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政治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要求

2018-03-28高青兰蒋焘阳刘小飞

关键词:中学教材政治

高青兰,蒋焘阳,刘小飞

(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他们肩负着发展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中学政治课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门学科。中学政治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既是思想政治道德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和人格品质塑造的引导者,因此,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修养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特点和要求[1]105。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历来被全社会所认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被融入中学政治教材当中,而中学政治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修养也会为中学政治教学起到推动作用,最终使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得到提升。政治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更加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髓,能够不断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

一、中学政治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的实然状态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一直在进行应试教育,将分数或者升学率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即便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仍然是考试成绩第一,升学率第一。教师们更多的工作重心是忙于应对日常工作的考核,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目前我国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就全国范围来说,在中华书局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中,研究者对部分学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十分惊人,63%的教师无法正确回答出“四书五经”的具体名称,74%的教师没有完整读过《论语》[2]。笔者选择家乡郑州地区的五所中学进行了认真调研,一共调研了57名初、高中教师。这五所学校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各自的典型性,可以作为调查的样板学校。

郑州市A中学和郑州市B中学均是河南省示范性高中,郑州市A中学是拥有四个分校、三所合作分校的教育集团,郑州市B中学是具有两个直属分校、两个托管学校的教育集团。两所学校位于郑州市繁华的市区,均是拥有100多个班的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硬件设施好的中学,在郑州市属于非常有实力的中学,可以作为郑州市优质中学的样板学校。郑州市C中学是郑州市示范性高中学校,现有44个教学班,在校生2 600多人,是一所位于市区中等规模的中学,可以作为中等规模学校的样板学校。郑州市D中学是郑州市示范性高中,有三个年级25个班(其中有12个美术班),在校生达1 300余人,位于郊区,是一所培养特长生为重点的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作为培养特长生的样板学校。郑州市E中学拥有12个教学班,是一所小规模的乡村中学,可以作为乡村中学的样板学校。

根据对这5所样板学校的调研,可以从中分析归纳出目前中学政治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的基本情况。

(一)教师在思想上高度认可传统文化

在调查问卷里,在“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的问题中,所有的教师都选择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该继承发扬”选项,“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认识”“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更多情况下显得过时了、保守了”两个选项无人选择,说明中学政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很高。对“您认为在中学政治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看法,96.4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有必要”,3.5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没有都行”,没有人选择“没有必要”。

在“您认为政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对授课质量的影响”的问题中,64.91%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很大”,35.09%认为“有一定的影响”,没有人选择“没有影响”。在“您认为学习和提升传统文化修养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的问题中,选择“影响很大”的占68.42%,选择“有一定影响”的占31.58%,没有人选择“没有影响”。

调查数据充分说明大部分教师从思想认识上都非常认可中华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需要予以继承发扬,认为传统文化对个人综合素质和授课质量均有较大影响。

(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明显不足

在“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问题中,选择“非常了解”的有12.28%,“一般了解”的有80.70%,“不怎么了解”的有7.02%。当然,这个问题的设置本身就没有具体量化,只是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个大概的评判,即使这样,感觉“非常了解”的占比也并不高。在“您平时是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的问题中,选择“非常注重”的只占28.07%,选择“偶尔注重”的占68.42%,选择“完全不注重”的占3.51%。

在“您能否准确地说出四书五经的名字?”的问题中,选择“能”的占35.09%,选择“说不完整”的占59.65%,选择“完全不能”的占5.26%。在“您对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的问题中,选择“都看过”的占26.32%,选择“看过一两部”的占57.89%,选择“没有看过”的占15.79%。

在“您在对政治课本讲解时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的做法时,“能够经常列举相关传统文化的例子加以讲解”的占47.37%,“根据需要有时会举例加以讲解”的占45.61%,“很少,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的占7.02%。在“您认为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相比”的问题中,认为“外来文化大”的占61.40%,认为“传统文化大”的占31.58%,认为“一样大”的占7.02%。

在对“在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表现出的反应”的问题中,认为学生“很感兴趣”的占35.09%,认为学生“有一定的兴趣”的占64.91%,没有人选择“不感兴趣”。

从调查数据来看,首先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明显不足,其次教师认为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传统文化要大,对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兴趣也一般。其实,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可以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学校对教师传统文化的培训不够重视

在“您是否经常参加传统文化活动”的问题中,选择“经常”的占比是26.32%,选择“很少”的占70.18%,选择“从不”的占3.51%。在“您平时是通过哪些渠道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该题是多选,可同时选2到3个选项)的问题中,选择“书籍”的有48人,选择“媒体”的有40人,选择“学习培训”的有17人,分别占84.21%、70.18%和29.82%。这固然和教师自身的学习有关系,但是也不难看出学校对于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力度不够,因为教师通过书籍和媒体渠道的学习要远远高于通过学习培训这个渠道的学习。

