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以浙教版和沪教版为例
2018-03-30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一、引言
现代社会,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重要的是培养未来社会人群的信息素养,需要从学生时期开始实施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折点是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信息技术”为名来代替“计算机”,计划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历程为5到10年,通过信息化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从传统的技能操作训练转变为对学生全面信息素养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新课标),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个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立科目地位[1]。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条例中“一纲多本”使教材更多样化。《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也表明“信息技术教科书更应该强调多样性,以适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查地方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师资状况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编写适合地方情况的教科书,保证不同地区都能开好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编写质量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今高考改革浪潮即将袭来,浙江省作为首个将信息技术学科正式列入高考的省份,对于信息技术教科书的选择和使用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通过对浙教版和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并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点等来分析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的适用性等问题。因为只有信息技术教科书适合地区或者学校的教学情况、教育资源等条件,才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和发展,以及推动我国信息技术的进步。
二、浙教版和沪教版教科书的教学设计比较
(一)两版教科书简介
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指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陶增乐主编,版次为2004年4月第1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该版本教科书为教师全面实施《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供具体的指导,保证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能得到正确的落实,便于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如图1)。
图1 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科书
沪教版指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应吉康主编,版次为2008年7月第1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教材特点是紧密围绕信息素养培养的宗旨,提升技术教育的高度;运用“做中学”教育理念,保证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反映技术教育特点的教材体例,提高技术教学的效果;多轮循环,逐步拓展的学习过程,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开放性特点,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对象(如图2)。
图2 沪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科书
《信息技术基础》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唯一的必修模块,该教科书编写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必修模块内容与初中内容的衔接;模块内部内容的联系;必修与各选修模块间的联系与衔接。
(二)编写理念比较
一本教科书的整体编写理念和基本原则都体现在对教科书的整体的教学设计上面,合理且实际的教学设计能有利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教师更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并与学生的“学”联系更紧密。通过对浙教版和沪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进行分析,两本书在教学设计情况和目的,以及整体的编写理念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如表1是对编写理念的详细说明。
表1 浙教版和沪教版的编写理念比较
由表1分析可得浙教版和沪教版在编写理念方面的不同,从总培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分析。
1.总培养目标
浙教版倡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从而能成为一名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沪教版以新课标中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总目标。
2.知识与技能
浙教版和沪教版都要求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熟练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但浙教版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更多,且侧重于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会解决问题的本领,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沪教版的知识内容较基础,侧重于通过联系生活的情景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过程与方法
浙教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的过程,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创作信息作品。沪教版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利用知识去指导现实生活,并采用渗透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浙教版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信息文化,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沪教版强化信息意识、信息道德、规范与伦理,关注信息能力的形成[2]。
总体来看,两个版本的教科书编写理念都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3]。
(三)栏目呈现方式比较
有特色的栏目板块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栏目板块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4]。如下表2是对浙教版和沪教版的栏目呈现方式比较的详细说明。
表2 浙教版和沪教版的栏目呈现方式比较
由表2分析可得浙教版和沪教版在学习栏目呈现方式上存在差异,从栏目数量、特色栏目、活动型栏目、知识性栏目来分析。
1.栏目数量
浙教版共有12个特色的学习栏目板块,平均出现次数为11.1次,其中“问题思考”栏目出现22次,是次数最多的,最少的是“综合探索”栏目,只有3次。沪教版共有9个学校栏目板块,平均出现次数为7.4次。37次的“活动”栏目是最多的,2次的“提醒”栏目是最少的。可见,浙教版栏目设计较丰富,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沪教版栏目设计较简单,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特色栏目
浙教版在每章开篇的“学习任务”栏目,在每章末附有学习线路图的“本章小结”作为该章的知识技能架构的概括,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经过相应的补充修改,即可形成自己头脑中关于本章内容的“大局观”。沪教版的“情景”“学习目标”和“导学”三个栏目,能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在正式学习之前对本章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心理和思想准备。
3.活动型栏目
浙教版采用“讨论交流”、“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索”的活动方式,活动型栏目较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体会这是一门实践课程,而不单单是一门理论课程,只有学生积极动手通过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沪教版的“活动”和“综合活动”栏目,栏目较单一,可能导致学生对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4.知识型栏目
浙教版中有出现11次的“阅读资料”栏目和20次的“知识链接”栏目,沪教版有出现6次的“学习向导”栏目和4次的“学习支持资源”栏目。浙教版对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的课外知识较丰富,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沪教版在对知识的拓展方面较少。
浙教版和沪教版在学习栏目的设计上,都比传统的教科书设置的栏目更丰富,各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通过一些问题思考和情景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学习[5]。
三、浙教版和沪教版教科书的教材内容比较
浙教版和沪教版教科书的教材内容比较最能突出两本教科书的区别,本研究主要从三个维度:内容要点、理论知识点和操作性知识要求进行比较分析。
(一)内容要点比较
表3 浙教版和沪教版的内容要点比较
根据以上表3并结合《新课标》中对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要求,分析浙教版和沪教版在知识内容取舍及内容要点存在的差异[6]:
