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参与、仪式庆典与村落整合
——以广西恭城平地瑶盘王节为例

2018-03-28冯智明甘金凤

关键词:盘王瑶族村落

冯智明,甘金凤

(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贵港市江南实验中学,广西贵港537100)

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构建生活空间与社会网络是我国广大乡土社会的基本形貌。集体仪式对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传统村落以及更广阔区域中的社会、文化整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有效的社区参与和村落整合程度是成正比的。村落社区成员通过组织、参与集体性仪式事件,践行和操演村落的文化传统,不断传续、再造村落社区的集体记忆,从而增强村落共同体的凝聚力与文化认同。节庆型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村落集体仪式,往往融节日、祭祀、庆贺于一体。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恭城县)水滨村平地瑶盘王节为例,探讨村落社区参与、集体仪式与村落整合如何建立结构性关联,作为社会和文化共同体的“三排六姓”在盘王节中如何通过有效的社区动员、组织和参与,巩固集体情感与历史记忆,带动整个村落文化生态的恢复。

一、五排瑶与恭城县水滨村概况

恭城县位于湘桂交界的广西桂林市东南部,属南岭民族走廊都庞岭段,与桂林市灌阳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接壤。全县地形为东、西、北三面环山,都庞岭绵延于东北向,成为湘桂边界的天然屏障。南面和中间地段平地、丘陵、河谷交错,茶江贯穿其中。水滨村隶属于最北面的观音乡,是一个两省交界的边地村落,距县城61公里。明朝洪武初年,恭城发生梁朝天、雷虎子叛乱,官府派员至湖南永明一带招募瑶兵,参与镇剿。事平之后,其中一支瑶兵及其家小被安置于平川源“开基立业”,由高山迁至平地定居,并纳入中央王朝管理版图。据水滨村白荆铺自然村蒋礼发所保存的《蒋氏族谱》记载:蒙上司行善,仰本县责令欧用诚,周福谦招抚祖公周庆陆、俸富三下山向化圣朝。平川江贯穿整个观音乡,两山相夹,中间为河谷,犹如葫芦状。险峻的涧里源山势又将其分为上下垌(源),形如葫芦之胫。上游称为上源,下游称为下源。明嘉靖九年(1350),官府为了管理方便将观音平川源划分为10个排,设立瑶目制。上源分别为大畔源、黄茅岭、水边(滨)、狮塘、蕉山五排,下源分别为观音山、杨梅山、洋石、大坑底、井头五排[1]198。上源的五排,以蕉山为俸姓,狮塘为盘、李二姓,水滨以周、蒋、杨、何、盘、俸六姓为主,俗称三排六姓(或两排六姓);下源的五排,观音山为盘、陈姓,洋石为唐姓,杨梅山为李姓,井头为俸、邓二姓,大坑底为盘、朱姓。因为地理空间有上源、上垌,下源、下垌之分,村落组织有上五排和下五排的划分,对外称为“五排瑶”。虽然大畔源一排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09)划归湖南永明县管辖,但上五排的称谓一直延续下来,至今不变。因聚居的平川江流域水流平缓、两边地势平坦,又有平源瑶之称。清光绪年间《恭城县志》记载:“平源猺小河从永明县发源,由黄茅岭过平源上五排下五排,经岩口碛头下合栗木河,出常家司会大河,浅深宽狭亦与势江小河同。”[2]41从栗木镇和观音乡平川源一带瑶民的历史、语言以及习俗来看,五排瑶隶属于瑶族四大分支中的“平地瑶”。瑶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所谓“吃尽一山又一山”“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而水滨五排瑶聚居于山之麓、水之滨,可谓“无水不有瑶”。

