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8-03-30章雨婷

现代交际 2018年24期
关键词:思政课互联网+互联网

章雨婷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要树立起大思政课格局,思政课应从“闭环”走向“开环”;应铺大平台,让其风云际会,群贤毕至;应让大数据跟踪检验学生课堂教育的终身效果,从而实现全国高校思政课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210-02

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基础的理论课,它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怎么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门对学校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的课。“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也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血液和动力。“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新形势下该如何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呢?本文就“互联网+”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如何改革进行了探讨。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理论。老师总是在讲抽象的理论,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会不会理解,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太多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要依赖老师,遇到问题不会自己解决,缺乏大学生该有的批判精神和哲学气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学生在课程结束以后便将课程放下了,应付完考试课程便结束了。以至于学生们追星、打游戏也不会去读一本红色经典。这种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不会独立思考,批判精神缺失。

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美国也成为世界第一大信息强国。在信息社会的影响下,中国的互联网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在国际大形势的影响下,“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互联网+”带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开环”的五道命题

一、“应用题”

“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开环论”给学生提供一个新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解决应用题。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授课方法,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课堂的内容涉及范围多元化,在“互联网+”帮助下能够延伸到社会的每一個角落。

二、“排列组合”题

每一个学生是一个环节,由每个学生组成的班级又是一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联系,为班级和学生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新彼此解决问题。学生跟学生合作,学生跟老师合作,激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求知欲望,让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关系得到改善,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此便可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给思想政治教育课注入新的活力。

三、“生态永续”题

“开环论”是未来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指导。目前最重要的是将各大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数字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再将数字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开环论”相融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环”永续。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利用好“互联网+”大潮,为社会培养人才,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期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情系家国、视野开阔、开拓创新和勇敢无畏的学生,使其能接过前人的火炬继续前行。

四、“转型转换”题

学院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转型,由结果型教学转变为过程型教学。让学生参与组织自己的课堂,组织课堂讨论、课下调研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中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由灌输型教学向引导型教学的转变。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在微博、微信、QQ等各大平台进行网上调研,利用网络组织红色展览活动以及进行社会各大热点问题的讨论等,可以根据网络投票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这样便可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变成大家都想参与的课,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升课程质量。

五、“同向同行”题

所有的课程都是同向同行的,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渗透到所有学科当中去,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与各个课程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另外,网络的影响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不断扩大,扩展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云计算可以将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连接起来,构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状结构。“互联网+”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的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学院的优势培养强势科目,再通过“互联网+”相互合作,做到强强联手,共享资源,这会有力地解决各地域、各地区、各高校、各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力量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数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跨界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利用互联网改革已有课程和与其他学院合作已经迫在眉睫。教育部实施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加快健全全日制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设立高校思政课发展创新研发中心,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向各地、各高校推广就是“互联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的最好体现。

大数据时代来临,数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确定新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各个课程的简单叠加,要将它们进行有机结合。在“互联网+”时代,来自网络的冲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时候,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适应时代的变革和科技的革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借着时代和科技的东风,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杰.大力开展“互联网+教育” 创建更加开放、均衡、创新、公平的教育[J].吉林教育,2016(28):14-16.

[2]赵湘雯,郭姗姗.“订单式”教学法——“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新尝试[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评论,2017(2):236-240.

[3]王溯.“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智富时代,2018(3):207.

[4]王存娥,吕茕,杨延宁.“互联网+”普通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8):114-115.

[5]杨庆昆.“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发展前景[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6(Z5):22-24.

[6]邢帆.教育信息化的获与惑[J]中国信息化,2016(6):46-48.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互联网+互联网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