1.“信息与信息技术”模块
浙教版增加了“信息编码”的知识点,要求掌握二进制与其他进制的转换。
2.“信息获取”模块
浙教版主要是以因特网为主进行内容编排,增加了“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知识点。沪教版增加了“信息需求的确定”、“信息来源的确定”及“信息价值的判断”的知识点。沪教版在该模块更强调对信息基础知识的讲解。
3.“信息的表达与加工”模块
浙教版将该模块分成三章:“第三章 信息的加工”、“第五章 信息的表达与交流”、“第六章 网页的设计与制作”。其中把有关网页制作的内容排成了单独一章,对网页的操作性要求更高。
4.“信息资源管理”模块
沪教版中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更丰富,对数据库的要求与《新课标》相当。浙教版在数据库知识要求中,增加了对记录和字段增加和删除等操作。
5.“信息技术与社会”模块
浙教版和沪教版基本都是按照《新课标》要求组织编写[7]。
浙教版和沪教版在内容要点选取上都以《新课标》为依据,再根据各自的编写理念和特色进行再选取。沪教版在目录上将二级知识点也罗列出来,具体呈现知识间衔接,重视基础性知识的解释分析,整体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较完整。浙教版侧重要求学生对操作性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延展性更强,整体的知识框架联系紧密[8]。
(二)理论知识点的具体比较
为更具体地比较浙教版和沪教版在具体知识内容呈现上的差异,各选择第一章的内容进行比较,并具体罗列出第一章具体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如表4)。
表4 浙教版和沪教版第一章知识内容比较
第一章是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知识,是开启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起点,是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乃至信息技术的兴趣开端。第一章内容涉及操作性知识较少,但名词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与其他章节相比较枯燥。由以上表4可以看出浙教版和沪教版在第一章的知识点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1.知识选取
沪教版第一章主要是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知识,整体的知识点较简单。而浙教版除此之外,还在本章中增加了“信息编码”的知识,这也是超出《新课标》标准范围内的。
2.学习目标
沪教版对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要求了解或理解就可以。浙教版由于增加了“信息编码”的知识,对信息编码的基本方式都要求掌握。
3.知识点讲解
浙教版呈现的知识内容更丰富,相关知识点的延伸较全面,知识点的讲解更具专业性和学术性,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就更高。而沪教版的教科书主要是抓基础知识,且知识点的讲解更通俗易懂[9]。
(三)操作性知识要求比较
为更好地比较浙教版和沪教版在实际应用性上的情况,本研究总结了书中要求学习的主要软件及所需达到的学习目标。作为必修课的《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教科书,其最重要的是为选修模块做好准备,为相关操作性知识的基础学习打下基础,为选修模块的选择和学习培养兴趣(如表5)。
表5 浙教版和沪教版软件学习要求的比较
由表5可得浙教版和沪教版对操作性软件的要求不同,主要从软件种类、软件要求、影响方面来分析:
1.软件种类
在不同领域学习的主要软件都相同,沪教版介绍的软件较多。
2.软件要求
浙教版要求明显比沪教版高,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成后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软件,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作业。沪教版的要求仅仅是对这些软件的基本功能的掌握,此外,其对软件的基本操作解释更加具体,通俗易懂。
3.影响方面
浙教版对操作性软件的学习较重视,对软件的学习都相当于对计算机基础的探索,能为之后的选修课程打好基础。注重学生能在独立探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除了教师教学之外,还需要学生独立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自主探索应用软件的能力,锻炼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习的思维和能力。但其几乎涉及了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所有方面的应用软件,且要求较高,会给学生带来较重的学习负担。沪教版对这些软件的基础讲解,有利于学生较好地认识和掌握基础操作,设计软件的要求较低,学习难度也不大,对软件操作步骤讲解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步骤顺序明确,这给基础良好的学生带来了更多自学的机会[10]。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浙教版和沪教版教科书存在的差异性,让学校可以根据地区的自身特征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教科书。由于受课程标准的制约,浙教版和沪教版容量和结构上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基础知识的编写都符合《新课标》。
浙教版特点:该版教科书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不管是专业术语的使用、知识点讲解的叙述,还是内容的深度、拓展和难度,都非常类似于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科书。因而本教科书比较适合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或对计算机这门学科有一定的兴趣,或有志于在本科学习相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该版教科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素养要求都较高,而对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要求一般。整体来看,浙教版比较适合于教育发展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和重点学校使用。
沪教版与《新课标》有较高的匹配度,在内容要点和标准方面,基本都按照课标要求呈现,尤其是该版本对基础知识的讲解通俗易懂,生活情境和栏目的设计都贴近学生生活。且该版本教科书对信息基础设施要求没有太高,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教师专业要求也不太高,所以适合大部分地区和学校使用。
此外,在本研究中发现当地的高考政策对教科书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湖南省高中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分文理科,但湖南将于2017年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即从2017年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实施,到2020年高考时按新的高考制度录取新生。考生高考总成绩将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门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成绩组成,不分文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里组织统考,学生从理、化、生、政、史、地6门课程中自主选择3门参考并计入高考总分。湖南省高考主科科目中没有信息技术课程这一门,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较低,只需要通过各自教师安排的考试即可,所以沪教版教科书比较适合湖南省。
浙江省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是浙教版,在2014年前,信息技术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各占百分之五十的成绩加入专科高考成绩中。所以对于没有十足把握考取本科学校的学生都需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浙江省从2014年进行高中改革,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并且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列入浙江省高中会考(2013年结束)和学业水平考试(2013年开始)的科目。由此看出,信息技术课程在浙江省的高中教育中地位与其他科目一样重要,其教科书选浙教版最为合适[11]。
参考文献:
[1]张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肖梦颖.两岸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比较研究—信息素养的视角[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3]王晓燕.国内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4]刘娟娟.五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新课标教材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吴芳.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活动配置的比较研究——以五个版本《信息技术基础》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5):42-44.
[6]白艳.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质量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7]王雪苹.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内容处理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8]李霞.全国“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与上海“华师版”高中信息科技教材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9]林众.对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08):82-84.
[10]魏雄鹰,何海源.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科书的比较与使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7,(09):11-13.
[11]王竹立.应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选考科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