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生命观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018-03-30张欣桐

现代交际 2018年24期
关键词:生命观孔子大学生

张欣桐

摘要:当今时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自杀、他杀事件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中孔子的生命观对于当代生命观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对生命的珍视、对死亡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三方面阐述孔子的生命观,并总结出孔子的生命观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生命观 孔子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208-02

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生历经坎坷流离:少年丧父、晚年丧子;多事鄙践,乘田、委吏,不乏成就;夹谷之会展示勇气与智慧,堕三都失败,五十之余开始周游列国,六十余返鲁,修订六经。[1]孔子在坎坷的一生中总结出了很多关于生命的言论和观点,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以此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为社会的和谐美好提供更多保障。

一、孔子的生命观

1.对生命的珍视

孔子对于生命的珍视包括珍视他人生命和珍视自己生命两方面。孔子将人的生命看得十分重要,可能是因为他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重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孔子的眼中,生命不分高低贵贱,而是一样的珍贵,对于马厩里下人的生命也是一样的重视。卫灵公曾经向孔子请教关于战事的问题,但是孔子却不愿谈论,因为他明白战争意味着很多人会失去性命。孔子对于战争的反对正体现出他对于他人生命的珍视。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希望人们能尽量避免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孔子对于养生保健之道有一套准则,他曾说:“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就出自《论语·乡党》。另外,孔子将睡眠精细到姿势,认为睡觉时不应该像尸体一样仰面,而是应该侧卧,这一点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

儒家把孝道作为至德要道,这也是孔子珍爱生命之说的立足点之一。《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是父母给予的,连一根头发一寸皮肤我们都要珍视,不能随意毁伤,更何况是我们的生命,更加应该万分珍惜,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父母和家庭负责。

2.对死亡的认识

孔子认识到人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既然无法避免,不如就思考如何更好地活着。孔子对于死亡的讨论是建立在对于“活着”的理解基础之上,“未知生,焉知死?”他认为只有更好地了解活着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正视和认清死亡。“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对于死亡并不是完全豁达的,他对于死亡的不可抗力感到悲痛和无奈。

孔子认为比死亡更可怕更可悲的是丢失了“仁义”。有人认为孔子提出的“杀身成仁”与我们所说的珍爱生命是相悖的。其实并非这样,珍爱生命不仅仅是肉身的生与死,更包括了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的人虽然为了“仁义”而失去了性命,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从这种意义上,他的生命比苟且活着的人更加长久。“杀身成仁”不是对生命的轻视,反而是对生命的升华。

孔子曾说的一番话让后人认为孔子是主张以死亡为乐的,当时子贡对孔子说自己对于学习已经厌倦,对于道也是困惑不解,能不能去侍奉君主以得到休息,孔子告诉他说:“‘温恭朝夕,执事有格,事君之难也,焉可息哉?”,不论是孝敬父母,养育孩子,与朋友相处,还是耕作务农,都非常不容易,都不能得到休息,只有人死后入土为安才能真正地得到休息。子贡恍然道:“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我认为这并不代表孔子追求死亡,对于君子来说,死亡后他的精神是长存不朽的,这和活着的时候所创造的生命价值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孔子对于死亡的讨论仍然突出的是活着的意义。

3.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孔子生在乱世之中,以研究治国良策为己任,认为这既是个人生命存在的保障,也是个人生命的意义所在。孔子曾经带着自己的治国良策去过当时的很多国家,怀才不遇,处处碰壁,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论语·子罕》中记载“子欲居九夷”,有人说九夷太过于简陋,是没办法居住的,孔子却说:“君子居之,何陋只有?”孔子后来说去九夷之地是为了推行其道,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将荣华享乐置之度外,不论多么困难和艰苦,仍然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超乎功利只为去做自己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论语·泰伯》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形成的,对于父母、家庭或是对于社会、国家,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自然会珍视自己的生命,并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孔子注重人自身内心的乐观与平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意思是就算只能吃着粗茶淡饭,枕着胳膊入眠,也可以乐在其中,这正体现了孔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于不义而得来的荣华富贵,孔子表现出不屑,他认为只要追求自己认可的生命价值,哪怕穷困的人生也是精彩的。

二、儒家生命观对当代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启示

孔子的生命观告诉我们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重视他人的生命。珍视生命,善事父母,是人的现实义务。[2]珍惜自己的生命正是担起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基础。我们生活在和平又发达的时代,有足够的条件去强身健体和养生,更大限度地避免疾病的威胁,我们更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珍惜我们的生命和健康,按时作息、健康饮食、坚持锻炼。孔子的生命观教导我们对待他人的生命也要如同自己的生命一般重视。[3]孔子对于他人生命的“大爱”,使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善良,有利于缓解生活中很多矛盾冲突,对于当今大学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虽然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极其珍贵,但是每个人也终会走向死亡。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告诉我们,为了“仁义”而有价值的牺牲和死亡,会比活着更加弥足珍贵,这样的死亡是对生命的升华。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有谭嗣同用生命唤醒国人良知,现代有伟大的军人为国家和人民犧牲性命,有普通群众舍己救人,孔子的死亡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但是,当代社会有的人为了活着而去做一些不仁不义之事,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对此类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孔子的生命观重视生命价值的实现。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些大学生认为活着的意义就是追名逐利,因求不得而苦恼,本该追求更高人生价值和思想境界的人生却被物欲塞满,试想就算满足了一时的欲望,就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吗?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4]孔子面对困境乐观豁达的思想也是非常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一种心态。人活着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很多大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总是消极极端,孔子虽然名垂青史,但是当时的社会纷乱,他处处碰壁,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消极悲观,反而更加重视生命、注重养生,坚持自己的追求。孔子的事迹教导我们在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路上尽管会遇到挫折和坎坷,也要坚持初心和本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3:1905—1947.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5-160.

[3]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117.

[4]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126.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生命观孔子大学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