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2018-03-29王维佳
王维佳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人才综合素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国际竞争中理解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等学校的“供给侧”概念虽引自经济学,但其内涵又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学,主要是指其社会职能的外化,即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科研成果、教育服务和文化需求。而“供给侧改革”则以提高供给的质量为出发点,用改革的方法促进结构的调整,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1]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供给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生产一线输送技能型人才,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重要语言之一,使得英语课堂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以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为目标,培养出高质量的可以在生活和职场上能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2]
1 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供给侧改革强调“结构求创新,改革谋发展”。事实上,经济领域不仅需要供给侧改革,教育也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目前,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
1.1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过于重视英语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出现在书本上可以一下认出英语单词而实际应用上却毫无头绪这一现象,具体体现在学生在写一些应用型文体如邀请信、感谢信、求职信等时书写不流畅、词语匮乏、语言组织凌乱,即便认识的词汇使用起来也不恰当。同时,口语表达也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在生活中与外国友人的对话,还是在商务领域中与外商的谈判都会遇到交流不畅的问题。这其实是现有的高职英语课堂授课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只重视教材的理论知识,缺乏对实际场景的交流训练。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下高职英语教育模式也应顺势而变。
1.2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多采用PPT等多媒体形式,但只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展示,缺乏互动性;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也较少,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总体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而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往往只是在教室内进行,主要由教师进行讲解,无法自由进行互动和交流,同时教学内容更侧重于解题技巧,无法引起学生兴趣。与我国高职教学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课堂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学生参与活动和实践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解惑的作用,并不会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而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负责聆听,而教师为了在短短的授课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很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和陈述,学生无法自由进行互动和交流。同时,由于学生面临着通过各种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也会更侧重于对于过级试题内容和试题解题技巧的讲解,课程内容的应试性较强,学生被动进行学习,被灌输了各种试题的内容和应对方法,这种课堂氛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1.3 对英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更重视专业课的开设和构建,而忽视了英语等一些基础学科,对英语等基础学科的投入力度相对较少。同时,对高职英语教师的师资培养也有所欠缺。虽然有许多教师有出国学习的经验,但毕竟学习的时间有限,并不能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国外教师的授课方式和课堂氛围,在口语方面也不能正确地表达,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敢和当地人探讨当地的时事、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怕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这就失去了锻炼口语的机会,我们都知道“中式英语”这一说法,这也是教师在口语方面存在的问题,用“中式英语”讲授课程内容所引起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在思考措辞的同时干扰原创思维,影响自身对教学技能的把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削弱了师生互动。
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育一直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育规划不到位、价值偏失、学科和师资存在缺陷等。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书面表达,注重书面的成绩,而不注重技能上的发展。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评价主要依靠笔试来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对高职英语教育而言并不科学。英语是一门语言,然后才是一门学科,所以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书面书写,但如今教学重点还是在语法、语言和词汇上,而不是综合地运用在一起。同时,高职院校对掌握英语能力的评价手段仍相对单一,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仍是仅仅依靠学生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就评价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以偏概全。而且一般情况下学生仅仅在课堂上接受英语的教育,只有少数学生会请专业的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辅导,而将英语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可谓少之又少。而供给侧改革能深入解决这些问题。[4]
首先,作为供给方的教师要积极参与改革,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供给侧改革下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在机遇和挑战中明确改革目标与要求,主动参与改革,防止被动,不做被改革,而是去改革,增强自身知识积累并改善自身不足,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主动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以自己做标杆去指导引领学生。改革中的教师还应有极高的自省能力并能及时发现自身教学方法的不足,及时发现并调整、完善教学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教师顺应改革目标也应开拓眼界,把握机会,不要放弃每个可以提高自己能力的进修机会。同时,也建议教师多带领学生观看英语电影或英文读物,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提升、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并多为学生讲解跨文化的知识,通过文化这个平台帮助学生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增长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促进师生关系融洽,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5]
其次,作为教育的供给者,教师也应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了解学生的优缺点而因材施教。这也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方式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照搬教材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做到瞬息万变且不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除此教师也应注重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可适当与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就业对英语的一般需求和深造时所需要的英语水平打好基础,因此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加强学生对使用英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习俗进行了解,可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可有效避免双方在交流过程中产生冲突,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朝着多样化发展,即在课堂或平时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利用互联网等途径建立网络课堂,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受学生欢迎的载体进行英语教学的创新,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班课软件进行教学,可以通过班课软件对学生进行管理——课前的点名、课上的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的布置等,既然学生现在离不开手机,那教师就可以把学生手里的手机变成课堂上的教具,通过班课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新鲜感,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作为英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用英语进行交流,用简单的日常用语沟通交际,提高学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或者进修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也为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做一个模版,以一点带动一个面。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可从学生的喜好入手,比如鼓励学生学习英文歌曲,将自己喜欢的心灵鸡汤以英语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可通过微信、QQ等在班级群制作一个英文经典语录汇总或英文歌曲影片合集。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为流通的语言之一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经济领域提出供给侧改革,经济带教育,为了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在教育领域也应进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而英语作为当今社会一门不可或缺的语言,也成为了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中强调高职英语课程不仅注重的是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使用语言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6]。由此可见,供给侧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也势在必行。同时,也指出了英语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高职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所要遵循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英语教育模式的改革无疑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其综合能力更加完善,为未来提供了更多的高素质全方位人才,即具有专业的技术与坚实的英语基础、良好的对外交际能力。英语教育模式的改革意味着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改变原本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提高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与世界交流,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缩小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局限性,也使我国能更好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
总之,在新时代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应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的自身素质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令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时代发展做出教学模式调整,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工作能力,让社会看到高职英语教育模式创新的优秀成果,让高职英语教育迈上更高的阶梯,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能够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