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出土的唐代白瓷盖罐

2018-03-29张艺薇

文物春秋 2017年4期
关键词:邢窑唐代

张艺薇

[关键词]河北内丘;邢窑;白瓷罐;唐代;南中冯基地

[摘要]2009年,在南水北调中线文物勘探工程中,河北内丘南中冯墓地出土一件邢窑白瓷盖罐,从器形上推断,其年代当为邢窑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

2009年,在南水北调中线文物勘探工程中,邢台市内丘县五郭乡南中冯村东约1200米的南中冯墓地的一座唐代洞室墓内出土白瓷盖罐一件。

盖罐罐体近似球形。器高29.6厘米,腹径23.5厘米。直口,圆唇,唇外有一周唇沿。束颈,颈部略矮,颈与器腹过渡自然。丰肩,鼓腹,最大径在腹中部偏上。腹下部弧形内收至底部,形成玉璧底。圆形器盖,盖面为平缓的弧面,曲线柔缓而自然。器盖顶端盖钮上部近似成熟的桃子形状,下部弧线内收,与器盖相接。器盖扣于罐口之上,沿部突出唇口,形成遮沿。白瓷盖罐整体器形秀丽端庄,朴实大方,釉质细腻,光洁莹润,在自然光线的照耀下,晶莹剔透,堪称邢窑瓷器中的精品(圖一)。

南中冯墓地位于邢台市内丘县五郭乡南中冯村东约1200米,该墓地共发现墓葬45座,最早的始于十六国至北朝早期,最晚至清代早期。其中唐代墓葬数量最多,随葬品最丰富、精美。白瓷盖罐就出土于其中的一座洞室墓内。

该墓葬为台阶墓道洞室墓,开口距地表0.56米。墓南北通长8米,墓口距底深3.9米。墓道在南部正中,方向188°,平面北宽南窄,南端为圆角,北端连接墓室。墓道长约4.94米,宽约1.1~1.4米。墓道形状不规则,分三段:北段为有脚窝的斜坡,中段为稍宽的平台,南端为三级宽窄不同的台阶到达地表。墓室洞口有弧形封门砖,为平砖斜向交错砌起,中间已被盗墓者拆掉,残剩底部几块和两边部分,存高1.36米,宽1.3米。洞室形状不规则,圆角弧边,南北长3.14米,东西长2.7米,周壁斜直内收,顶已塌毁,推测顶中心距墓底高约1.9米。墓葬虽被盗,所幸于墓室北端紧靠墓室北壁处发现有部分随葬品,因被流沙所覆盖而没有被盗走。白瓷盖罐即出土于此处。与其伴出的还有白瓷碗、盘、把杯、盏、盅,黑瓷罐、瓶,黄瓷罐,以及铜带扣、铁剪、铜钗等遗物(图二)。

从器形上推断,白瓷盖罐的年代当为盛唐时期,正是邢窑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邢窑因位于我国古代邢州而得名,窑址分布在今河北省南部邢台、内丘、临城、高邑一带,以内丘县城西北部区域最为集中,为隋唐时期邢窑的中心窑场。邢窑创烧于北朝时期,早期受南方制瓷技术影响,以烧制青瓷为主,北朝后期开始烧制白瓷。隋代是邢窑的发展阶段,至唐代达到鼎盛,“薄如纸、白如雪、质如玉、光如镜”的精细透光白瓷就生产于这个时期。邢窑白瓷朴素无纹,以洁白、细腻、滋润、类银类雪的色调及朴素大方的造型见长,南中冯墓地出土的这件白瓷盖罐堪称其代表性器物。目前该文物在河北博物院的“名窑名瓷”陈列中展出。

[责任编辑:成彩虹]

猜你喜欢

邢窑唐代
邢窑及烧制技艺的发展研究
“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邢窑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张志忠:揭秘邢窑透光白瓷的身世之谜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