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幼儿真实体验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朋友”大班幼儿社会领域主题活动实践反思
2018-03-29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才实验幼儿园
■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才实验幼儿园 宋 丹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变化,能否协调好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能否乐观地看待生活和人生。
从大班幼儿的社会能力发展状态可以看出,他们已能初步建立起社会规则与自己行为之间的联系,建立起自己行为与他人反应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我班幼儿的观察,我发现他们知道很多关于“朋友”交往所涉及的大道理,但大多仅停留在知晓的层面,还远远没有达到理解和践行的层面。针对孩子这一知行发展的现实状态,我设计了大班幼儿社会领域的主题活动“朋友”。
设计本主题活动的主旨在于,设定“朋友”交往的大环境,以游戏的方式放大他们在交往中的矛盾点,通过引导他们对矛盾的积极处理来提醒他们关注自我的感受,并从内在感受出发,尝试理解他人,体验与他人交往的乐趣。我希望通过此类有意义的社会合作活动,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往实践中产生“他人有不同于自己的情感和需要”等社会认知。在幼儿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后,我再顺势引导他们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用积极的方式与人交往并建立起内在的、积极的情绪调控系统,最终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的稳步发展。
1.提供自由交往机会,引导幼儿自主体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人际关系越丰富,儿童越能在广阔的交往空间中得到更大的发展,人际关系往往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的个性特征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本次“朋友”主题活动中,我希望通过“特别”的体验设计让幼儿关注身边同学、朋友和同伴,学会和大家一起共同战胜困难。为此,我设计了“最佳拍档”“我来帮你穿衣服”等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游戏伊始,让幼儿在现场自由选择朋友,找到自己的新朋友——最佳拍档;之后,让幼儿帮新朋友穿衣服。这种游戏活动能帮助幼儿在自己与拍档之间建立起交往关系。同时,我通过“说一说”的语言活动让幼儿增进相互了解。在活动中,我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朋友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发现“朋友会互相帮助”的观念,激起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共同的自主体验中发现解决朋友之间“矛盾”的办法。
2.营造真实交往场景,引发幼儿的真实体验
中国家庭中,幼儿是长辈们的宠儿,多数家庭也是以幼儿为中心,一家人围着幼儿转,并想方设法满足幼儿的一切愿望。幼儿在家中被宠溺养成的中心地位及优越感被带入到幼儿园,使得他们在参加班级活动时仍会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因此,他们会在活动中互不相让,导致相互间纠纷不止,矛盾不断,由此而产生了不少负面情绪。
如何解决幼儿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呢?通过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若以说教为主给幼儿讲大道理,以幼儿的心智水平来看,肯定是难以入心、难于达到教育效果的。而基于“典型的事件与行为方式容易产生较持久影响”的心理学观念,我尝试围绕幼儿身边的事、具体的事来让幼儿亲身去体验、感受交往中的问题。相信,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会让幼儿的印象更为深刻,让他们在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与朋友间矛盾后,能够保持知行一致,将从活动中习得的社会认知内化成为他们日常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游戏活动“舀豆豆”正是我设置的真实场景。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个细口瓶,这种“细口瓶”的难度设置能自然引发幼儿在游戏中的矛盾:瓶口这么细,两个人怎么能同时将豆豆舀进去呢?这种疑问使得幼儿在游戏中不得不思考“如何解决”的问题:是各行其是,还是互助合作?幼儿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如“互不相让”的孩子,最后找到“轮流”游戏的方法;只有一个人完成任务的那组孩子发现,在旁边给同伴加油鼓劲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看到同伴完成任务之后,孩子们发现了“相信”的力量。由此,在接下来的游戏体验中,幼儿已经能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而因为信任,他们发现彼此的合作“越来越默契”。
3.设计混龄活动课堂,激发幼儿善良天性
本次活动目标,我的设定是让幼儿愿意并能积极、勇敢地参加“新朋友”的情感体验游戏,能想办法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能主动关心、了解身边的同伴,最终提高幼儿乐群合作的社会交往能力。
本次“朋友”主题活动参与的主体,不仅有大班的幼儿,也邀请了小班的幼儿,可以说是一个混龄的活动课堂。对于大班幼儿,因为年龄比小班幼儿大,他们天性中的英雄情结让他们很愿意帮助比他们小的孩子。但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大班幼儿往往因为沟通方法不当,很容易失去耐心,此时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教师在混龄幼儿出现矛盾时,除了要仔细观察,还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大班幼儿在一次次的游戏体验中认真思考,逐渐学会交往方法,主动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调适自己的情绪。我们都知道,年龄小的孩子是非常喜欢和哥哥姐姐们一起游戏的,但因经验不足他们也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引起哥哥姐姐的反感,这种担忧使得他们的表现往往比较被动。在本次活动中,随着游戏的升级和我的适时引导,小班幼儿慢慢抛却了胆小害怕的情绪,活动热情越来越高,参与对话的环节越来越多,因此,班级游戏的氛围也越来越融洽。可以说,通过同伴资源分享和混龄搭配活动形式而开展的主题体验活动,有效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让两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所收获。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要个体和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才易于实现,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一定要持之以恒,要通过各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逐步适应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会妥善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社会性关系。
专家点评(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敏)
社会领域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该案例充分体现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一是在亲身体验中和朋友相互学习交往方式。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认识和态度形成的基础。本案例通过幼儿的自由交往,让幼儿自己去体验如何交朋友,避免了简单说教。二是在真实情景中和朋友慢慢相处,习得交往经验。活动中,教师创设了真实问题情景,倡导幼儿在真诚的交往过程中学会和朋友交往,拒绝敷衍,杜绝虚伪。三是在混龄游戏中和朋友学会交往。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在模仿、同化、强化、体验过程中,利用混龄游戏手段,让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相互结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幼儿良好行为内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