另外关于传统文化的其他专项调查结果显示,75%的教师认为目前培训更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却很少,82%的教师认为,应该在培训内容上加大传统文化课的设置。可以看出,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来获取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更有利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3]。

(四)繁重的工作,放松传统文化修养

教师的工作时间名义是8小时,但实际工作时间远远在8小时之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除了常规备课之外,还需要处理班级事务和学生的突发事件。尤其是高中教师,早上很早到学校上自习,晚上九点半或者更晚才放学,周末有的还要加班加点补课,说教师是披着星星来,戴着月亮走一点都不夸张。由于教师整天忙于教学(主要是忙于应试),没有闲暇时间读书,读经典。很多教师没有读过教育部推荐学生阅读的名著,更不用说职后重读经典和跟踪社会读书焦点和热点了。在这繁重的工作下,教师根本谈不上专业化的学习和职业化的发展,自然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的提高放松了,或者根本不在乎。

(五)应试教育导向,传统文化教育被挤压和引偏

在应试教育导向下,长期把教育教学当成考试升学的工具,把升学率当作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最终导致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忽视。许多老师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即使自己重视,由于种种压力,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上课。不少学校和教师让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这些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文化营养的汲取,而主要是为了考试考高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根本无法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精髓,仅仅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当成一个个单一的教学知识点来对待,漠视其内涵价值,或者堆砌文化常识,教学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浅层次上。犹如马得清老师所言“谁有闲情教育学生从古典诗词里全面感受古典汉语的节奏、音韵、意象、意境、心灵等诗意美呢?谁有功夫引导学生从汉语古典诗词里领悟诗意栖居的哲学美呢?谁有闲情教育学生从文言文经典作品里汲取诸子百家乃至儒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呢?”[4]由于教师传统文化的缺失,在很多课堂里,传统文化只剩下皮毛。

二、中学政治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的应然要求

教师历来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人类历史上的很多思想家、教育家热情赞美教师。夸美纽斯说过,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卢梭说过,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陶行知说过,教师作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传递者,其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而我国的中学思想政治课不仅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中学政治教师除了担任其学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外,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和弘扬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需要中学政治教师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的渊源

几千年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是把德育放在首位。有人说,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5]348,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教育的方方面面。德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6]76,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在物质资料生产中形成的。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这种传习社会规范、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就是必需的,德育与人类社会同始终、共存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德育是历史上世代相传的德育,传统德育是发端于和属于“过去的”,但同时又是“现在的”,并将影响到“未来”[6]90。这一点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无论是海内外新儒家,还是阿诺德·汤因比、赫尔曼·卜尔等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他们之所以看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看重儒家道德文化,最根本的立足点就是试图把这种古老的文化同现代化“焊接”起来,他们认为这种道德文化能够促进国家乃至世界的健康的现代化过程[7]。中国传统文化自秦汉以来,以儒家文化为主流,而我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既是我们进行现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时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8]。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要目标和任务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9]。鉴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核心成员的中学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水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基于新课标和纲要的要求

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规范和要求是通过颁布的课程标准来实施的。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1]61。每一位教师都是国家课程目标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是具体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需要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只有领悟新课标的实质内涵,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新课标的要求贯彻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10];《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11]。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针对中学阶段指出: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12]。新课标和纲要把传统文化都放在了中学政治课教育的重要位置,彰显了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强大教育功能。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者就需要将传统文化细化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三)基于教材内容的要求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教材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教学活动要以教材为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料、案例的选择,必须围绕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展开。同时,教材又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教材既是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工具。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课程,教材内容囊括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思品教材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都大量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教育、哲学和艺术等宝贵资源,与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能为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提供帮助。

初中思品教材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结构基本都是按照单元、课、框、目来编排,其中,每一单元都有七个部分:主题探究、课文前言、正文、思考练习、名言警句、相关链接、插图等。几乎在每一册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都有多处体现。例如:在初中思品七年级上册中,单名言警句就多达11处,还不算正文中出现的内容和插图,如第二单元第五章第二框中的名言警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等。又如在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地方多达几十处,既有《周易》《尚书》等经典著作,又有历史上名人的故事。如在第二课第二框题“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中就有朱熹的名言:“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从对中学政治教材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内容遍及教材,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将教材为我所用,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此,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中,要做到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跳出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大胆挖掘,尽情延伸,创造性地使用[13]。中学政治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要做到“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大胆挖掘,尽情延伸,创造性地使用”更是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作为中学政治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必须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不是要求精通“国学”,读遍经、史、子、集等著作,这既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选择性地阅读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欣赏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和音乐,领略一些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参观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从中体会和感受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气质,这并非办不到。中学政治教师需要了解和提升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修养,就需要紧密联系中学政治教材,提炼出相关的内容,总结出中学政治教师应当具备的传统文化修养的内容。

