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口译培训机构的教学问题与改进方案

2018-03-28赵为佳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付诗惟武昌理工学院英语系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口译笔记技巧

赵为佳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付诗惟 武昌理工学院英语系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触点越来越多,各个领域对于专业译员的供需矛盾日益突显。于是,各种培养翻译人才的教育机构在我国的大城市相继出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厦门等地区的高校也纷纷成立了独立的翻译专业。各种翻译资格证书的推广也起到了保证译员质量,检验口译教学成果的作用。在我国的权威认证考试“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等。这些证书的考试根据难度来划分等级。由于证书推广得力,社会上的认可度很高,很多非英语或非翻译方向的学生以及在职人员都争相去参与考试。此时,社会上的各种口译培训机构就应运而生了。

口译培训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与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质的生源也是其发展壮大的第一要素。但口译机构在吸收社会资源,发展自身的同时却并没有很好的兼顾到社会效益与人才输出。很多口译培训虽然有名家坐镇但却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在制定教材与学员选拔上更是一片空白。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较为系统的分析了师资对培训产出的影响,但那还不够。作为口译人才培养的大基地,各大商业机构还应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课程安排,并严格把控学员质量。

一、口译机构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时长

笔者通过网站与致电各机构口译学员后总结出来,武汉市所有的口译机构在课程种类上都有:英译汉、汉译英技巧、笔记法、视译、会议交传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名称非常模糊,理论与实践课程也没有区分开。一些的网站上也并没有很客观的写明每一种课程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笔者现场走访得知,很多学生对于“P型笔记法”或者“T型笔记法”很感兴趣。很多时候在试听完某个机构的口译课后就是这些简约的符号和充满创意的记录方式让他们决定报名学习口译的。其实这些名称不同的笔记法都来自于一个体系,通过对早期口译教师的采访得知,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外交部翻译室的口译员总结出来的记录规律。只是机构不同所以冠以不同的名称。这种独特的速记方式是商家宣传的强力手段。因此,在笔者了解的六家翻译机构中,有三家都是以“笔记法”这种特殊技巧为主的课程设计。每期班第一次课就教授练习大量的笔记。这种速记的形式都是一致的,因为最初的教授者都是来自于一个培训机构的。“笔记法”课也被融入到英译汉和汉译英的实践技巧中,占了每期班60%以上的课时量。剩下的课时再分给不同的科目,例如视译、听译等。

不同的机构总课时长也有不同。每个口译班每年至少开设四个学期的课程,分为假期班与周末班。“湖北省图书馆口译培训”也是160个课时周末班是每周六和周日上课,每天的授课强度为四个课时以上。两至三个月结课。结课之后根据学员的考试报名情况安排“考前冲刺”课。也就是说,从零基础到学完所有的口译技巧只需要在二十多天的课程。一些机构常常会把这一百多个课时的课程分为不同的班级。实际上都是在一个班级里授课,也没有单独的课程设置,都是一种方式教下来。例如,要学习英汉和汉英口译的学生就上午上笔记法课,下午的专题口译或者其他辅助课程就不上。因此常常是一期班,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教授了好几个“班级”的学员。学员也并没有根据基础和学习背景不同而分开授课或延长学时。

二、口译培训教材与设备

口译教材要体现口语化、时效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柯克尔(2003)曾批评现有的口译教材普遍缺乏符合实际应用需要的口语表达内容的问题,多数口译练习材料是阅读材料,且提供的参考译文接近于笔译译文,不具有口语特点,无法积极引导学生。例如大多数机构都选择的《高级口译教程》。这本书的参考译文非常笔译化,学员普遍反映说在现场口译的情况下是达不到那个水平的。而且改写与前后语序调换的幅度太大,让学生们觉得不太现实。除了这本教材以外,林超伦编的《实战口译》也是首选。这本书带有简单的笔记法插画,但是笔记系统与思路与各大机构教授的笔记差异很大,因此主要是选用里面的材料与学习里面的译文。比起《高级口译教程》来,这本书的优点就是口语化很强。给出的译文都是译员现场反应的真实记录。加上这本书开篇的理论篇里主要是用很平实口语化的语言阐述作为口译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些都非常有实用性。除开这些在市面上购买的教材之外,很多机构的教师也自编了一些讲义。大多数材料来自网络与实战材料的整理。学员们更欢迎这样的自编教材。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学员们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调查,现在大部分的口译机构还是在普通教室里授课。笔者走访的某个机构就是在大学的教学楼里租用了一个老式的语音教室。也有机构的教室里有同传耳机与设备,但是学员反应说这个设备非常老旧,也没有经常使用。不过大多数学员没有对简单的教学设备表示不满,他们表示“学习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和课下的练习”。

