来传授,任课教师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以知识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失去了积极主动性,他们之所以要被动地学习这些“原理”知识,主要原因更多地是为了获得这门课的成绩和学分,而不是自己在其中己学到了什么。显然,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不仅严重损害了该课程的理论可信度,而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背道而驰。

在“原理”课中实施专题教学,能有效针对该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克服以往传授知识型授课方式的缺陷,通过制定与社会现实紧密关联的专题,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达成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启发式教学。具体而言,“原理”课专题教学相比于以往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

其一,在“原理”课中实施专题教学,能够克服“原理”教材内容的条块性、晦涩性、陈旧性、重叠性等缺陷。现行的“原理”教材是根据05方案编写而成,在2007年正式出版发行之后,于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5年进行了局部修订。尽管如此,教材大体的框架没有变,即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来编排章节内容,这种编排虽然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简单明了,更具条理化,但这种条块分割的办法也使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个理论拼盘,从而失去了其固有的整体性。实行专题教学,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巧妙地化解这种僵硬的条块分割。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候,任课老师在设计专题的时候,不再受制于教材概念体系的限制,而是可以从实践及其功能着手,把认识世界(不仅仅是狭义的认识论,还包括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不仅仅是生产实践,还包括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等改造社会的活动)关联起来,这样,实践这个范畴才真正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所有部分,由此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才真正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

与此同时,这样设计的专题还可以紧密结合当代实际问题,任课老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某个社会问题,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分析阐述,由此引导学生从这些具体的现实问题中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样,就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普通的知识进行传授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种抽象性和晦涩性在这种理论与实际的集合中得到了有效地化解。此外,通过专题教学中专题的设计,教材中那些原本陈旧和重复的内容,如中学时已经阐述过的那些概念和史料,以及大学中与其它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复的内容,就可以在专题中得到合理的取舍,专题教学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由此得到增强。

其二,“原理”课专题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将教材中的原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贯穿起来。尽管“原理”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适当的形式,使得该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任课教师一般也会经常强调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专题教学在设计专题的时候,应当立足于课程内容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可以将书本原理内容,如价值规律,与我国当前的房价之间的关系关联起来,进行分析和思考,由此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价值规律及其运用。这样,学生能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原理知识,还包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真正贯彻“原理”课的教学宗旨与教学目标。同时,还能够避免中学政治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避免与 “05方案”课程体系中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重复。只有这样,“原理”课专题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借助社会现实问题自觉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如何有效实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专题教学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承担着为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原理和方向指导的作用。因此,这是一门基础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原理”课要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取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系列理论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原理”课的这种特点无疑给其专题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想通过专题教学提高“原理”课的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原理”课教书育人的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理”课的专题教学必须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这是实施“原理”课专题教学的首要前提。因为专题教学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教学内容抽象繁琐,因而专题教学必须做到专题的设计简明精炼。就“原理”课而言,专题教学必须突出“简明精炼”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在设计专题的时候,不要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突出教学重点,要以教学重点作为主要线索和根据,来建构相关的理论框架,在配之以恰当的教学案例。例如,讲授导论部分时,可以以“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概念来建构一个授课的框架体系,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等方面,通过一个逻辑树,将这些内容关联起来,再用具体的事实来阐释各个分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克服教科书那种抽象和繁琐,才能给学生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印象,才能为后面的具体原理教学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引。

其次,“原理”课的专题教学必须发挥任课老师的专业所长,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了让“原理”课的专题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原理”课教研室应该建立集体备课制度,精心设计出统一的教学提纲,并本着“放管服”的原则进行专题设计。一般来说,每个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特长,但同时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对于任何一个“原理”课任课教师来说,要想全程全面掌握该课程的所有内容,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实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就势在必行。在专题教学中,每一位任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研究兴趣,对共享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和提炼,并编排成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专题教学教案或讲义。与此同时,每一位任课老师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设置某些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例如,在讲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时候,任课老师可以把十九大刚刚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转化的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诸如我国基本矛盾转化的根据是什么以及重新界定这个转化的意义何在等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还利于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这种资源共享,“原理”课任课教师之间能够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专题教学能够在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再次,“原理”课专题教学必须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P284)马克思主义亦不例外。因此,只有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把理解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由于“原理”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由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原理”课专题教学的必然要求。为此,任课老师在设计教学专题的时候,切忌脱离实际地编排一套抽象的理论,而是要根据相关原理,寻找合适的现实事实案例,通过对生动具体的事实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转化为自我的东西。例如,在讲述“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这个原理时,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可以以深圳为例,向学生展示深圳是如何从一个渔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其中,可以例举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的发展史,让学生自觉意识到,这些企业以及由这些企业支撑的深圳就是科技创新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案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的原理知识,而且也会增强学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最后,“原理”课专题教学必须强化教学之间的互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往的“原理”课之所以教学效率比较低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脱节,即偏重于传授知识而忽视了教学之间的互动,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在共同的中介客体——教育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参与—合作’的交往关系,在教育主体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育主体的自主建构中、在双方的相互影响、教学相长中发展个体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3](P75)

“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不是某种单纯的知识,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这种课程更有效的方式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而是让学生参与课堂,让他们在讨论和互动中来领悟这些原理,由此达到对这些原理更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原理”课专题教学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问题,就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课堂的自觉性,使“教”与“学”之间达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教师的“教”更多地转化为一种“引导”,“学”则成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当“教”与“学”之间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真正被调动起来了,“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才可能得到真正提高。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理论课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