(四)基于传承传统美德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

1.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今时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是一个新世纪的开端。这个时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让我们感到难以承受之沉痛。在经济发展中,很多人抓住了“利”,却失落了传统文化中的“义”。社会上出现腐败现象,一些人民的公仆不能“克己奉公”“兼济天下”,邻里关系冷淡,社会诚信降,人们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传统美德,这都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新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5]281。中华传统美德中,可以概括出十大美德:修己慎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见利思义、诚信知报、克己奉公、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精忠爱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了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修养和凝聚爱国主义情怀有着巨大作用。

在笔者听课观课过程中,观察到教师一讲到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古诗词的内容,教师才吟了上半句,学生就应对了下半句,互动非常好。教材上的引用的经、史、子、集的经典词句往往都和传统美德相关,当教师讲述这些词句语背后的名人和历史故事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特别愿意了解这些内容,无形中传统美德得到了传承。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国从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基础。中国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积淀下来的,是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带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14]。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出现了重技术轻价值、重物质轻精神的目标追求,因此,这个时代又是一个人文教育失落的时代,这种失落表现在培养的人缺乏人文精神,以致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我们的中学生就是成长、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价值观扭曲,对物质上的追求胜过一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正是从“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15]的角度来医治和弥补出现的这些问题。《大学》中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强调修身,强调自我修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重视提高自身素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些都对今天的中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6]。

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要走出深重的全球性各种危机,根本出路唯在弘扬人文精神。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文精神的先导作用,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人文精神的深入繁荣,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持久发展,这乃是历史规律。

(五)基于政治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1.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与学生交流课程、提出要求和安排程序,用来与学生沟通社会情感、组织活动的语言系统[17]。而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运用教学语言的基础上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具有艺术的美感。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较高,对于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和交融,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言为心声,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和道德素质,是教师个人修养的综合呈现。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就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努力使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思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慧于内而秀于言”,这些内在的修养对语言艺术的养成是一项奠基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哲学、宗教、科学、艺术、教育、风俗等知识,可以作为教学相关知识的储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信手拈来,进行运用,成为课堂营造趣味性、启发性、通俗性的语言艺术。尤其是中国的古诗词,讲究平仄对仗,具有平仄押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在课堂上如能灵活运用,往往可以达到画龙点睛、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一位政治教师在上课前,组织学生回顾上节所学内容提问,连续两个同学都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就巧妙地用了一句古诗词:“看你们俩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同学们在等候答案时课堂氛围比较凝重,这句话一出来,课堂氛围瞬间缓和,同学们也活跃了起来,争相与教师互动,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上的把控能力很强,并对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心生敬佩。哲学对于刚开始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比较晦涩难懂,但是我们的古诗词中很多的内容都是与哲学契合的,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比如,在讲“实践”的内容时,完全可以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进行导课,很直观地使学生理解“实践”。

2.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工作性质同别的工作性质不同,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绝对不是来自地位的“师道尊严”威慑力,而是主要靠教师自身的品格、才能、知识、情感等影响学生,并使之信服。教师要用自己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用他自己的身行与人格作为教育的榜样,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教育——劳动主体与工具无法剥离[18]。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接受和喜爱程度,甚至影响到对该学科的喜爱和接受程度,不乏听到我们身边很多同学说过,是因为喜欢该学科的老师才喜欢上了这门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19]总书记的话高屋建瓴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20]。中学政治教师作为塑造灵魂的职业,更需要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的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个人就能够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培育和激励,从而完善自身的修养。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21]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世人所共知的,修养的提升更是需要自我长时间的勤奋学习和自觉锻炼,所以中学政治教师提升传统文化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需要持之以恒,内化到思想当中,形成一种习惯,才能最终从量变走向质变,从必然走向自由,从而为中学政治教学活动增光添彩。

[1]高青兰,张建文,郑瑜.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顾青,吴魏.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语文建设,2015(2):4-5.

[3]拓春晔.师资培训中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2(14):16-18.

[4]马得清.传统文化教育首要难题是师资匮乏[EB/OL].(2015-07-28)[2016-03-08].http://news.k618.cn/view/201409/t20140926_5664342_2.htm l.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48.

[6]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39.

[8]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4.

[9]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4-12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2]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4-13)[2016-03-1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13]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6.

[14]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15]楼宇烈.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11.

[16]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再审视[J].重庆高教研究,2013(4):1-6.

[17]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5.

[18]檀传宝.教育劳动的特点与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7(3):5-11.

[19]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13-03-3)[2016-03-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03/c1024-20655810.html.

[20]杨叔子.《吴芳吉全集》序——腹有诗书气自华[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47.

[21]王国维.人间词话[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2:28.

猜你喜欢

中学教材政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材精读
“政治攀附”
在多解中学创新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