水滨村是一个行政村,包括岗子上、旱地、水滨、茶园、上源垒、白荆铺、狮尾、矮山脚、矮寨、莲花、石坪、牛眼塘、垒里13个自然村(屯),共821户3 111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以上。水滨村南通恭城县城,北达湖南江永县的乡道沿平川江而建,蜿蜒贯穿上、下五排地区。作为上、下五排的空间界限和区隔的涧里源山势陡峭狭窄,几乎90度的转弯绕过一段矮悬崖后,上五排宽敞的山间围合盆地突然出现于眼前。瑶民从事旱地农耕、水田稻作和水果种植等。林地种植的杉木、毛竹一直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山腰的旱地用于种植玉米、红薯、木薯、花生、槟榔芋等,现也兼种脐橙、柿子、柚子等。平地水田和旱地多种植水稻、蔬菜等,近几年开始发展辣椒、菊花、罗汉果等经济作物。在自成一体的封闭式盆地空间中,水滨村五排瑶创造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盘王节和梅山图以及梅山文化远近闻名。“水滨瑶族盘王节”于20世纪80年代末恢复举办,后来在村里发现梅山图后,又融入梅山文化节的元素,如今已成为弘扬恭城县瑶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品牌。

二、水滨瑶族盘王节的历史演变

水滨瑶族盘王节经历了一个包括名称、内容、展演方式等的长期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十月庙会”阶段,二是“十月庙会”阶段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断阶段,三是1985年开始恢复为“盘王节”继而成为“盘王节暨梅山文化节”的阶段。

(一)自称:“十月庙会”阶段

观音乡素有“三十六庵,七十二庙”之说,宗教信仰观念浓厚,儒释道杂糅。过去,上五排各排都建有各自的庙宇,其中以周姓为首的水滨“三排六姓”建有五庙八庵。五庙为朝岩庙(敬伏羲)、太平庙(敬广福王)、天祠庙(敬黄飞虎)、平石庙(敬盘王)、双江庙(敬雷王),八庵是座山庵、朝弯庵、月亮庵、水源庵、真武庵、岩榜庵、转水庵、泰山庵[1]198。因此,水滨宗教信仰氛围浓郁,三排六姓的庙会和祭祀活动非常丰富。水滨师公周民统保存的祭祀经书《十月大祭徙鼓投词》中历数正月至十月的祭祀仪式:

正月以退,二月以来,二月社,拜许社王良愿,各家黎百亩粮田。三月初三良日,拜许三皇五帝愿将六成生。推长盛生,谷雨日期,拜许禾苗良愿,秧苗长丈……六月初六良日,申起三皇五帝愿将二则思想酹还。六月大祭山川,公王良愿、清浊二筵……七月初七良日,申起十月大祭山川,公王良愿,八月社还社王良愿。八月十五良日,援起十月大祭山川,公王良愿。九月重阳,倒坛还愿。祖公之日,十月十五良日犬祭清筵,十六日犬祭浊筵。[3]

从师公经书中可以看出,五排瑶人按照农历历法来安排年度的文化时间与文化空间活动,有规律地以“排”为单位举行祭祀仪式,每个月均有庙会或还愿活动。上面提到的“祖公之日,十月十五良日犬祭清筵,十六日犬祭浊筵”即是祭祀瑶族先祖盘王的仪式活动,按照主持仪式的师公的说法,又叫还“祖公良愿”、还盘王愿。至今,还盘王愿仪式仍然是盘王节的核心。在普通村民的记忆中,过去十月十五、十六的活动是“十月庙会”或“还愿”:

上五排以前好热闹的,差不多每个月都有庙会,都有吹笙挞鼓。莲花一排负责六月还暖愿,矮寨一排不记得了。蕉山一排办“七月香”祭祀婆王庙会,狮塘一排是八月许新愿,我们水滨一排就是十月还祖公愿,也喊十月庙会。80年代的时候,县里面派人来调查,我们才晓得是盘王节,也就是二十几年的历史。①

简而言之,如今水滨盘王节的前身是十月庙会及还盘王愿,甚至由于年代久远、盘瓠神话失传、仪式繁复、庙会世俗功能增强等原因,很多村民并不知道是盘王。虽然水滨村民基于“盘王节”的记忆是零散而模糊的,但三排六姓共同还祖公愿的信仰根深蒂固,并在其他众多传统文化遗失的情况下得以传承和恢复,说明盘王祖公信仰在瑶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历史记忆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纽带,也是保存和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

