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讲好河南故事

2018-03-29王怀东

新闻爱好者 2018年3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优化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怀东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对河南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如何有效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河南文化高地、讲好河南故事成为重大课题。以河南主流媒体《河南日报》为研究对象,抽取其2016年1月至12月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通过文本分析,分析归纳出《河南日报》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日报》;文化高地;河南故事;优化路径

一、《河南日报》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特点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丰富且数量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大类,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达372项。《河南日报》作为河南的主流媒体,承担着传播和弘扬河南文化的重要任务,它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播内容题材广泛

在《河南日报》2016年的报道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共有142篇。根据报道内容所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统计归纳如表1,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内容包含了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技艺、民间杂技、岁时节令、民俗、民间信仰等13类,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量不算太多,但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

(二)报道内容兼有文字图片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多样性要求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用文字来表现,更重要的是要用图片做辅助。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纯文字的表达让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完整的认知,图片的运用可以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如《河南日报》2016年2月7日第4版标题为“猴年说”的报道,把顾家花馍、泥塑、剪纸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一起呈现给受众,让受众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报道体裁多样化

《河南日报》2016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包含了通讯、消息、评论等体裁,多样化的报道体裁可以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理解和认知。笔者将《河南日报》2016年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42篇报道体裁分类统计,消息、通讯、评论三类体裁各有特点,消息能满足部分受众浅阅读的习惯,通讯能满足部分受众深阅读的需求,评论可以和受众产生观点的交流,多样化的报道体裁能满足受众多类别的信息需求。如《河南日报》2016年2月24日第7版题为《马街书会如何永不落幕?》的评论文章,对河南坠子等曲种如何发展展開评论,引发读者思考。

二、《河南日报》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存在的不足

《河南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弘扬和传播本地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的责任,也是其重要任务,通过对2016年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河南日报》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量少

在《河南日报》2016年的报道中,笔者将各月份的报道总数量和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数量做了统计,得出了每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占总报道量的百分比如表2。从数据来看,每月所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量占比不多。河南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大省,种类多且数量大,没有足够的报道量就会影响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二)报道题材比例失衡

在《河南日报》2016年的报道中,经归纳涉及13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通过统计每种题材在2016年的报道数量和所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报道量发现,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体育和游艺与竞技三类题材分别占38.0%、12.7%、12.0%,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题材。报道题材比例失衡,会影响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认知。

(三)报道角度单一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要求报道必须多角度。在《河南日报》2016年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中,报道角度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也有其发展历程,更有其代代传承的精彩故事。只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而不深入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如2016年2月20日第3版题为《马街书会宝丰开唱》的报道中,对河南坠子、道情、曲剧、琴书等曲种的报道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深刻内涵与文化根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其文化内涵,停留在单一的报道角度则会让受众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面,这样传播效果就会大大减弱。

(四)报道内容故事性不够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其形成的根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仅要让受众了解其形式,还要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根源加以认识,这样才能弘扬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暂存在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留下来的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一种现象,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性。《河南日报》2016年所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虽然有少量通讯,但总体来讲,故事性不够,缺乏对历史根源、文化内涵、传承过程的挖掘。

三、河南主流媒体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化路径

从分析上述数据来看,河南主流媒体要实现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就要避免报道量少、报道题材比例失衡、报道角度单一、报道内容故事性不够等问题,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提高本地文化软实力,主要优化路径如下:

(一)专题策划,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报道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符号传播行为。这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实际上是一种无形文化的传播,当然也就决定了它必然要依赖符号活动。[1]报道量的多少,影响着受众对报道事物重要性的判断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区乃至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不仅对河南文化是一种弘扬与发展,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是一种推动。河南主流媒体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更好地实现本地区文化的传播,首先要通过专题策划,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量。文化专题的策划,要以本地文化的特点和种类为依据,以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形式集中传播河南文化。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做好文化专题策划,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增强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扩大传播范围,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均衡多种文化题材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的积淀,大多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民众有足够的时间慢慢体味和欣赏,才能对其审美和艺术价值切实加以理解和接受。[2]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步之处。众多王朝在河南建立都城,农耕文明高度发展,文学艺术昌盛发达,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广泛的题材。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需要均衡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从而展现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这就需要传播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可能选好题材,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报道。均衡多种文化题材,首先会使本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全面的认识。其次,全面的报道也会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能够“走出去”,被全国甚至全世界所了解,从而推动本地区文化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深入采访,多角度挖掘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更有着代代相传的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能仅停留在现象表面,而要对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以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受众,从而实现多角度的报道,给受众完整全面的图景,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任何一种文化必须通过传播和交流,才能获得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在不断地传播和交流中获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3]这就需要传播者深入采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多角度的挖掘,通过多角度的报道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延伸受众的视觉和感知角度,全方位了解地方文化,而不只是停留在依靠口口相传的固定认知或者印象层面。报道角度单一化,会使受众的视野受限,从而影响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

(四)融入故事,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的形象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生动形象地讲好文化故事,是传播者面临的一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需要通过媒介传承方式来完成时间上的延展和空间上的迈进。[4]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感厚重,尤其是民间传说,本身就具备故事性,故事化的报道方式也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自身要求。其次,报道方式融入故事,容易被受众接受,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由来,受众阅读起来也更有趣味性。故事化的报道方式在传播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展现出地域文化的历史厚度,将干涩的文字变成有趣且有温度的文化故事,受众更容易在心理上形成文化认同与归属。

(五)发掘文化亮点,多题材和有重点相结合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乏文化亮点。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要有文化敏感,善于发掘文化亮点,将其以完整全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报道中,要多题材与有重点相结合,同时还要结合省政府各种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传播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亮点和遗产精髓。现代社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都产生了不和谐的局面,传播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应该兼顾全面性,并同时抓重点、抓亮点,引导受众多一些文化情怀。

四、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观点,是时代命题,更是时代使命。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河南日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著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讲好河南故事,实现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就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文化功能,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存在的不足,调整传播策略,针对存在的问题整合传播优势、优化传播能力,才能使文化的传播实现效果最大化,从而讲好河南故事、推动地域文化的整体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的前进。

参考文献:

[1]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以女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4).

[2]李微,余建荣.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J].新闻知识,2014(2).

[3]谭宏.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7).

[4]王犹建.网络时代数字化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2(10).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优化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