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模式探索
2018-03-30潘志威
潘志威
(湖南省湘乡市东山学校,湖南湘乡 411400)
引 言
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在开展《两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及实施策略》课题研究中,对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课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下面以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中的“变压器”复习为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以求抛砖引玉。
一、创设问题提炼知识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高三复习教学是建立在高一、高二学过相应知识的基础上的,如果把知识再讲一遍,即使讲得深化一点,也会让学生感到知识点和公式多得记不住,还混淆了。这样的教学不仅学习效率十分低下,也会导致学生懒惰。如果以问题展开复习,学生的知识会得到夯实,知识网络得到构建,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
复习《变压器》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如图(图1)所示,线圈A匝数是200T,线圈B匝数是100T,蓄电池的电压是12V,电压表为理想电压表。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图1
最后,教师点评后总结:
理想变压器功率关系:(1)P入=P出;
二、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高考考试大纲指出,物理学科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物理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在运用概念、规律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所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是物理复习教学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知识方法反复应用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将知识提炼后,我设计如下问题:如图甲(图2)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0∶1,副线圈所接电路中,电阻R1=2 Ω,R2=6 Ω,R3的最大阻值为8 Ω,电压表和电流表都为理想电表。原线圈两端加上如图乙(图2)所示规律变化的电压。在R3的滑片自最下端滑动到最上端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电压表V1、V2和电流表A2的示数都减小
B.电流表A1的示数都增大
D.电压表V1的示数与电流表A1的示数的乘积一直减小
设计意图:①理清变量和不变量。原线圈电压不变,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不变,其他物理量可随负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理清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决定关系,U2由U1决定,P1、I1由P2、I2决定。
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只讲不易理解或容易理解错误的地方,立足于学生真正理解,会应用。
三、变式练习触类旁通
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面对不断复杂的未来社会做准备,这样,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使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某个学习对象[1]。对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条件是在教学中构建适当的变异空间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变异中思维,在变式中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改善学生思维的品质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加深对概念、原理理解的深刻性,克服单纯套公式做习题的片面性和刻板性,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因此,我对上题变式:如图(图3)所示,在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电路中接入阻值为6Ω电阻R1,在副线圈电路中接入阻值为2Ω的电阻R2,滑动变阻器R3的最大阻值为8Ω,A为理想交流电流表,U为正弦交流电压源,输出电压的有效值恒定,当滑动头处于最下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当滑动头处于最上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4I。该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 )。
A.4:1 B.3:1 C.2:1 D.1:4
图3
图4
一题多解的解题训练方法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地回顾和运用,启发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
结 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我认为对概念和规律以问题来提炼知识,对知识的应用以解决问题来深化理解,对能力的提升以变式来触类旁通。对问题要“先议后讲,不议不讲”;“先做后讲、不做不讲”。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