(二)他称:被“发明”的盘王节

盘王节在水滨被重构与各地瑶族盘王节恢复的大环境有关。由传统的还盘王愿仪式发展为融合祭祀、庆贺、娱乐的盘王节庆典是较为晚近之事。20世纪80年代以前并无统一的十月十六盘王节,由于瑶族支系繁多,各地祭盘王的时间并不一致。1984年8月,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瑶族干部座谈会,来自桂、湘、粤三省的瑶族代表汇集南宁,大家一致赞成以“勉”支系的跳盘王、还盘王愿为基础发展为瑶族统一节日——盘王节,时间定为农历十月十六日。1990年,由广西瑶学会主办、广西贺县承办了南岭地区瑶族代表联席会,会议提出由各个瑶族自治县轮流承办盘王节的倡议,每两年一次。1992年,贺县举办了第一届南岭地区瑶族盘王节。2006年,南岭地区瑶族盘王节更名为中国瑶族盘王节;同年,瑶族盘王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如今的瑶族盘王节有两种类型:一是公祭型,由政府组织;二是乡村型,在各地瑶族村落举办。两种类型的举办形式相去甚远,但祭、唱、跳盘王均为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

在这一背景下,水滨村的十月庙会及其他乡镇的还盘王愿经过恭城县政府和恭城瑶学会的挖掘被定名为盘王节。由政府主导、村民组织,在恭城瑶学研究会的考察和推动下,首届恭城瑶族盘王节于1986年在三江乡举办,第二年在莲花乡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于1988年转至观音乡水滨村,并开始以五年为届期,至2003年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之后中断了几年,2010年又重新恢复,三年一大祭,并逐渐与梅山文化节联办,如2017年为“水滨村第八届瑶族盘王节暨第五届梅山文化节”。恭城县把盘王节举办地点确定在水滨村,与水滨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信仰观念浓郁、社区参与度高有直接关系:

我们以前在莲花、三江乡都搞过一届的,还是水滨村的效果好些。水滨这个地方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比较丰富,也保存得好,有吹笙挞鼓、还盘王愿、梅山图,等等。师公多,寺庙也多,恢复得也比较快。关键是村民的积极性很高。我们一直倡议各村轮流举办,把权力下放,调动老百姓的热情。关键老百姓才是文化的主要传承人嘛!②

按照霍布斯鲍姆的观点,从十月庙会到盘王节的演变无疑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霍布斯鲍姆认为,“被发明的传统”意味着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开或私下接受的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具有一种仪式或象征特性,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而且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在传统被发明的地方,常常并不是由于旧方式已不再有效或存在,而是因为它们有意不再被使用或是加以调整[5]2-10。受瑶族盘王节的影响,恭城官方与水滨村民对“十月庙会”做出了回应,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盘王节”,但这一变化是建立在由隐而显的历史“连续性”上的。盘瓠神话和还盘王愿仪式的断裂并不意味着五排瑶三排六姓关于盘王记忆的消逝,因此这一传统在合适的时机得以接续。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盘王节与传统的还盘王愿、十月庙会在组织方式、仪式过程、展演方式、社会文化功能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变化,这是传统文化转型必经的过程。但作为重要的集体仪式,盘王节仍然鲜明地体现了村落整合的社会功能。

三、三排六姓酬良愿:社区参与与村落整合

迁至平川源后,五排瑶以“排”为单位组成聚落,水滨村三排六姓也通过通婚等方式构建了错综复杂的血缘与地缘关系网络,成为休戚相关的社会共同体。基于血缘的家族和基于地缘的瑶老制、老人协会、庙头组织、文艺队等村落社会组织在集体仪式中很好地发挥了带动全体村民参与的作用。盘王节是增强三排六姓文化主人翁意识和集体凝聚力的重要仪式空间。每年盘王节上,六姓共同的盘王祠堂大门的对联固定为“三排六姓酬良愿,百家一心祭盘王”,突出强调了盘王节的集体性和公共意义。三排六姓的社区参与主要体现在集体组织、轮流承办、出资出力、编排节目等方面。

