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方式探索

2018-03-30张伟强

东方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张伟强

摘要: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家层面阐述了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宏观上关系到国家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微观上关系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更加适合企业人才需求。产教融合是现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趋势,也是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创新举措。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全要素融合,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实现人才供给侧和人才需求侧的良好衔接。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

一、关于《意见》中的产教融合

《意见》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途径,鼓励企业依托和联合职业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鼓励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导高校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校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和高校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和工程化基地;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职工技能竞赛,提升一线骨干技术人员技能。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推进实体化运作。

二、基于《意见》下的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是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利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种,具体如何选用需要双方共同研讨,充分考虑到彼此优势,找到彼此的利益切合点,最终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均受益。

1、成立产教联盟

联合区域内行业骨干企业、中小企业、设备供应商以及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成立产教联盟。联合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培养目标制订,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规划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及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研、论证及交流会等方式 为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提供咨询服务,促进其协作与对话;协调相关部门促进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和措施;将企业在生产中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同步引入学校,学校能够参与企业技术、工艺等方面升级改造、技术攻关等课题研究,实现协同创新,使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

2、建设技术创新平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创新大环境下,高校承担了培养创业型、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任务。但如何培养出敢创业、能创业、会创业的人才,及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就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联合高校、研究院所和研发驱动型的知名企业,整合高校与企业科研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建立集研发、创业创新教育为主功能的技术创新平台,由高校骨干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核心团队,解决企业在技术上的共性问题,承担企业的研发任务及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

3、开展现代学徒制

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通过与区域知名大型公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办学模式,形成学校和企业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确立义务关系明晰。明确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责任。学生进入学校的同时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成为企业的准员工,落实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思路,实行分段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4、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方式有引企入校,又称“校中厂”;还有引校入企,又称“厂中校”。

引企入校方式:充分利用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管理方面等优势,校企共建集实践教学、职业培训、技术研发和生产功能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方式采取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设施。该实训基地要达到真实企业生产的实训环境,有相关的配套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环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升学生对制造技术的应用水平。

引校入企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培养、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区域内知名大中型企业为主导建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担学生企业生产性顶岗实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缩短了企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周期,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承担教师实训基地的实践锻炼,教师参与企业科研、技术、管理方面的实践,提高教师的技术实践应用能力。

5、建设职工培训中心

开展职业培训,提升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以学校实训基地为平台,充分体现学校服务社会的理念,制订相应培训方案,为大型企业开展新职工岗前培训、在岗职工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特种职业上岗培训。充分发挥学校举办技能大赛的经验,在企业内部或企业间举办相关技能大赛,给予获奖员工精神及物质奖励,引导员工尊重和热爱技术。通过培训和大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技能水平,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及职业道德。

6、开展订单式培养

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模式,做好企业岗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调整专业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专业建设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和生产实际情况相结合,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每学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课,让学生贴近生产、服务一线。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管理能手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及实践指导。把企业的项目进行加工作为授课项目给学生加以讲解,让学生加以实际操作和演练。经过“订单培养”,有效避免学校“闭门造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对口率。

三、開展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众所周知,大多的学生在毕业后都将进入职场中工作,而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却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开展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利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可以扩展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零距离了解职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