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三字诀”提升园本教研质量
2018-03-29武汉市江岸区珞珈山街幼儿园
■ 武汉市江岸区珞珈山街幼儿园 石 英
建立和完善园本教研制度,是抓牢抓实教研组这一最基层的专业组织,推进教师间、教研组之间合作性实践不可或缺的保障。只有将教研文化植根于教师心中,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师研究幼儿,解决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认同,凝聚团队价值理念,更好地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园所持续发展。近几年,围绕园本教研这一课题,我们从“管、效、活”三字诀抓起,不断健全教研机制,助推了园本教研质量的逐步提升。
一、抓实一个“管”——强化常规教研的规范管理
园本教研最大的特点就是解决现实中的教育教学问题。幼儿园管理者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应紧紧结合幼儿园特点与实际,建构完整、科学的分级式管理模式,形成园长统领、教学园长主管、教研组长主抓、班组落实的整体格局。园长、业务园长要对保教管理制度进行科学构建,形成“现场诊断——提出问题——分析反馈——寻找对策——调整改进”的保教质量管理流程,使每位老师有参照、能自检,以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在管理中,园长及业务园长应立足于教育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随时了解课程实施情况、教师教学行为、幼儿发展情况等,通过多方了解和及时反馈分析,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有效达成对课程的调控管理、对教育质量的评价管理。
1.建立健全园本教研网络
要对教研活动进行规范、系统的管理,就必须要构建一个包含机构管理规范、常规管理条理、资料管理系统等内容的管理框架,自上而下认真落实。在园本教研组织建设中,从领导参与,到组织协调,再到每位教师的研究实施,要做到“全园有课题,班班有专题,人人都参与,个个显特色”,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主体作用。如:我园每周二为固定的幼儿园园本教研日,教师会提前一周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张贴在“问题栏”中,由组长和教学园长一起梳理出共性问题发布到网上。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早日明确教研问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收集资料、自主思考等教研准备。这样,教师就能在参与教研活动时做到既有经验分享,又能与他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实现有效教研。
2.明确职责,落实两项指导
一是计划性指导。园长要指导业务园长依据园所发展规划以及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制定出科学的园级研训计划。业务园长则指导教研组长根据全园教研管理总目标、各年龄班教育目标要求,结合各组实际情况,分解制定出小组教研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在明确定向、突出重点的小专题研究中实现教研组团队的智慧共享。
二是活动性指导。园长、业务园长深入到教研组参与常规教研活动,及时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督导组长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研训载体,通过定期参与、灵活沟通,及时掌控幼儿园教研工作中的进程,将园本教研引向深入。
例如:在园本教研中,教师们希望有园长、专家的参与,但因为缺乏自信,往往担忧自己说得不好而尴尬。我们也感到只要有领导参加的活动,教师们就说得少,活动气氛沉闷。为此,我们尝试用“四色小花片”的方式交流探讨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做法是:观摩完教学活动后,先由每人取一张纸花片分别写一两句评价建议后投到智慧箱中打乱,再由老师们依次抽取一张纸片对上面的评价进行解读。这样,评价由“我认为”转换成了“他可能认为”。教师放下了面子关,领导成为评价中的一员,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也不会剥夺其他教师评价的话语权。这种“四色小花片”的评价,由于没有分类不利于“观点聚焦”,为此,我们将四色进行了分类:红色表示“最突出亮点”,黄色则表示“改进建议”,绿色表示“互动策略”,蓝色表示“教育实效”。为了更全面地进行评价,我们在四色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紫色,成为“五色花纸片”。增添的紫色表示“我的疑惑”,引导教师们根据一个点来评析教研问题,从而更有利于“聚焦核心问题”,更有利于教师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建立和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和评估细则
建立和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是规范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的前提。在民主商议的基础上,园长和教师们共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适宜的各项教科研制度,如《教研制度》《教研活动研究制度》《学科优青带教制度》《教师备课、听课制度》《教研活动检查考核制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制度》《园本教研交流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很好地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4.为教研提供时间保障和物资支持
教研活动不是纸上谈兵,它要花时间,要花精力,也要花经费。为此,幼儿园设置了专项教研经费,规定每年将保教费的3%以上用于师资培训、资料购买、教师奖励、教科研工作投入,以保障教研组活动正常进行。
在抓常规教研活动时,园长要求每次教研活动必须落实“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每次教研活动可依据研训主题、形式进行适度调整,但必须先请示,以确保每学期两次园级大教研、每周一次组级小教研和平时随机的班组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二、立足一个“效”——增强教师主体的角色意识
面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困惑,教师作为从“观念到行为”的自主学习者、反思者,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实践、思考、研究与反思的能力。以往老师们最怕接课题、做教研,他们认为课题、教研的要求太高,不适于每个人去做。针对教师的这种观念,我们倡导“问题即课题”的观念,帮助教师明确了园本教研就是立足问题、反思原因、寻求策略的实践过程,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实践性研究,是自我经验建构的必经之路。在接下来几年的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学会了沉下心来总结,也体验着教研过程中自我成长的幸福。
1.研训话题有效
探讨的话题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充分考虑了来自一线教师的意见及需求。每学期,在制定全园教研计划前,园长可先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如:通过教研活动,你最渴望获得哪些方面的帮助?何种形式或方法让你最乐于接受?当前你在工作之中的最大困惑是什么?你对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有什么希望、建议与调整?在教研活动前,园长和业务园长要指导组长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制订《教研组活动具体执行方案》,包括教研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活动后要对此次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反思,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下一次开展教研活动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2.常规教研有序