(一)三排六姓家族轮流承办

水滨盘王节一般历时三天,将还盘王愿、吹笙挞鼓等祭盘王活动与梅山图及梅山文化展示、婚俗、歌舞、武术、游艺竞技等结合起来,综合展现了平地瑶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前两天一般为三排六姓于众姓祠堂和盘王庙还盘王愿,夹杂一些民俗表演,第三天是正式迎宾、舞台化公祭“盘王庆典”,以及各种大型参与性民俗活动。2017年增加为四天,但基本安排变化不大。2017年第八届盘王节的活动日程安排如下:

12月1日

8:00—12:00 打石鼓、三人板鞋、背新娘

14:00—17:00 扭扁担、抛绣球、推铁环

19:00—22:00 码王争霸赛、瑶家油茶、瑶族舞蹈、舞龙舞狮表演

12月2日

9:00—12:00 还盘王愿(瑶族瑰宝《梅山图》挂箓、众姓酬还鸿门良愿)

14:00—22:00 舞龙舞狮、打油茶体验、篝火晚会、竹竿舞、打陀螺

12月3日

8:00—10:30 油茶迎宾(传统民俗迎宾、瑶族油茶、马屎粑、五色粑品尝)

10:30—12:30 众瑶民祭祀盘王(吹笙挞鼓舞、傩面舞、上刀山下火海、千人长鼓舞)

14:00—17:00 狂野抢河鱼、傩面抢野猪、抢愿

19:00—22:00 文艺演出、婚俗表演、瑶家新娘坐歌堂

12月4日

9:00—12:00 瑶族婚嫁、猎狗狩猎、爬竹竿比赛、抢鸡鸭比赛

13:00—17:00 抓鱼比赛、斗鸡比赛

19:00—22:00 篝火晚会、瑶族舞表演、油茶、跳绳

从活动安排中可以看出,还盘王愿仍然是盘王节的信仰内核,而“众姓酬还”是重点,盘王使三排六姓瑶人共同祖公的历史记忆和认同不断被激起和强调。“三排六姓”作为一个共同体,其集体记忆与平地瑶独特的迁徙定居史有关。前面述及大畔源一排被划归湖南,但“三排六姓”之称谓一直保留,后来水滨村内部又按照地理空间格局将两排分为三排,即莲花及周边的垒里、石坪、牛眼塘为一排,矮寨及附近的矮山脚、白荆铺、狮尾为一排,水滨(自然村)及周边的岗子上、旱地、上源垒和茶园为一排。莲花一排为盘、周、俸姓,矮寨一排为蒋、杨、何姓,水滨一排为周姓。从碑文、族谱、《过山榜》等当地民间文献可见,三排六姓有着共同的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入平川源的历史记忆。据水滨村周民统所保存的《过山榜》记载:

大德二年(1298),鬼王争天下,苟王朗得公春六平王。大德王三年贼马起,众人罗平庙里去济心,圣会庙中众打合同,家家心中烦恼,流泪无奈何……记得大德王九年(1305)三月十一日,个个起脚出门行,走桑木源、枫木园,去得道州,浮桥断了,一半转九逆山,一半转出永明界。转面看见云盖岭,指手分离不奈何,长鼓作别,瑶人歌不断,子子孙孙要回源。

据《蒋氏族谱》记载:

具记始祖历来水源,河处出官何处来。蒋德元祖籍元出湖广青州……洪武元年戊申歳(岁)次至广西恭城平川源问五向居住古骨圩六年。

族谱中记载了蒋姓于洪武元年从湖广迁入恭城平川源古骨圩。传说蒋姓迁到该地时挖出古骨,又因人丁兴旺成圩而得名。后来由于风水原因,古骨圩逐渐没落,被戏称“狗骨圩”,蒋姓迁居隔河相望的白荆铺。俸姓的《太祖公俸义彪之坟墓》碑文中有“源在蕉山村”字样。立于蕉山村的《皇清故考俸公荣迁老大人墓志坟》记载:

土名垓里塘皇倘江平源徭□塘。祖历来千家洞,倒下道州,浮桥杫断了,一半转回九泥山,一半出去永明,略妻子男女徭人。兵不断,伸家徭,源口村广西省上转下土名,苟扒界,祖妻土名路口村洪殊凹。祖公俸读之姜公道光二十庚子年九月二十七日酉时生,妻唐,一女一男,殁于土名讳□,垒戍山辰向。洪武十三年打开龙宅进坪源。俸富三孝男:俸宗明媳俸氏孙俸承富孝侄:才大孝女:二妹婿唐相德、孟华德天运。③

该碑文与《过山榜》有相似之处,都提及先祖源于千家洞,经湖南道州、永明、灌阳县,于明洪武十三年辗转来到恭城观音乡平川源一带。另外,水滨村盘、周、杨、何姓均于明洪武年间来到平川源,但盘姓后来人丁稀少,逐渐没落,如今在水滨已绝,只在相邻的狮塘村还有。虽然少了曾经的大姓盘姓,但水滨村民还是沿袭“六姓”之说。“六姓”作为一个被不断强调的文化共同体,享有共同的盘王崇拜、千家洞传说、漂洋过海传说等族源和迁徙记忆,又在共同开发水滨的过程中加强了这种认同。

每年的盘王节由各屯轮流承办,村民通过民主推选、竞争的方式决定。承办的条件主要有三个:屯内主要姓氏为六姓之一;屯内有可供活动的宽阔场地、祭祀所用的祠堂;村民团结,组织能力强。比如,牛眼塘屯多是近代由湖南、灌阳等地迁来的胡、李、曹、邓等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由半山腰搬迁到平地,被调侃为“凑凑居”,是没有承办节日的权利的;狮尾屯的主要姓氏虽然是六姓中的何、俸姓,但无宽敞与合适的场地作为主会场。2010年第四届盘王节主会场设在水滨小学(水滨屯),2011年第五届盘王节主会场设在岗子上,2013年第六届、2014年第七届盘王节都设在石坪,2017年第八届盘王节设在水滨屯新修的盘王殿。承办的村屯要负责主会场舞台的搭建,负责各项活动的时间、人员安排,负责嘉宾住宿安排及主要节目演出安排。村里逐渐将盘王节的子活动辐射到各村屯,调动了全村的积极性,如2017年盘王节第一天(12月1日)的打石鼓、三人板鞋、推铁环等游艺活动分散在石坪、白荆铺、矮寨、狮尾、莲花屯,第二、第三天的还盘王愿,抢愿、抢河鱼等活动在水滨盘王殿和主会场,第三天的瑶族婚嫁展示、爬竹竿比赛等游艺活动设在石坪,每天晚上的篝火晚会、坐歌堂、舞龙舞狮表演等均设在石坪。各村屯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基本上每项活动责任到人。每年的组织人员安排表在醒目处张贴,包括:厨房总管、杀猪、蒸饭、上酒、桌椅、打杂、卫生、捕鱼、抢愿、抢野猪、花伞队、文艺队、婚嫁队、吹笙挞鼓队、坐歌堂等,负责人有上百名。三排六姓通过轮流承办、集体参与的形式形成一种良性的村落竞争模式和整合方式,将水滨村的物质空间、三排六姓的社会空间和盘王节的仪式空间整合为一体,推动了盘王节文化生态的传承与发展。

(二)地缘社会组织主体性的凸显

传统社会组织在瑶族村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排、瑶老制是历史上五排瑶地区影响最大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瑶老制在文献中常以“猺目地老”等称谓出现,以瑶老、瑶长、头目等构成的民间权威制度,由村落民主推选产生。瑶老们行使对内组织农业生产、制定和执行习惯法、维持社会秩序,对外调解纠纷、维护边界、保护家园的社会职能。据《恭城县志》载:猺人散居各乡,东则势江北洞上下焦,西则水源高界甕塘,北则石盆平川四村,马眼皆立有头目[2]5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滨村瑶老制逐渐丧失生存土壤,代之以老年协会、庙头组织的新形式,另有文艺队等新的社会组织在盘王节活动期间发挥带头作用。