三、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

(一)学前考核的重要性与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的几点问题,笔者建议首先从学员基础和素质入手,每期培训开始前必做学前考核。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的理解等式(Comprehension Equation)和精力分配模式(Effort Model)概括出译员应具备的三种素质,即语言能力、百科知识和口译技巧,口译技巧又包括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和释义技巧等,并着重阐述这些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以此理论为评价标准研究专业口译培训项目。同样,国内的MTI考试也分为三门专业课,即:英语水平,翻译实践与汉语百科知识。培训机构从经济的角度上考虑不太可能每期班都组织这样正式大型的考试,但是可以通过面试与简短的笔试来给学生基本定位。除此以外,对于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在测试上重点也应该不同。译员的三大素质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在测试与沟通中,老师应该向英语专业的学生多介绍一些口译中的非外语因素。也应该重点测试其汉语口头表达能力与其他行业常识。同样,对于非英语专业背景的同学老师也应该加以鼓励,但是对他的外语水平要客观评价。考核方式可以是复述、话题讨论和英语的自我介绍等等。由于零基础的学员较多,若过早用交传或者视译等方式进行考核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热情,也违背了商业培训机构的根本出发点。

(二)课程设置的缺陷与改进建议

首先,合理调整语言能力与翻译技巧的课程量。语言能力强调的是双语能力,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就遇到过英语口语很流畅,但是在英翻汉的时候汉语表达不够好的。90%的学生在报名学习口译以前从未想过自己的汉语有问题,但是遇到较为特殊的语境时,他们连理解原文都很费力。语言能力里面也还包括逻辑思考能力。很多学生在做英汉口译的时候表示听懂了也记不下来。要是记下一些符号或细节之后又无法串联成句。这就是对语言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够。所以只在训练中提到逻辑是不够的,应该开设专门的逻辑课程,从汉英与英汉两个角度进行训练。逻辑与记忆可以与听译或听力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授课。在英汉口译的实践中,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听懂是最难的。能听懂,能有效接收也是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因此应该开设专门的听力强化课程,并且规定学生在课下必须坚持自主听力练习,每天时长根据个人的基础而定。学员们普遍认为逻辑记忆与听力课应该占到总课时量的20%左右。

视译课也可被成为是有稿同传。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视译,尤其是英汉视译可以提高学员的反应能力,并且加深其对源语的理解。有学员表示,在练习数月的视译过后,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有学员表示说一开始就做视译会受到文字的干扰,不利于初学者脱离语言的外壳,直接了解源语的意思。因此笔者建议将视译课放到每期班的期中进行授课。让学员们有个缓冲。视译课还可以和翻译技巧结合起来授课,让没有接触笔记法的学员先了解并熟悉翻译的常识与基本技巧可以帮助后期的交传训练。

最后一大块就是笔记法了。笔者也认识不少从没学过笔记法的高级译员。他们都有自己的速记方式。他们中间大多数都是以脑记忆为主,笔记为辅。笔记只记下数字或一些非常小的细节。不应该占用大量时间,更不应该放在课程的开头。

四、教材的选用与分配

上文提到,通过现场提问很多学生表示现在通用的一些口译教材存在笔译化严重,不切实际等缺点。但是我们就要因此而放弃这些材料吗?

武汉市所有的口译机构长期选用的两本教材为梅德明主编的《高级口译教程》与林朝伦先生编写的《实战口译》。这两本教材不但受到培训机构的欢迎也一直被很多高校的翻译专业拿来作为课本。笔者教授《高级口译教程》也有数年,也认为这本书的参考译文存在笔译化严重和改写过度等现象。并且这本教材的音频语速过快,从第一个单元到最后一个单元的语速没有变化,并不适合初学者拿来练习笔记。但是这本书却是“上海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的“圣经”。这个考试每年的口试部分都会有一小段来自于这本教材,所以还是有必要给学生强调这本书在应试中的重要性。另外,《高级口译教程》的版本更新快,口译文章具备现代特色。最初笔者在学习《高级口译教程》第二版时发现这本书有一定的狭隘性,文章与扩展词汇多跟上海有关。到现在这本书出到了第四版,更新了很多口译课文。课文涉及的话题与地区也更为广阔。这本书作为学生课下积累与备考来看还是不失为一本好教材的。

林超伦先生所著的《实战口译》虽然到现在版本更新不多,但是参考译文平实易懂,且配套音频的语速由缓到快,很适合初学者练习笔记法与交替传译。但是这本书的缺陷在于涉及的领域不多。虽然材料很真实,都来自于林超伦先生做过的口译活动,但是局限性很大。除了英国与中国的一些会议之外没有涉及到其他国家与国际社会的话题。

各机构的自编教材一直是有力的宣传手段。这些教材有的来自于老师的多年积累,有的来自于网络或是其他教材的摘抄。因为针对性强且灵活度高,所以涉及的话题与行业也非常广泛。但是编写教材的老师并非专业人士。有些老师在网上摘下一些新闻与翻译段落之后也没有仔细斟酌是否适合于课堂教学,有没有层次与阶段性。所以这些自编教材只能作为每个机构自己的宣传特色或者用来弥补正规口译教材的不足。

五、结语

虽然商业化的口译教学并非是学术界论文的主流,现在大多数对于口译教学的论文都停留在MTI与高校本科的翻译教学领域。但是社会上的口译培训机构已然成为大众和非外语专业学生了解口译接触口译的最直接的方式。笔者也希望通过这次初探能引发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与研究,从而更全面的将口译教学专业化。

猜你喜欢

口译笔记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提问的技巧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我的自然笔记(一)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