要让常规教研工作规范化,关键要做到学期有计划、月有重点、周有安排、日有督导。园长指导要突出“三个重点”,即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重点,以工作中的困惑为重点,以园本特色为重点;强调“三个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教科研工作目标与幼儿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我们认为,让教研活动更加规范的流程为:自下而上的教研问题——制定教研活动方案——进行教研准备——多种形式教研活动——提出下一次教研活动目标。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要让教研成果及时得到实施和推广,因此,幼儿园要在学期末进行个人教研专题总结、交流和讨论,让教师交流经验心得,分享教研成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成长。
3.教研主题突出
教研活动除了要考虑常规教育教学和一日活动的主题研究,还要围绕课程建设突出领域性研究,要引领教师围绕课程建设进行深度思考,强化教师的主体性意识,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如,可组织教师进行全园性观摩活动,展开对“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等专题学习,对“此时是教还是不教”“在教育中,教师如何去解读让幼儿自主学习”等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将研究活动引向深入。
4.资料归整系统
在教研过程中,必然会积累起大量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能够促进教科研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园长要注意指导教师分类收集各项教科研活动资料,对资料进行全面汇总、归类,建盒分装,逐步将成果转化为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工具。
三、倡导一个“活”——优化园本教研的互动质量
幼儿园教研工作的落脚点就是找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而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研团队同心协力,更需要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倡导“活”字诀,即营造宽松氛围,活用教研方式;构建激励机制,提升教师教研热情,激活教师创造性思维,优化教研活动互动质量。
1.凸显形式的丰富多样
以游戏体验为载体。可采用“脑力激荡”的游戏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即由教研组长或组员提个小问题,然后大家轮流说,看看谁说得多、说得好,以此活跃气氛,拓展教师思维。
以案例研讨为载体。通过教师观看班级活动录像片段,引导大家发现问题,共同研究问题,寻求策略改进工作思路;引导教师在自主反思、同伴互助中不断积累教育经验,转变教育行为。
以师徒结对为载体。可采用师徒结对方式,让年轻教师在骨干教师传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给自己的实践注入新的内涵。如我们通过实施“红色领航计划”建构三级带教模式:党员学科带头人、党员优青带教园级骨干,园级骨干带教新进教师。依据专业特长和个人兴趣,园长和业务园长牵头建立领域发展共同体,接纳兴趣相投的青年教师,定期组织观摩研课活动。多元化的师徒带教制度,可使年轻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园部也可通过对各项竞赛活动的组织指导,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组织教师参与各级优质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环境创设评比、玩教具制作等活动,让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凸显教师的个性特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园所的鼓励和支持,为此,幼儿园应制订切合本园实际的师资队伍培养规划,建立教师发展梯队;引导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要强化“差异就是资源”的观念,让教师明白每个人的经验都可以成为他人学习的资源;要为每位教师设立《教师成长档案》,及时记录每位教师成长发展的轨迹,帮助教师理清自己的发展思路。
尊重个体差异。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幼儿园可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给予每位教师不同的关注与支持,并针对教师特长安排不同的特色工作,引导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起到带头作用。
提供展示舞台。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展示所长,幼儿园建立了“活动轮班制”。每一次大型园务活动都会遴选一个主持教师,由园长指导主持教师共同策划活动方案。这种活动形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开动脑筋,精心设计风格各异的教研形式。这种活动形式也极大地锻炼了教师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使得教师个人的智慧和特长得到彰显,使得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得到不断增强。
实施激励机制。在园务开展的多类型亲子活动中,我们实行竞标制,激励教师大胆设计,积极承接任务,在帮助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推动了园所的特色发展。
3.凸显课程的与时俱进
伴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与时俱进,突出课程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发展创新课程内容。基于家园共育的主题,我们注重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优化幼儿园教育。同时利用本园教育资源为社区、家庭和散居儿童服务,创造出独具个性特色的家园互动新模式。
不断完善课程计划。我们将园本教研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利用“修改记录方式”功能不断完善课程计划。如:执教过的老师在修改卡上注明再创时间、执教者、想到的问题,建立了书面互动式良性学习方式。目前,幼儿园已建立了三个版本的园本课程体系:A版每班一份,B版修改二稿,C版修改三稿。教师会依靠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不同的版本,为幼儿建构了和谐、开放、鲜活的适应性发展课程。
不断提升课程能力。幼儿园以教学常规管理系统为平台,以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为特征,加强教学过程的全面、全程、全员管理,切实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总之,园本教研就是一种行动研究,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一种“体验”,一种“对话文化”。我们只有不断强化园本教研制度的规范性、过程性、实效性,才能使教师们在园本教研这条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