1.老年协会

水滨素有“不听老人言,丢了祖宗田”的古训,尊老敬老风尚浓厚,在传统社会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便是村中的社会权威。老年协会成立于2012年9月,村里的老人在60岁以上便可加入,会长是吹笙挞鼓传承人蒋礼发。村中辟有老年活动场地,平日开展下棋、打牌、唱歌、吹笙挞鼓学习等活动。老年协会中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成员调解一些村落内部家庭分家、夫妻矛盾,解决耕地、山场界限及邻里纠纷等问题,主持婚丧嫁娶、建房等活动,组织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九月九、十月十六盘王节几大节日集体活动。老年协会成员身上保存着五排瑶传统民族文化的智慧,在水滨盘王节的复兴与组织过程中出谋划策,贡献了重要力量。每年盘王节中的婚俗表演、民俗大游行、坐歌堂等民俗文化活动均由老年协会组织操办,同时老年协会还协助庙头组织庙宇祭祀事务,如准备祭品等祭祀所需物品以及商榷仪式程序等。笔者参与的2013年、2014年、2017年瑶族婚俗(送亲、迎亲)大游行都是老年协会一手操办的。

2.庙头组织

五排瑶地区历史上寺庙众多,每个自然村都至少有一个或多个庙宇,每个庙宇每年都有固定的祭祀仪式或还愿活动(庙会)。庙会有以自然村或一排为单位的,也有以区域性的以上五排或下五排为单位举行的。水滨村庙宇有高明寺(十月庙)、白马将军庙、月亮庵(供奉观音)、莲花庵(供奉葡萄树精)、鹅公庙(供奉鹅公将军)、镇水庙、龙王庙等,后三个庙宇暂时没有恢复。庙会活动催生了庙头组织。管理庙宇、组织宗教祭祀活动的人被称为庙头,担任庙头的一般是村子内年纪较长、积极做善事的老人,有些大的庙宇有几个庙头。庙头的职责是平日打扫庙宇内殿堂,负责神像的清洁卫生、开关门和财物安全;初一、十五及节日祭祀日,负责到庙中烧香、点蜡,接待香客。庙头一般每月初一、十五这两天吃素斋戒。逢祭祀活动,庙头要负责组织和安排寺庙内与祭祀活动相关的事宜。固定的庙会日期即将来临时,庙头要找老年协会商量是否举办。如果举办,即分头找师公,筹买庙会所用物资,帮助师公准备东西,通知各家各户参加,到每家每户去收钱或米等;节日过程中要负责庙里的香火和附近的卫生。虽然盘王节由政府主导,恭城县政府资助活动经费,村委负责节日统筹安排,但庙头的传统祭祀管理功能仍然在同时运行中。

3.水滨文艺队

水滨五排瑶有丰富的民间文艺形式。水滨五排瑶人能歌善舞,组建有水滨文艺队。水滨文艺队集吹笙、挞鼓、瑶歌、舞蹈、武术等文艺表演与传习于一体,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排练、入会甄选制度,由村委会管理。水滨文艺队成立于21世纪初,截至2014年底共有男队员24名、女队员22名,最年长者是1927年出生的周盛武,最年幼者是2000年出生的蒋仁斌。队长是擅长吹笙、挞鼓与舞蹈的老艺人蒋礼发,队员是从各自然村自愿报名参加的村民中甄选而来。队员们一般在晚上、农闲时集中学习和排练,不计报酬。文艺队中的吹笙挞鼓舞队是中流砥柱,最能体现水滨村平地瑶的传统文化和文艺特色,经常在恭城县文化局、文化馆的组织下到各地表演,并时常受邀参加周边湖南永州市江永县、江华县、桂林市灌阳县等瑶族、汉族村落的节日和民俗活动,进行文化交流,是水滨的“文化名片”。吹笙挞鼓舞既具有舞台表演的娱乐性,又具有祠堂祭祀的娱神性。在很多寺庙的祭祀仪式中,师公请神送神的过程中都会穿插吹笙挞鼓舞。在盘王节中,大部分文艺和民俗表演都由文艺队承担,有着重要的对内文化传承和对外文化宣传作用。

2008年,水滨村瑶族吹笙挞鼓舞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蒋礼发、杨才明是区级非遗传承人。2012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水滨文艺队“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荣誉称号。自2009年吹笙挞鼓舞进校园后,队员中增添了不少青少年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文艺队容纳了三排六姓各姓氏,男女数量比例相当:男性擅长吹笙、挞鼓和武术项目,女性擅长挞鼓、瑶歌和舞蹈项目。从年龄结构上看,最长者90岁,最幼者17岁,体现出水滨村良好的民族文化纵向传承体系。水滨文艺队是活跃村落文化氛围、增强村落活力的重要力量。

四、结语

(自然)村落是我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但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村落,无论其坐落空间多么偏僻,无论其村落集体性仪式呈现出怎样的精神自足特征,也必定会以周边村落为参照,其仪式细节的设计或调整也会经常与邻村的当下活动形成互动。张士闪指出,从跨村落的视野和村际关系的角度观察集体仪式是理解乡村的内在结构与内发逻辑的基本视角[6]。民间信仰和集体仪式型塑村民对于村庄的情感认同,增强村落社区群体的凝聚与整合力[7]。村落集体仪式是重申村落的认同感,实现村落社会、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而这一目标的达成有三种方式:一是自上(官方)而下(民间);二是自下而上;三是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即所谓国家在场与地方自觉。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在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与传承的道路上,很多采取第一、第二种方式的实践失败了。官方引导、民间自主,内外视野和力量的交互,是近年来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水滨村盘王节的成功举办及其持续、广泛的影响得益于当地采取了第三种模式,即政府引导、瑶学会指导、村民主导的模式,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三排六姓村落成员自觉、有效、充分的社区参与。在盘王节举办过程中,三排六姓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不仅稳固了各自然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实现上五排区域村落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而且使盘王节变成一项自觉的文化传承活动,激发了众多民俗文化的复兴。村民的文化自觉逐渐转变为文化自信,这一过程无疑是有意义的。诚如张继焦指出的,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不仅是人们认识和行动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且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转折。在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格局发生巨大转变的时代,“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8]。

注释:

①被访谈人:蒋礼发,1941年生,小学文化,文艺队员;访谈地点:水滨村村委篮球场处。访谈时间:2014年1月29日。

②被访谈人:莫纪德,男,1949年生,恭城瑶学会会长;访谈地点:莫纪德家中。访谈时间:2014年8月2日。

③碑文亦载于李刚、俸斌、俸艳、俸贵华所编的广西恭城瑶族历史资料,由漓江出版社1990出版,第28页。

[1]莫纪德.还愿挂箓祀奉千神——恭城瑶族《梅山图》简析之二[G]//张有隽,玉石阶.瑶学研究:第6辑.香港:香港展望出版社,2008.

[2]陶墫修,陆履中.广西省恭城县志(清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3]甘金凤.集体仪式与村落整合——恭城水滨村瑶族盘王节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4]奉恒高.瑶族盘王节[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5]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张士闪.村庙:村落叙事凝结与村际关系建构——冀南广宗县白刘庄、夏家庄考察[J].思想战线,2013(3):59-65.

[7]袁松.民间信仰的情感维度与村落公共生活的整合——以桂北村落为考察对象[J].广西民族研究,2009(3):63-69.

[8]张继焦.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转向[J].思想战线,2017(6):9-16.

猜你喜欢

盘王瑶族村落
广西大瑶山盘王舞文化解读
瑶族织锦
千古盘王情 相遇在马练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盘王大歌:响彻瑶寨的千年史歌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